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生物學哲學講座:怎麼樣才算是一個杏鮑菇?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 昨天(10/16)在陽明大學有一場生物學哲學演講,講者是中正哲學系陳瑞麟教授,題目:「怎麽樣才算是一個杏鮑菇: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此講座由「陽明人文社會講座基金」支持,經費來源由清大哲研所楊儒賓教授(哲學家)捐贈,具體活動由陽明人社院規劃,每年邀請一位在人文社會領域有卓越成就的講者給予演講。今年由陽明心智所規劃主導,邀請科哲家從「個體」、「主體」、「社群」、「共同性」進而談「台灣哲學」的主體性。

raw-image

• 對哲學人來說,「個體」、「同一性」不是新問題,在很久的傳統以前,哲學便對「個體」、「個體性」概念開啟馬拉松式的討論,至今未休。這個問題主要在問:在什麼意義下,我們使用「一個」這個概念?在場有許多心智、科學、分析哲學家,她/他們都很想知道,到底這個老問題有無新解?對生物學哲學家來說,她/他們想知道,新解可不可以用在實作、如何與實作進路結合?

• 然而,陳瑞麟心中真正的圖像可能不只想解決哲學問題,解決哲學問題,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為背後有個更大或更深邈的問題在那裡:台灣如何可能有自己的主體性,如果台灣有主體性,那台灣有自己的哲學嗎?只有真的去面對個體、主體性的哲學問題,才有可能精煉出可適用於文化層面的大哉問。因此,若把眼光放大一點,這不僅是一系列內含生物學哲學的講座,它同時也是台灣哲學人自己想回答「什麼是台灣哲學?」的一次嘗試。

• 講座規劃三天,好似一場三部曲,第一場題目是「如何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從風土文化觀道生物免疫模型」,第二場是「怎麼樣才算是一個杏鮑菇?生物個體化和同一性」,第三場是邀請人文學者祝平次與紀大偉教授進行座談會。

• 在第一場把生物學中「免疫個體性」的概念用來建立「主體性」條件之後,講者進一步地交代,實作上,我們可以如何實現「個體化」,也許這裡說「實現」有點奇怪,其實就是,面對千萬種奧妙自然現象時,我們如何真的(能)使用「一個」這個概念?例如,實作上,生物學家總是會碰到不知道該不該視對象是否為「一個」的情況,最日常如,在超市買回來一「坨」杏鮑菇(一個根但有三個菇頭),這樣算是「一個」杏鮑菇嗎?哲學家在意的是當你在說(指認)是一個或是三個杏鮑菇時,「條件」是什麼?這個條件可通用其他例子嗎?自然中,有太多例子是區隔「一個」對象的邊界同時又是「另一個」對象的邊界,如此,「個體」、「個體性」的概念到底是什麼?

raw-image

•「個體」、「個體性」議題涉及形上學、分析哲學,毫不意外,也是生物學哲學一個重要的議題,因為,生物學總是要指認、研究生物,那麼什麼是構成一個或一種生物的單位就是基本且重要的問題。生物學哲學家發現,生物學家無論是從演化看個體還是從生理看個體,都碰到難以普遍化與整合的困難,每提出一個新的理論就會碰到不可適用的例子,如此不僅挑戰「到底有沒有一個足夠好的判準來捕捉個體這個概念」,連帶也牽動「那這個概念還客觀的概念嗎」等問題,動輒得咎,而問題還是在那裡。

• 作者花費幾年時間,與國際生哲家切磋、合作(其中一位是在歐洲工作的台灣科哲家邱千惠),終於找到可以結合實作取向與個體化取向的方式,萃取出「實驗個體化」判準提供使「生命個體性」得以實現。簡單說,具體方法是用「分離」(separation)、「操控」(manipulation)、「結構統一性」(maintenance of structural unity)三條件來定義實驗個體化,而經過試驗,這三個條件除了可應用在物體個體、生命個體,還可以擴展到合成生物學的「人工生命」上。

