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制論者貝圖(T. Baetu)新作:《分子生物學中的機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去年(2019),生物學哲學家貝圖(Tudor M. Baetu)在劍橋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生物學的機制》(Mechanisms in Molecular of Biology)。雖然只有六十五頁,但讀起來哲學質量不輕,也算是新機制論最近有的新發展。

raw-image

有別於以往新機制論者總是將機制假說和實驗的關係視為前者為主、後者為輔,也就是把生物學史上重大的發現都套入「起於某個有遠見的假說,然後設計實驗檢驗(testing)之」的大框架裡探究其中的方法論,貝圖倒是明白地表示,他在這本著作裡,嘗試更加著重「實驗實作」(experimental practice)本身與機制之間的關係。

先說什麼是「以機制假說為主、實驗為輔」的大框架?過去二十年來,新機制論者經常主張,生物學家在進實驗室操作實驗之前,心中多半已抱持某個機制假說,也就是所謂的「機制框架」(mechanism schema)在做實驗。機制框架內有許多科學家尚未發現或證實的推測假定,包括可能有某種存有物(entity)或存有物可能進行某種活動(acitivity)所以才產生某種效應等尚且「遺落」(missing)的內容。科學家帶著這些假設走進實驗室,透過手做實驗,慢慢發現機制框架裡的各種細節,使原本抽象、含有多個未知成分的機制框架,逐漸變成內容含量較多、較豐富的「機制格架」(mechanism schemata),最後將所有未知變成已知,將遺落變成發現(discovery)。原來的機制假說經過實驗之後,一方面可以說是被驗證(verify)為真(當初科學家心中的假設現在證實為真),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被揭露(reveal)為真(原假設存在但未被看見的內容現在真實可見),科學家整個發現的歷程就是把未知、未確定的假設變成完整的機制描述,成為所謂的「機制說明」(mechanitic explamations)(Machamer, Darden, and Craver 2000: 18)。

事實上,這樣看待生物學家發現機制與實驗實作的觀點並不假。生物學哲學裡,也已經有許多哲學家真正地進入生物學各領域,嚴格地檢視大框架是否真的可以套用在實際的案例中,測試領域包括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學,以及神經科學(Darden 1991, 2006; Bechtel 2006, 2008; Craver 2007; Weber 2005)。然而,對貝圖來說,這種「從機制假設出發,最後發現機制」的模式只是生物學發現的其中一種模式,「在科學實作裡,假說和實驗活動是連帶進行的」(Baetu 2019:4),所以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看,貝圖會認為說,與其繼續把力氣放在將此種模式擴張到其他生物學領域,貝圖認為,倒不如轉為更加地著重在「實驗行為」(experimentation)的探討上。

貝圖在第一章「機制及其發現」(Mechanisms and Their Discovery)中,先簡單交代了什麼是「機制」、「機制說明」與上述說的發現大框架(1.1 Mechanisms and Mechanistic Explanations, 1.2 The Discovery of Biological Mechanisms),然後馬上在第三節定下這本書的主要調性—「實驗方法論優先」(1.3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First),除了剛剛說他想走一條跟以前新機制論者不一樣的研究路徑外,他也嘗試把先前有些許斷裂的兩個哲學層次(知識論與形上學)重新連結起來,用一種「貼近實驗實作,但不拋棄形上學概念」的新進路,來處理過去未曾被好好討論或可以說是被忽略,但在實驗實作裡卻十分重要的議題,例如:在實驗室裡,到底什麼是「現象」(phenomenon)、現象跟「資料」(data)不一樣嗎?哪裡不一樣?(The Data-Phenomena Distinction)什麼是「實驗模型」(experimental models)、什麼是「雜訊」(noise)?以上均在第二章有詳細的討論。當然,強調實驗實作的貝圖是以相當貼近生物實例的方式來討論,他選用當代分子免疫學T細胞感染造成紅斑反應的例子來進行論述。

圖中第三頁,一個簡單表示NF-kB機制及其在調控反應機制圖。圖片取自網路。

圖中第三頁,一個簡單表示NF-kB機制及其在調控反應機制圖。圖片取自網路。

確定了「實驗實作」的主調,也重新分配了知識論與形上學的比重,貝圖在第三章便開始對機制與現象的關係進行分析。不意外地,他並不滿意過去新機制論所提出的「因源式說明」(the etiological account),也不滿意過去用「部分與整體」組合的觀點(the past-whole constitutive account)來看機制與現象的關係(Bechtel and Abrahamsen 2005; Glennan 1996, 2002, 2017; Illari and Williamson 2012),他給出了一個新建議:用「因果結構」(causal structure)的方式來看,這個方式將無法任意把實驗操作裡的變項單獨看待,所有的變項都須被一起考慮。

