《富都青年》是社工職業安全教材,我讀大學社工系,老師就一再強調「你們以後畢業,要家訪千萬要注意安全,盡量別一個人去,不要吃案家的東西、喝他們的水。如果可以的話,去買電擊棒防身」(尤其我們是嚴重陰盛陽衰的行業)本片李姓社工最後的遭遇,就是一個血淚教訓。
溫馨小關懷講完了,接下來要進入「逆風區」跟「雷區」,對政治議題敏感,或還沒看過本片的不想知道太多劇情的,請迴避。
-------------------------------------------------------
本片是反華辱華排華電影,阿邦阿迪兩兄弟的遭遇,就反應了現在華人在中國以外的處境,尤其是世界局勢突變,全球化體系瓦解,中國和西方國家衝突日益嚴重,那些居住在歐美社會的華人,立場越來越尷尬、彆扭。
電影背景的「富都社區」(過去通稱「半山芭」)傳統上是華人為主,後因社會、經濟變遷,許多原居民離開而外來者(包括非法移民)大量進入,但當地理論上應該有相當華人。但電影裡的阿邦阿迪兄弟,在其他族裔中相當孤單。常常看到兩兄弟是惟二的華人,混在一群馬來、印度、孟加拉工人裡。
而他們雖然是兄弟,個性卻是華人社會兩種典型,阿邦像一般乖乖讀書、升學、工作的普通人,覺得循規蹈矩就有出路;阿迪完全自暴自棄,除了賺錢別無他想,游走在社會灰色地帶,甚至幫黑社會剝削其他族裔的邊緣人(這點類似歐美華人,常常在網路上帶頭歧視黑人、南亞裔、拉丁裔、阿拉伯人),即使比阿邦有機會拿到身份(因為有出生證明,且社工幫到生父),他卻完全放棄、排斥。
電影裡其他族裔經常成群結隊、集體行動,孟加拉人拿不到工資就烙人圍毆阿迪,跟阿邦相戀的緬甸人(似乎是羅興亞人)有家庭,而阿邦阿迪兄弟「只有彼此」,惟一伸出援手的華人,是更邊緣弱勢的跨性別「Money姐」。這像極移民他國的華人社群,難以打入當地主流社會,永遠就在自己小圈圈,在美國其他亞裔都逐漸在政治界有位置,印度裔都當上美國副總統和英國首相,華人卻在政治上被排斥或自我排斥。近年來中國與西方國家政治衝突升溫後,處境就越來越糟糕。
華人小圈圈裡面也是各自為政,極少相互幫助。電影裡的華人,除了兩兄弟、「Money姐」與他們的跨性別友人,還有社工、議員、警察、小販、性工作者等,都是各過各的,沒有交集,也極少伸出援手,除了社工基於職責和人道主義,盡力協助兩兄弟。「Money姐」的慶生兼送別party中,除了跨性別友人外,參加的多是南亞裔臉孔,看不到其他華人。阿迪最後試圖替哥哥司法翻案時,找的律師也幾乎是華人,卻只得到冷漠和冷淡。阿邦最後在獄中,對他伸出關懷的,也是馬來人獄警。
很多觀眾、評論無法接受社工被誤殺,其實這也是華人在很多西方國家處境的隱喻。他們移居國外,擁有進步社會制度下,政府或民間辦理的公共服務,像教育、醫療、福利等,卻相當格格不入,有人會濫用資源,有人則排斥,因為這些公共服務或多或少入侵私領域。就像阿邦不想與父親相認,就一把推開李社工,他想排拒這些人道主義的干涉,也就是文明試圖伸出的援手,即使不是他要的,卻造成憾事,並引發最後的毀滅。
電影最高潮壓軸,是阿邦在監獄中與法師對話,那完全就是華人在這個時代的悲鳴,阿邦說活得很辛苦,卻得不到想要的生活,被排斥、邊緣化,得東躲西藏,卻被法師說要試著好好活下去,你講的很容易我根本作不到。就像許多華人移民,在許多異國努力生活,試圖融入當地但總是因各種緣由被排斥,最後只能被祖國「統戰」,變成海外「小粉紅」。最後阿邦勉強用口語說「我想死」,象徵了華人在很多異地只能逐步走向自我毀滅。而這些情緒似乎無法跟華人表達,只能跟佛教的法師說,佛教也並非源自中國,而是來自南亞文圈的印度。
最後一幕中,原本完全不願與生父相認的阿迪,最終還是見面了,這是不是一種隱喻「華人再怎麼不願意、不認同,最後仍然要『認祖歸宗』」才有出路?
整齣電影就像很多國家的華人,歐美、日韓、紐澳都生活著許多阿邦阿迪,他們可能經濟上好很多,受過西方教育,也擁有高收入和相當社會聲望的職業,但心態跟阿邦阿迪一樣邊緣。無數的阿邦阿迪原子化散在各地,無法像其他族裔群體集結成政治力量,甚至相互傷害。萬一西方國家與中國發生政治、軍事衝突,他們也許只能走向毀滅。
台灣怎麼在這種歐美與中國的對立中自處呢?畢竟我們也被認為是個「華人社會」、「華人國家」,前陣子「王志安事件」,我們發現很多華人都對台灣政治「指點江山」,沒選舉、沒投過幾次票的人,要教我們怎麼搞政治。他們為什麼很少對中國或自己移民國的政治講話,全都來「意淫」台灣?
阿邦和阿迪之類的底層社會「馬華」或「華人」沒有選擇,只能過一天算一天,但台灣人有選擇,而我們要繼續當彆扭的「華人社會」、「華人國家」,或者當台灣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