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進結論。 持續不懈的行為,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近來 Podcast 的頻道數量似乎沒有六、七月時那麼蓬勃的發展了,這是因為 Podcast 泡沫化了嗎?還是因為有了不同的發展呢?我在這邊發表一下自己聽了 Podcast,以及錄了大概四個月 Podcast 的心得。 前言 - 如何開始自己的 Podcast 頻道 在今年三月正式退伍時,由於疫情緣故,因此求職沒想像中順利,因此那時自己的目標就是先找到一間自己認為不錯的公司,至於薪水雖然重要,但不會是現階段首要看重的因素。總之,在四月中,我幸運地找到了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但地點在高雄,離我的家鄉台南有一段路,勢必得在外租房,而在拿到第一份收入之前,我都是每天火車與捷運通勤,在這個期間也聽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節目,因此我也在想,既然目前做 Podcast 的門檻不高,不然就來錄一些自己的內容。 人氣頻道開始出現了 那個時候台灣的節目不多,大致上你只要做久了就會出現在前面的榜單,我很喜歡聽股癌、百靈果、良人拾號、馬克信箱等節目,也都是在 Podcast 榜單上前幾名的節目。 百靈果、良人拾號是因為他們都在這個圈子做了很久的節目,至少也有兩年,馬克信箱甚至是廣播節目出身,且主題非常固定,在那個 Podcast 還不熱門的半年前,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利基市場。 股癌則是有他個人的魅力與淺顯易懂的投資理財知識,搭上疫情股市崩盤、美國開無限 QE,還有國內元大石油正 2 的事件,讓他的聽眾越來越多,我一直覺得關鍵在眠豆腐找他業配後賣爆,大家才驚覺原來 Podcast 那麼多人在聽(而且好像可以賺錢),開啟了大 Podcast 時代(?)。 除此之外,當時的龍頭節目,如今的教主百靈果也是一個很願意提攜後輩的節目,首先是他們的聽眾本身就多,後來也藉節目中推薦以及專訪拉抬了股癌。後來大家非常熟悉的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在節目伊始也是由百靈果的推薦逐漸廣為人知。 當然,也是因為節目內容本身就非常優質才能夠永續發展。總之這幾個頻道儼然逐漸成為台灣 Podcast 的巨頭,加上一直有將自己 YT 直播內容放上 Podcast 平台的呱吉、M 觀點,以及優質的訂閱內容如科技導讀等創作者,都開始被大家聽見,讓 Podcast 以及台灣在疫情高峰時的連六零,幾乎同時受到了高度的矚目。 因此在這幾個月,隨著卓越新聞獎增設 Podcast 獎項、KKBOX 注資 Firstory,以及本身就擁有許多原創節目的 SoundOn,開始有本身自帶流量的 KOL 也投入 Podcast 的世界中,我相信 Podcast 開始進入了質與量的成長時期。 百靈果推薦股癌、台通並邀請上節目的片段 開始就對了,但單口好難 《Zero To One》這本書有提到一句話「壞計畫總比沒計劃好」,因此我沒有想太多就先開始錄節目了。頻道名字取自伍佰《空襲警報》的歌詞,日語發音的 Radio,以閩南語辭典直譯則為 La-Ji-Ooh。 兒仔時的 Radio 隴聽會到 一開始做節目最難的絕對是對空氣講話,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互動,總是能夠順暢地進行對話,但是平常沒有自言自語習慣的人,還是非常難適應單口錄製節目的方式,而且你也會發現自己在講話時有非常多的贅詞,會影響人收聽的意願,以我來說,最常有的贅字就是「呃」、「怎麼說」,回放錄音檔的時候簡直是對自己公開處刑。 那陣子我在方格子發了一篇文,主要是自己推薦的 Podcast 頻道,想不到還滿受好評的,然後我就藉此錄了一集一樣的內容。那個時候很怕自己的贅字,所以就一句一句錄,加上後製的時間足足花了六小時,而且是一次花完。當天六點多下班,簡單整理後開始做,結束的時候看了時間已經凌晨兩點,真的是很不健康。