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書本折扣戰並未隨著雙十一特惠的折扣結束,那天看著逾二十家獨立書店以歇業一天回擊,痛訴惡性競爭,其實我心裡百感交集。因為打折雖是誘因,但就我而言,不會是主要考量,還記得學生時期書本的價錢是一本一百四十至一百六十元,當時的我靠少許零用錢支持喜愛的作家,而過於昂貴的書籍則先至讀書館借閱,待工作後購買補齊;因此,真正喜愛閱讀的人不論有無打折都會捨得買書。 所以與其感嘆削價競爭,不如實際正視閱讀式微這事實;台灣看書、買書的人變少。猶記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曾言:「我們現在習慣看200字、2000字的網路文章,看200頁的書則是不輕易的承諾、心理是負擔,但當你失去看200頁的書的能力,這不只是失去一種能力,也會失去很多樂趣……」確實,現在閱讀人口萎靡,文化部統計,2015年平均每人一年看8.5本書,但到了2018年,台灣人平均一年只看四本書,有四成的人一年內未看書,失去閱讀能力。 以資本主義和時效性而言,閱讀確實無法讓你短時間致富;即便是財務規劃工具書,主要傳授的是技術線型判斷和財報解讀,最終還是非得真槍實彈進股市操練,繳學費以鍛鍊心法。但閱讀除了增加科普人文知識外,間接提升軟實力,它會為你的生命開一扇窗口,透過作家的眼、心靈去摸索自身無法觸及的世界,感受他者的人生,印刷的鉛字是沉浸心靈的咒語,砥礪出專注和內斂。 礙於在醫院工作,雖看過生老病死,並習以為常,但透過《驟雨之島》,感受到時代變遷和人的生命力之堅強,作者顧德莎在台灣紡織業泡沫後,面對破產和離婚,獨自撫養一對子女,生活艱辛,文字卻未帶怨懟,反而化為溫柔堅毅的雨滴,滋養著生命裡的養分;而連明偉《藍莓夜的告別》藉由異域孤獨裡的眾生相,讓我們對移工多一份關懷,而這些都是平日我無法觸及的生命歷程。 閱讀既是這般美好,但不可否認,獨立書店面對閱讀人口銳減,和電子書、電商競爭等原因確實難以經營,除非獨立書店能掌握自身優勢,培養固定客群、讀書會,否則一不小心,可能重踏雜貨店後路,成為夕陽工業。而我們該怎樣鼓勵孩子放下手中的電動、社交網絡,將渙散的注意力重新聚焦於副刊、文學雜誌、書籍,好培養閱讀人口更為重要,當閱讀成為一種必需品,那麼不論有無打折,出版業都有存活的空間。
轉自20201121金門日報 咖啡仔(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