最後,書裡的第四章,貝圖回顧了新機制論無論是在理論或實驗證成兩方面的文獻,他希望這部作品有達到一個目的,那就是關於實驗需要被解釋的東西其所需要的形上學許諾都有被清楚說明,他稱之為「最低限度的實驗解釋」(the minimal experimental interpretation),儘可能使與生物學機制有關的科學理論與實驗實作之形上學預設都得以清晰化(Baetu 2019:7)。如此,貝圖不僅為新機制論強化了實驗實作的向度,同時也提供了一份兼顧知識論與形上學層次的新機制論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生物醫學哲學慢慢看的沙龍
20會員
31內容數
2024/04/19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Thumbnail
2024/04/19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Thumbnail
2024/04/13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4/13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3/28
從普羅米修斯的肝受傷、然後再生,聯想到今日再生醫學所帶來的希望,或反過來,從今日再生醫學所有的知識與技術,想到普羅米修斯因盜用火所受到的懲罰與痛苦,都暗示人一邊有能力的同時,應該要想著什麼,才是善用,謹慎用,不是濫用,或任己念用,而不致不知不覺或一轉眼間,與普羅米修斯也在高加索山上一角。
Thumbnail
2024/03/28
從普羅米修斯的肝受傷、然後再生,聯想到今日再生醫學所帶來的希望,或反過來,從今日再生醫學所有的知識與技術,想到普羅米修斯因盜用火所受到的懲罰與痛苦,都暗示人一邊有能力的同時,應該要想著什麼,才是善用,謹慎用,不是濫用,或任己念用,而不致不知不覺或一轉眼間,與普羅米修斯也在高加索山上一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才是心理學》 「如何以科學方法理解人類行為?」作者說明研究者如何透過系統化的實徵研究、可公開重複驗證與評鑑的程序,逐步描繪出人類心智的真實面貌。
Thumbnail
《這才是心理學》 「如何以科學方法理解人類行為?」作者說明研究者如何透過系統化的實徵研究、可公開重複驗證與評鑑的程序,逐步描繪出人類心智的真實面貌。
Thumbnail
在這個資料滿天飛,人人都曉得要拿「證據」才能說話的年代,資料變得到處可見,尤其是這一兩年,地球爆發世紀瘟疫,Covid-19的病毒在全球各處襲擊所有人類的健康。在防疫為首要的時刻,無論是病毒學家、公衛專家、醫療照護學者、政府部門、甚至各方公民,若欲表達意見,都被期待要拿出數據為其論述添加說服力。若在
Thumbnail
在這個資料滿天飛,人人都曉得要拿「證據」才能說話的年代,資料變得到處可見,尤其是這一兩年,地球爆發世紀瘟疫,Covid-19的病毒在全球各處襲擊所有人類的健康。在防疫為首要的時刻,無論是病毒學家、公衛專家、醫療照護學者、政府部門、甚至各方公民,若欲表達意見,都被期待要拿出數據為其論述添加說服力。若在
Thumbnail
生物學實驗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實驗系統」(experimental system)。「實驗系統」概念最早由科學哲學家任柏格(Hans-Jörg Rheinberger)提出(Rheinberger 1997),他從二十世紀中期,分子生物學家在試管研究蛋白質合成的歷程中,刻劃出一組由「實驗系統
Thumbnail
生物學實驗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實驗系統」(experimental system)。「實驗系統」概念最早由科學哲學家任柏格(Hans-Jörg Rheinberger)提出(Rheinberger 1997),他從二十世紀中期,分子生物學家在試管研究蛋白質合成的歷程中,刻劃出一組由「實驗系統
Thumbnail
在生物學真的邁入分子化前,許多生物學家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如形態學(morphology)、生理學(physiology)、細胞學(cytology)、胚胎學(embryology)、生化學(biochemistry)、與遺傳學等,進行著各自的研究。隨著若DNA分子結構被解開將會翻開生物學劃時代新頁
Thumbnail
在生物學真的邁入分子化前,許多生物學家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如形態學(morphology)、生理學(physiology)、細胞學(cytology)、胚胎學(embryology)、生化學(biochemistry)、與遺傳學等,進行著各自的研究。隨著若DNA分子結構被解開將會翻開生物學劃時代新頁