除此之外節目品質也差,我只能說做事情走偏鋒都不會有好結果,亂錄贅字太多不行,讓所講的每一句話公公整整、字正腔圓,聽起來又會很不自然。 這集大家聽聽就好。 另外原本的想像是能夠發一篇文章對應一集 Podcast,沒想到錄音難,寫文章更難 XDDDD,自己真的是拖延症患者啊(嘆) 找人一起錄 後來我把這集慘烈的內容給了朋友聽,他給了我一些不錯的建議,也告訴我不要自己做,不然遲早累死。 阿不然你來跟我一起錄好了。 於是本頻道開始唱雙簧了,我們的主題可以更多元,當然最重要的是不必再花太多時間雕琢自己講的話以及節省剪輯時間,後來我們開始做了一些天馬行空的主題,並配合自己的想法來聊天,頻道收聽也開始有了成長,這個時候都是我們拿給自己親朋好友聽,也收到了一些不錯的回饋及建議,個人最喜歡 EP4,我們在聊軟體工程師的知識焦慮,剛好跟我畢業求職時的焦慮有類似的感受。 這時數據表現與前兩個月的比較,截自 Firstory 後台。 剛開始的兩個月,只有 13 個收聽數(說不定我自己就佔了 7 個) Hinrick 加入後的那個月即有顯著成長 成長模式,蹭人流量 由於 Podcast 相較於 Youtube,幾乎是去中心化(沒有固定平台)的創作方法。首先它能夠收聽的平台就已經超過十個了,因此他比較難做到像 Youtube 或是 Netfilx 的推薦機制,因此要自然擴散會比較困難,再來是台灣目前的「閱聽」習慣還沒有完全培養起來,相較於以視覺 + 聽覺取勝的影片創作,僅單純收聽某個創作者的節目可能還不是大多數人的習慣。因此即便是以通勤的角度來看,以大眾交通工具為主的通勤族還是以影片、社群媒體作為消磨時間的選擇,大多數會聽廣播或 Podcast 的則是以自駕為主的通勤族。 基於以上的理由,我們只能先從周遍比較自帶流量的人 / 活動下手,先從自己的親朋好友慢慢擴散出去,剛好我們都正在籌備 MOPCON 2020 的活動,算是集結了大量同溫層的地方,因此也是個推廣節目的好機會,我們便邀請活動總召不在辦公室的碼農仙子來共襄盛舉,並且以無法賺錢的事情作為介紹我們整個活動籌辦心得的主題。 看來蹭流量這條路完全可行 在活動當天我們更直接現場現榨了兩集 Podcast,特地借了比較昂貴的器之外,聊了不少工程師的職涯話題,得到了很多的回饋、未來的聽眾,以及之後要來 feat 的來賓,也讓我們覺得頻道的發展開始上了軌道。 這兩位素未謀面,卻給我們五星的聽眾真的是支持我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回去講講看單口吧 前面提到一開始錄製 Podcast 時恐懼單口的經驗,在幾個月的經歷後,我的經驗也累積起來了。而在 11 月參加 Podcast 社群聚會時,與其他創作者交流的過程中,也有人跟我說可以重新試試講單口,也許會有新的收穫。在稍微思考過後,我與夥伴也決定嘗試單口的行列,因此我們預計將節目做成雙人節目,時而單口,時而對談,這也讓我對之後的創作內容有了新的想法。 可以來聽我接受《開 Pod》頻道的邀請,聊了一下頻道經營的甘苦談,這集在錄音室錄,音質讚的。 持續不懈 簡單來說,我覺得 Podcast 的風潮這幾個月開始進入了盤整,看起來並不是泡沫化,不少個人頻道停更,但也有許多在其他社群擁有影響力的人投入資源,擴展了 Podcast 領域的多樣性以及內容品質。 而回應我在開頭所說的,如我這樣,流量不高的創作者,還是能在這個過程中自得其樂。就算了解自己的能力不夠,或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自信,我還是會找到一件值得努力的事情,總有一天,就能從中找到價值以及自我,即便沒有,我也認為持續不懈的過程,是非常有價值的。 歡迎訂閱 La-Ji-Ooh 兩位主人翁與你聊軟體、聊職涯、聊創新、聊現象、啥都聊。 Leo:剛出社會,便快速融入社畜生活的工程師。 Hinrick:從人資轉職剛滿一年半的工程師。 歡迎大家跟著我們,從社會新鮮人/軟體工程師的角度看待這個社會以及自己的自我成長。 本篇文章的部分內容有錄製成 EP10,歡迎收聽,也歡迎您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如果想跟我們聊天,甚至是想要讓你的聲音一起出現在節目中,來私訊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