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男人要有「男子氣概」,才是個「男人」,也認為這樣男人才有吸引力,像是運動員、政治人物、藝人、達官貴人等。然而真是如此嗎?「男子氣概」人人言殊,它到底是什麼呢?對這個社會到底又有甚麼影響呢?又是否對這個社會有害呢?
這本書篇幅不長,一百多頁,運用簡易好懂的文字和豐富的圖片,介紹了「男子氣概」的前世今生,當代「男子氣概」的類型,「男子氣概」對男性自身以及身旁周遭的人乃至世界各地等所帶來的危害,「男子氣概」對男性自身如何造成困境,「男子氣概」當下的發展和改善方向,以及未來可行的思考。
男子氣概的流變
男子氣概亙古自今其實有許多種版本。從古希臘到十七世紀的第一種類型(強調英勇、榮譽、忠誠和責任),十七到十九世紀的第二種類型(強調男性掌握公私領域的絕對權力,對人的熱情,照顧家庭的責任),以及十九世紀末工業化後的第三種類型(強調陽剛;恐同;壓抑情感;競爭財富和社會地位;主張人際和情感是「女性領域」,理性和科技則是「男性領域」;憎惡娘娘腔)。每一種類型都有所延續與側重,而掌握權力延續至今。
第三型在二戰後逐漸產生轉變。首先認定男人只要足夠收入養家餬口,便可無視品行、榮譽和名聲問題,而長工時也導致男性在工作場所和返家後之間的角色與情感轉變困難,使得家人之間的相處充滿衝突和壓抑。這些人的下一代反叛他們父親的家父長威權作風,也導致第三型再度轉變。
1960~70年代的年輕男性開始反抗傳統男子氣概的約束,抗拒順從常規、努力工作和養家,透過暴力衝突表達自我與解放。這使得暴力傾向和侵略性成為新一代「男子氣概」和激進「自由解放」想法的要素,更認為「要自慰,不如去強姦」,與過去保護家庭、女性和榮譽而決鬥的傳統男子氣概相反。他們也漠視傳統「保護年輕女性免受男性侵害」的德行訴求。即使他們主張婦女應從父權社會解脫,他們也不願自己洗衣做飯(那麼誰幫他們做了呢?)。更因為女性運動和女性成就威脅男性的社會位置,「丟下傳統」的這一代男性遂把「性濫交」納入男子氣概的定義作為回應。
學者總括二十世紀下半第三型的流變,稱其為「男性組合餐(manbox)」,這包含四項關鍵原則:「不能娘娘腔(抗拒男性眼中女性乃至同性戀特徵,例如情緒激動)」、「成為大咖(強調競爭意識和雄心壯志,追求更高成就和地位)」、「當個頂天立地的漢子(獨立性、不要流露太多個人訊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以及「去他的魚雷,全速前進(冒險犯難精神和強調短期見效作法)」。
霸凌娘娘腔等臣屬型男子氣概的男性成為當下男子氣概維護自身秩序與信念的做法。
相較過往男子氣概,這些特質更加支持暴力、侵略和傷害,指示男性應將情感表現降到最低,以此對男性進行比較、分類(霸權、共謀、邊緣和臣屬型)和排列階級。霸權男子氣概更會霸凌、貶低臣屬型男子氣概者(例如同性戀),藉此展現其掌握「權力」,並維護現有的男子氣概秩序。
當前男子氣概的影響
當下主流的男子氣概正是「男性組合餐」,這種男子氣概鼓勵男性冒險進取、掌握和展現「權力」,並助長了性別歧視、種族主義和異性戀至上主義,使男性容易為達目標,不擇手段使用暴力,也認為男性應該依循「強壯有力」的身材標準,這導致男性在沒有明顯問題下,極度不滿意自己的身材、體重或體型,從而導致健身過度症、身體臆形症等症狀。
俄國總統普丁的硬漢形象即為一種當代男子氣概的典型,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當代許多犯下傷害、強姦和謀殺罪行的男性,通常僵化地依循男子氣概中「展現權力」的面向行動。他們既不允許和贊成其他種男性氣質存在,也不相信男子氣概的定義會變化,更不允許自身和女性被「除了他」以外的男性所支配。因此,無論是透過語言歧視、暴力擊潰、甚至發生性關係,都是他們認為能獲得地位和尊重的手段。
擁抱此種男子氣概的男性也無法處理悲傷或焦慮的情緒,傾向以憤怒、怪罪仇視他人來表現,進而採取對抗這些人,以消除自己的情緒。這些人更因物以類聚,因此難以找到同溫層以外的解決方案,也不覺得有這個需要。許多人也因為挫敗,只好藉由傷害自己與他人,來引起他人關注,許多謀殺案往往因為無法處理失業或失戀的情緒而發生,有時甚至是「警察助死」,藉此尋求自殺解脫。
男子氣概尋求掌控全局的權力,也使男性運用制度、法律謀取特權來宰制他人,並形塑出不利於他人的形像,來鞏固自己的特權。而有些人面臨現今性別平權的挑戰,他們主張「男性天生熱衷權力」,不應該試圖改變天性及其帶來的男子氣概,進而發展出一種政治運動「男權運動」,並自詡為男權運動者(men’s right activists, MRAs),在網路上到處對女性運動者「出征」,有些更揚言在現實中使用暴力。此係他們無法參與主流的女性中心文化,因此便採取這種摧毀式的政治策略。
對捍衛女性權益的政治人物採取出征等摧毀性的手段,正是當代男子氣概藉此對女性展現權力的一種方式。圖片截自賴品妤委員臉書。
