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後一個研討會在高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2020進入最後一個月,昨天(12/5)由高學醫學大學,跨醫學院、護理學院以及醫學教育及人本化教育研究中心,共同籌辦「在數位醫療中找回『人』:健康照護、科技及教育的反思」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葛林(J. Greene)教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郭文華教授、日本大阪大學共生智能系統研究中心暨開放跨學科先導學術研究機構所山崎(Ryuji Yamazaki-Skov)教授、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摩爾(A. Mol)教授(後二位有哲學背景)等來自歐、美、東亞、臺灣四位學者,給予四場資訊量豐富的大會演說。
高醫這次研討會凝聚歐美日澳各地學者連線會議,特別照顧到美國、歐洲學者容易上線的時段。總體來說,網路速度、收音品質、各方視角的鏡頭、英翻中的各種安排都很周到,把疫情間的「國際研討會」品質往上拉了一個層次。
• 它們分別聚焦在四個焦點:
1. 歷史上,遠距醫療技術如何使遠距醫療會面變成真實,當醫生出現的電腦螢幕小框框,科技介入醫師與病人的醫療場域,產生什麼問題,醫師顯得不那麼親和了?甚至變得更權威了?(就好像我們也正在跨國遠距會議上)我們一邊需要遠距,但也一邊忍受著某種遠距過程中的不安和不舒服。
葛林教授的照片呈現遠距醫療中的醫師,他的螢幕在高低哪個位置以及顯示為多大多小,都隱微地影響了醫病關係的權力位置。
2. 醫學上,當病人與醫學系學生隨著科技進步所需要的照護與學習內容有所改變時,醫人文教育該如何因應和改變設計?理想上,我們希望欲求預防或預測醫學(preventive or predictive medicine)、個人化醫學(personalized medicine)、精確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甚至參與醫學(participatory)(6Ps),大數據演算決策如何幫我們達成願望?醫學教育上,如何借用科技軟體幫助學生模擬臨床實作?科技那麼進步,醫師醫仁的熱情、關懷,如何不是被數位帶走,而是留下更多提供給治療者?醫學七年,如何使一年級學生盡可能完整認識自己內在(基礎醫學人文),然後一步步走向病人,在臨床裡建立關係(臨床醫學人文),最後養成成熟穩定的能力,處理困難的倫理法律醫療難題。是很難,但很重要,所以還是要做。王署長說,如果現在他能說點成功的經驗,那是因為過去試過很多失敗(聽到這裡覺得很感動)。
王英偉署長指出,學術調查顯示,現在的病人與醫學系學生有多少程度會透過醫師、醫學系教授「以外」的管道取得他想要的知識?學生的部分顯示為蠻高的程度。
3. 科技與社會面上,會不會人工智能不僅已悄悄地進入醫療場域,我們是否認識到相關的科技與社會問題,以及人工智能在日本(一種叫“Telenoid”的抱偶)如何被應用在老年、失智長者更貼近老人情感需求的健康照護。一樣,有好處,也有壞處。有照護效果,也有倫理疑慮。
山崎教授分享,“Telenoid”與日本老年、失智長者的互動。
4. 哲學上,到底我們該如何在數位醫療環境下,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加速了我們對遠距、精確醫療的需求,醫師如何在問診方式的巨大轉換下,仍能完整地看到病人是一個「人」她所經歷到病痛現實,病痛與病程經歷無法被化約或翻譯為片段、分散數據的總和。完整的醫療過程,也不能被醫療系統的線性數位決策所取代。回到人與人的互動與溝通,原本就是由反覆的(iterative)、來回或循環調整的方式所建立起來的,那為什麼我們一到醫院就要變成0與1、只能選a或選b的行為邏輯呢?四場主題演講,從歷史、醫學、科技與社會、哲學出發,引出科技如水載舟,方便、快速、精確之下,也為我們帶來不少隱憂,或其中有些已是顯憂。
摩爾教授指出當今醫療環境的現實(reality),引來現場許多醫生的提問,他們很想知道:那要怎麼調整?