• 生命現象何其奧妙,近從超市可見的杏鮑菇,網路上偶爾可見的雙頭蛇、連體嬰,微生物免疫學家天天交手的生物免疫系統,海洋裡看到各種美麗但又帶點「外星生物」想像的水母、管狀生物,都在提醒哲學家去思考:到底要用何種「個體」概念可以真的認識這個世界?昨天的講座,給出答案。

• 新答案,總是要受到提問的。Q&A時間,主持人心智所所長嚴如玉教授收集兩輪問題,第一輪主要來自陽明的學生與老師,聚焦理論面,有人直接問:所以現在到底「個體」是什麼,欲求精簡但到位的答案;陽明心智哲學家鄭凱元教授則問:作者為何不承認是實用主義立場?第二輪提問恰巧聚焦實作,成大歷史系區曣中教授問:實作上,如何在複雜互動的生物免疫系統裡判斷個體?成大微免所&STM中心葉筱凡問:既然要處理多元的自然現象,實作上如何保有客觀?作者想要把實作取向與實用主義做區隔有成功嗎?現在看來,這些問題剛好是對作者的題目做再次確認: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當然,講者是有備而來,回應自若。

• 很精彩的演講,第一講爬梳與描繪台灣主體性,第二講處理哲學議題,今天,邀請到人文學者直接對談,主辦單位準備了網路直播,有興趣到的朋友可以連線收看:https://youtu.be/WWx3hON3qfM