Thumbnail
雖然新機制論在許多方面都提出與傳統以物理化學為研究對象的科哲各種不同的看法,但對於實驗與機制假說的關係,嚴格地說,仍維持在「實驗是為檢驗(testing)假說為目的」的看法。原因是,他們所提出來各種發現機制之實驗策略總離不開「框架例示」(schema instantiation)這個大主軸。所謂「框
Thumbnail
雖然新機制論在許多方面都提出與傳統以物理化學為研究對象的科哲各種不同的看法,但對於實驗與機制假說的關係,嚴格地說,仍維持在「實驗是為檢驗(testing)假說為目的」的看法。原因是,他們所提出來各種發現機制之實驗策略總離不開「框架例示」(schema instantiation)這個大主軸。所謂「框
Thumbnail
培根說,實驗是引導科學家認識自然並建立科學理論的「開拓者」(pioneers)(Bacon [1627] 2002: 486)。新機制論延續培根實驗哲學的基本精神,將實驗視為發現新機制的重要工具。最開始,生物學家會先對現象的起因提出一個機制框架(也就是機制假設),框架內有些內容已知,有些內容未知。為
Thumbnail
培根說,實驗是引導科學家認識自然並建立科學理論的「開拓者」(pioneers)(Bacon [1627] 2002: 486)。新機制論延續培根實驗哲學的基本精神,將實驗視為發現新機制的重要工具。最開始,生物學家會先對現象的起因提出一個機制框架(也就是機制假設),框架內有些內容已知,有些內容未知。為
Thumbnail
傳統實驗方法學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推論因果依賴(causal dependency)。比較近期的哲學發展其中有一支是從「新機制哲學」(the New Mechanical Philosophy)發展而來。什麼是「新機制哲學」?簡單講,就是一種用構成現象的成分(新機制論者稱「存有物」(entities)
Thumbnail
傳統實驗方法學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推論因果依賴(causal dependency)。比較近期的哲學發展其中有一支是從「新機制哲學」(the New Mechanical Philosophy)發展而來。什麼是「新機制哲學」?簡單講,就是一種用構成現象的成分(新機制論者稱「存有物」(entities)
Thumbnail
跟傳統科學哲學一樣,生物學哲學最早是從關心理論開始的,那時最常被討論的生物理論就是演化論,甚至有一段時間,只要提起生物學哲學,就等同是在講演化論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evolutionary theory),也就是在討論「物種」概念為何、其本質為何等類的問題。 就生物學哲學而言
Thumbnail
跟傳統科學哲學一樣,生物學哲學最早是從關心理論開始的,那時最常被討論的生物理論就是演化論,甚至有一段時間,只要提起生物學哲學,就等同是在講演化論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evolutionary theory),也就是在討論「物種」概念為何、其本質為何等類的問題。 就生物學哲學而言
Thumbnail
去年(2019),生物學哲學家貝圖(Tudor M. Baetu)在劍橋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生物學的機制》(Mechanisms in Molecular of Biology)。雖然只有六十五頁,但讀起來哲學質量不輕,也算是新機制論最近有的新發展。 有別於以往新機制論者總是將機制假說和實驗的關係視
Thumbnail
去年(2019),生物學哲學家貝圖(Tudor M. Baetu)在劍橋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生物學的機制》(Mechanisms in Molecular of Biology)。雖然只有六十五頁,但讀起來哲學質量不輕,也算是新機制論最近有的新發展。 有別於以往新機制論者總是將機制假說和實驗的關係視
Thumbnail
這一章節,作者想要解析規則、典範與常態科學之間的關係。從科學史的脈絡檢視每段時期的重要事件,作者發現要找到科學社群的典範,甚至是共有的典範,其實非常容易,但是擁有共享的典範不代表就擁有共同遵守的規則。
Thumbnail
這一章節,作者想要解析規則、典範與常態科學之間的關係。從科學史的脈絡檢視每段時期的重要事件,作者發現要找到科學社群的典範,甚至是共有的典範,其實非常容易,但是擁有共享的典範不代表就擁有共同遵守的規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