• 最後綜合討論,由成大醫學院家醫科主任盧豐華教授分享他近年來如何把醫人文,特別是指如何帶領學生在臨床裡看到病「人」問診方式的經驗。以及由高醫大醫學人文暨教育學科林彥克教授分享,他如何設計一套人本化的醫學倫理教學,用「團隊合作」(Team-based learning, TBL)的教學模式,引發學生在醫療情境中的情感影響(emotional impacts)、之於學生自身的個人意義(personal meanings),乃至透過模擬真實倫理情理,引導學生說出該例當下有的倫理決策(ethical decision-making)與理由。
成大盧豐華教授直接面對傳統醫學教育教法的缺點,發展較適合的實踐方式。
• 綜觀而言,會議最主要的主旨是探問:新冠肺炎襲擊全球所有國家的醫療體系,它是否有加速人類對遠距醫療的需求程度?如果是,那麼原來尚未浮出檯面或被刻意忽略的潛在的問題,勢必都在加速蠢蠢欲動,也許我們都在準備中,但一場會議,提供一個好的空間,請來研究者拋出問題,為健康、照護、醫療護理教育的下一代,討論未來更被需要的醫學教育與醫療實踐,也許不敢說有加速解決問題,但至少沒有停滯。
• 今年我在高雄參加兩場研討會,一場是七月中山大學舉辦的「新型冠狀病毒流病防疫暨快篩技術研討會」,另一場就是昨天高醫舉辦的「在數位醫療中找回『人』」,都與疫情有關,很切身。前者,看到科學家在防疫技術上的努力,後者,看到人文學者對遠距、數位醫療與醫學教育的關注,很敬佩,收穫也很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昨天在陽明大學有一場生物學哲學演講,講者是中正哲學系陳瑞麟教授,題目:「怎麽樣才算是一個杏鮑菇: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此講座由「陽明人文社會講座基金」支持,經費來源由清大哲研所楊儒賓教授(哲學家)捐贈,具體活動由陽明人社院規劃,每年邀請一位在人文社會領域有卓越成就的講者給予演講。今年由
去年(2019),生物學哲學家貝圖(Tudor M. Baetu)在劍橋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生物學的機制》(Mechanisms in Molecular of Biology)。雖然只有六十五頁,但讀起來哲學質量不輕,也算是新機制論最近有的新發展。 有別於以往新機制論者總是將機制假說和實驗的關係視
當前科學哲學的國際會議中,由科學實作哲學學會(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Practice, SPSP)所舉辦的雙年會是每屆參與人數最多,討論也最活躍的會議之一(可惜今年因新冠肺炎影響,原訂由美國密西根大學主辦,延至2021年七月)。SPSP的特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經驗論者(實驗者)像螞蟻,主要是累積和使用;理性論者像蜘蛛,用自己的物質織網;蜜蜂介於兩者:在花園和田野的花裡取蜜後,轉化和消化。哲學工作像蜜蜂,在智性上結合累積資料和消化資料兩種能力。」(Bacon [1620]2000: 79)今天慢慢看談的是培根的實驗哲學。 培根(Franc
昨天在陽明大學有一場生物學哲學演講,講者是中正哲學系陳瑞麟教授,題目:「怎麽樣才算是一個杏鮑菇: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此講座由「陽明人文社會講座基金」支持,經費來源由清大哲研所楊儒賓教授(哲學家)捐贈,具體活動由陽明人社院規劃,每年邀請一位在人文社會領域有卓越成就的講者給予演講。今年由
去年(2019),生物學哲學家貝圖(Tudor M. Baetu)在劍橋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生物學的機制》(Mechanisms in Molecular of Biology)。雖然只有六十五頁,但讀起來哲學質量不輕,也算是新機制論最近有的新發展。 有別於以往新機制論者總是將機制假說和實驗的關係視
當前科學哲學的國際會議中,由科學實作哲學學會(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Practice, SPSP)所舉辦的雙年會是每屆參與人數最多,討論也最活躍的會議之一(可惜今年因新冠肺炎影響,原訂由美國密西根大學主辦,延至2021年七月)。SPSP的特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經驗論者(實驗者)像螞蟻,主要是累積和使用;理性論者像蜘蛛,用自己的物質織網;蜜蜂介於兩者:在花園和田野的花裡取蜜後,轉化和消化。哲學工作像蜜蜂,在智性上結合累積資料和消化資料兩種能力。」(Bacon [1620]2000: 79)今天慢慢看談的是培根的實驗哲學。 培根(Franc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當醫學生在醫院實習遇見危急病例,以及面對病患離世,學到了什麼? 我想,同理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對抗天性,內心的衝突便難以避免
Thumbnail
小艾科普|未來醫療|Future Medical|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NTUH Telehealth Center
Thumbnail
「智慧醫療」不斷躍進為的就是精準治療,現在中醫也有「經脈血壓計」!遠距把脈、病理大數據分析與AI技術;您也誤入「養生陷阱」了嗎?本書除了大家常爭論、疑惑的流行養生話題,案例中還分享很多一般大眾不知道的醫療知識。