這些人之中有些自認為「非自願獨身者」,他們認為男性對女性應該有主導性優勢,並淡化平等觀念,認為女性不應工作,以確保女性對男性的經濟依賴。他們更支持「性濫交」的刻板印象,認為滿足男人性慾是女人的責任,所以常常在網路上對女性表現出極端的不尊重與貶抑,甚至鼓勵男性對拒絕發生性行為的女性暴力相向,他們主張一個男人如果遵循了異性戀的傳統習慣:邀約、交談、支付約會開銷,那就應該發生性關係。倘若出事,這些人則會躲在許多循規蹈矩的男性後面,說這「不是所有男性」,用「以偏概全」為由迴避問題。
當代男子氣概不僅迴避和否定傳統男子氣概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更對他人毫無同理心和關心,導致無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雖然是天生的社會性動物,但是霸權男子氣概要求男性獨立自主,不表現出脆弱(男兒有淚不輕彈),降低情感親密交流的需求(避免像個女人和同性戀),更強調多行動、少感受,直接解決而非理解問題。
這類男性通常會以「借酒澆愁」乃至表達憤怒的方式表達情感,而非向他人傾訴。這使他們更容易感到孤獨、矛盾,也無法產生較好的人際關係和面對關係的不確定感,進而損及產生同理心的能力。而家庭、學校、職場等場所以及男性友人間的互動,更可能複製刻板性別印象,導致情況惡化。
同樣地,這也損害男女間的伴侶關係。由於男子氣概導致人際關係和情感表達上的不擅長,因此女性通常會是這方面的專家,男人因為缺乏相關知識與技巧,不僅不易察覺戀愛關係破裂,不懂怎麼解決瓶頸,更無法意識到自己情緒方面的問題,便傾向掌控權力的男子氣概特質將使男性「爭輸贏」來強化主導權,造成雙方關係的緊張(但這卻是合作或適時示弱就可以解決的事情),更嚴重者將出現親密暴力,而這源於他們不懂得怎麼去處理的緣故。就此觀之,男子氣概對於伴侶之間的相處是有害的。
進一步言之,「男性組合餐」也鼓勵男性將伴侶「性客體化」:若男性認為交往中獲致的成就更勝於一段有意義的關係,就只會把伴侶當作春宵一刻的對象,並將這段關係作為吹噓的故事,用來增加身價和促進情誼的工具,也會導致對伴侶的不忠。更甚者會導致極端「強姦文化」的表現,認為女性唯一的價值穿著打扮和行為舉止的性暗示態度,以及可供性交的可能性,而女性的意願、能力、喜好、人格等特徵,都將被一併抹煞。
面對這種情況,男性團體諸如兄弟會、運動俱樂部等更傾向隱瞞或開方便之門,甚至壓制反對這種做法的男性聲音,而許多不認同者也因為男子氣概的影響,不知如何質疑男性自助餐的錯誤行徑,導致無從著手或反駁,但這已經足夠讓女性認為男性支持此種極端文化。
而這種男子氣概也使男人不知如何扮演父親角色,儘管他們渴望更積極陪伴子女,但相較伴侶,他們卻不知道怎麼跟子女互動。
這就開了一扇改變的大門。隨著現今男子氣概再次轉變,許多男性不再嚴格遵循「男性組合餐」,而是打造「專屬自身」的男子氣概。而性別平權與女性主義運動也導致了良性變化、引入更多思考。男女友誼也增進男性對女性的認識,促進男性對女性的同理心,並減少了性別歧視。同性戀運動亦然。而針對男性輔導的制度、機構和措施的出現,也改善了「男性組合餐」帶來的惡化困境。
展望
本書最後回答了自己的問題:男子氣概是否對社會有害?他們認為:有,當下的「男性組合餐」對社會有害,更細緻一點說,是高度遵循這套信念的人對社會有害,他們不僅僵化且沒有彈性變通能力,導致現今的問題。
未來要如何改善?作者認為應該更加細緻地處理霸權男子氣概的問題,因為許多男性並不完全遵從這一套標準,並發展出更多元的男子氣概,此一發展將帶來更多改變。但是要如何細緻的去處理呢?則需要由所有人一起去討論和解決。
結語
作為生理男性,遲至今日才理解「男子氣概」的歷史、類型與危害。閱讀本書時,各種日常和新聞的情景,從針對男性應該如何的特質,還是男性與他人、朋友、伴侶等的相處模式,如映眼簾。
而從這個社會上開黃腔性騷擾的男藝人、得不到愛的恐怖情人、伴侶間的親密暴力、網路上仇女和物化女性的言論、企業對女職員與主管的差別待遇、對同志的仇恨與輕蔑,乃至男性之間強弱的支配與蔑視,告訴人們應該怎樣才算一個「男人」的認同與意識形態,再再形塑了這個社會上各色人等對於「男性應該如何才算有男子氣概」乃至人們對於各色性別人等的看法。
透過本書,我明白這種男子氣概是有害的,並明白以前自己雖然會對這種說法感到不妥,卻不知如何質疑的原因是自己被這種男子氣概觀念所影響,直到接觸性平論述和女性主義,才能有所反思。而近年來女性和平權觀念在台灣雖然有所進展,但是也相對地激起反彈,瀏覽支持女性主義的人們臉書時,仍能看到相關言論,往往深感台灣仍然需要再往前進。
台灣社會要更進步,要改善各種情殺、仇視、性騷擾等問題,就得需要男性認識現今這套形塑自身「男子氣概」的問題,這本書正是好選擇。
不過在閱讀這本書時,要注意本書是以西方歷史出發,所以均係以西方歷史為主,但在十九世紀工業化與全球化以後,社會發展類型日益趨同,因此當將二十世紀後的狀況與本土情況做適度的結合和調整,將能夠更與台灣本地的情形結合。期許台灣未來有類似的優質入門書,讓本地男性和其他有興趣的人們參閱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