在當今全球化的教育趨勢中,中山醫學大學(中山醫大)以創新的線上跨國合作學習模式(COIL)為平台,成功地將國際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融入師生的學習過程中。這種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跨越國界的學術交流機會,也為在職人員提供了持續教育與專業發展的新途徑。
Thumbnail
醫療科技新浪潮:環境臨床記錄引領面對面交流復興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HIMSS大會上,超過30,000名健康與科技專業人士匯聚一堂,探討的熱門話題是環境臨床記錄技術。這項創新技術讓醫生能在獲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錄製他們的面對面交流,隨後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將對話轉化成臨床筆記和摘要,從而重塑古老的
Thumbnail
依照各機構去研究的醫療產業領域 規劃投資者幾乎都是往精準醫療或數位醫療相關 精準醫療、遠距醫療跟醫療檢測是比較可以合作的,因為這些可以運用到科技業的專業領域 達成1+1大於2的產業商機才是現在很多AI結合生技醫療的重點 近期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進軍生技的原因就是"多角化經營需求是占比最高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我們分享兩項美國數位健康趨勢:「家庭醫院」與「遠端病患監控」。讓各位了解這些趨勢,如何改善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病人的生活。 疫苗並不是 COVID-19 危機中出現的唯一醫療創新。在過去這幾年中,醫療保健行業經歷了相當大的數位化轉型,包括改進現有的遠程醫療服務,以此鼓勵非急診患者留在
Thumbnail
源起於偏遠區的「遠距醫療」服務,因 COVID -19 疫情大流行,增加了遠距醫療的使用患者和醫療保健技術。許多病人在疫情期間,採用即時虛擬健康平台,避開實際去醫院的行程。根據最新的市場分析,遠端距醫療市場正在迅速增長,並具有龐大的潛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當醫學生在醫院實習遇見危急病例,以及面對病患離世,學到了什麼? 我想,同理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對抗天性,內心的衝突便難以避免
Thumbnail
小艾科普|未來醫療|Future Medical|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NTUH Telehealth Center
Thumbnail
「智慧醫療」不斷躍進為的就是精準治療,現在中醫也有「經脈血壓計」!遠距把脈、病理大數據分析與AI技術;您也誤入「養生陷阱」了嗎?本書除了大家常爭論、疑惑的流行養生話題,案例中還分享很多一般大眾不知道的醫療知識。
在當今全球化的教育趨勢中,中山醫學大學(中山醫大)以創新的線上跨國合作學習模式(COIL)為平台,成功地將國際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融入師生的學習過程中。這種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跨越國界的學術交流機會,也為在職人員提供了持續教育與專業發展的新途徑。
Thumbnail
醫療科技新浪潮:環境臨床記錄引領面對面交流復興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HIMSS大會上,超過30,000名健康與科技專業人士匯聚一堂,探討的熱門話題是環境臨床記錄技術。這項創新技術讓醫生能在獲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錄製他們的面對面交流,隨後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將對話轉化成臨床筆記和摘要,從而重塑古老的
Thumbnail
依照各機構去研究的醫療產業領域 規劃投資者幾乎都是往精準醫療或數位醫療相關 精準醫療、遠距醫療跟醫療檢測是比較可以合作的,因為這些可以運用到科技業的專業領域 達成1+1大於2的產業商機才是現在很多AI結合生技醫療的重點 近期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進軍生技的原因就是"多角化經營需求是占比最高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我們分享兩項美國數位健康趨勢:「家庭醫院」與「遠端病患監控」。讓各位了解這些趨勢,如何改善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病人的生活。 疫苗並不是 COVID-19 危機中出現的唯一醫療創新。在過去這幾年中,醫療保健行業經歷了相當大的數位化轉型,包括改進現有的遠程醫療服務,以此鼓勵非急診患者留在
Thumbnail
源起於偏遠區的「遠距醫療」服務,因 COVID -19 疫情大流行,增加了遠距醫療的使用患者和醫療保健技術。許多病人在疫情期間,採用即時虛擬健康平台,避開實際去醫院的行程。根據最新的市場分析,遠端距醫療市場正在迅速增長,並具有龐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