時間 | 2020年10月16日(五) 15:00~17:00
主講人 | 陳瑞麟 /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與談人 | 祝平次 /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紀大偉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
座談會投影片 | https://reurl.cc/4mLmo3
座談會閱讀資料 | https://reurl.cc/KjdGoM
陽明人社講座手冊下載 | https://reurl.cc/odVNQv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生物醫學哲學慢慢看的沙龍
20會員
31內容數
2024/04/19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Thumbnail
2024/04/19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Thumbnail
2024/04/13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4/13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3/28
從普羅米修斯的肝受傷、然後再生,聯想到今日再生醫學所帶來的希望,或反過來,從今日再生醫學所有的知識與技術,想到普羅米修斯因盜用火所受到的懲罰與痛苦,都暗示人一邊有能力的同時,應該要想著什麼,才是善用,謹慎用,不是濫用,或任己念用,而不致不知不覺或一轉眼間,與普羅米修斯也在高加索山上一角。
Thumbnail
2024/03/28
從普羅米修斯的肝受傷、然後再生,聯想到今日再生醫學所帶來的希望,或反過來,從今日再生醫學所有的知識與技術,想到普羅米修斯因盜用火所受到的懲罰與痛苦,都暗示人一邊有能力的同時,應該要想著什麼,才是善用,謹慎用,不是濫用,或任己念用,而不致不知不覺或一轉眼間,與普羅米修斯也在高加索山上一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2023/07/27「不知道在寫什麼的個人反思」 以前我覺得有很多知識學,很好玩,但如今發現,涉略不同領域的知識不只是好玩而已,是真的很重要。因為不同領域的人類,或者用最貼近我這個年齡層,再精確一點,就是作為一名大學生的例子來舉例好了——不同科系的同學思維方式是很不同的,因為不同系所不同的知識體系
Thumbnail
2023/07/27「不知道在寫什麼的個人反思」 以前我覺得有很多知識學,很好玩,但如今發現,涉略不同領域的知識不只是好玩而已,是真的很重要。因為不同領域的人類,或者用最貼近我這個年齡層,再精確一點,就是作為一名大學生的例子來舉例好了——不同科系的同學思維方式是很不同的,因為不同系所不同的知識體系
Thumbnail
本書作者稻垣榮洋教授,現任職於靜岡大學農業院,專長是雜草生態學,與植物相關的相關的著作也出了不少,植物的生態研究帶給他很多對於人生的啟發,而這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看似不起眼的雜草,其實超乎想像地適合成為我們的人生榜樣。
Thumbnail
本書作者稻垣榮洋教授,現任職於靜岡大學農業院,專長是雜草生態學,與植物相關的相關的著作也出了不少,植物的生態研究帶給他很多對於人生的啟發,而這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看似不起眼的雜草,其實超乎想像地適合成為我們的人生榜樣。
Thumbnail
2021秋季的生命教育課程,目的在培養孩子對一份生命的重 視與反思,以及對爭議事件的探討。希望他們能在這堂 課後,於今後明白每個生命的珍貴,以及對死亡能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2021秋季的生命教育課程,目的在培養孩子對一份生命的重 視與反思,以及對爭議事件的探討。希望他們能在這堂 課後,於今後明白每個生命的珍貴,以及對死亡能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我們也可以試著不那麼誇張,把「不誇張」變成自然而然的思維模式。之一。
Thumbnail
我們也可以試著不那麼誇張,把「不誇張」變成自然而然的思維模式。之一。
Thumbnail
人,話說越多錯越多(事情也是一樣),就算是傳統觀點譽為「聰明」的醫生,所說所作所為,也不可能獲得所有人(或論點)的支持。 應該說,人光是站在原地什麼話都沒說,這本身的行為就可以拿來作文章挑錯。 回到「說話做事(表達觀點)」,之所以會「多說多錯」(多做多錯),還不是因為這世界就是很複雜,藏著許多肉眼
Thumbnail
人,話說越多錯越多(事情也是一樣),就算是傳統觀點譽為「聰明」的醫生,所說所作所為,也不可能獲得所有人(或論點)的支持。 應該說,人光是站在原地什麼話都沒說,這本身的行為就可以拿來作文章挑錯。 回到「說話做事(表達觀點)」,之所以會「多說多錯」(多做多錯),還不是因為這世界就是很複雜,藏著許多肉眼
Thumbnail
Apostolos Vamvouras on Unsplash 從社會合理走向個體合理,從個體合理走向國家合理,從國家合理走向我們可以,就變成會想像——甚至可以說是事實,改變一個人是多麽困難?從個體合理角度出發,我們唯一想要改變,也唯一認識到必須改變,說白話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當然,你叫一個癮
Thumbnail
Apostolos Vamvouras on Unsplash 從社會合理走向個體合理,從個體合理走向國家合理,從國家合理走向我們可以,就變成會想像——甚至可以說是事實,改變一個人是多麽困難?從個體合理角度出發,我們唯一想要改變,也唯一認識到必須改變,說白話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當然,你叫一個癮
Thumbnail
昨天在陽明大學有一場生物學哲學演講,講者是中正哲學系陳瑞麟教授,題目:「怎麽樣才算是一個杏鮑菇: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此講座由「陽明人文社會講座基金」支持,經費來源由清大哲研所楊儒賓教授(哲學家)捐贈,具體活動由陽明人社院規劃,每年邀請一位在人文社會領域有卓越成就的講者給予演講。今年由
Thumbnail
昨天在陽明大學有一場生物學哲學演講,講者是中正哲學系陳瑞麟教授,題目:「怎麽樣才算是一個杏鮑菇: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此講座由「陽明人文社會講座基金」支持,經費來源由清大哲研所楊儒賓教授(哲學家)捐贈,具體活動由陽明人社院規劃,每年邀請一位在人文社會領域有卓越成就的講者給予演講。今年由
Thumbnail
因為我在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的教授做「創造力的複合觀點:以教育創新為例」研究,他邀請研究助理們到花蓮五味屋一起上顧瑜君老師帶的田野觀察和質性研究基本訓練,過程中的收穫實在太多,想好好整理回顧,也跟大家分享,才有了這份紀錄的誕生。
Thumbnail
因為我在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的教授做「創造力的複合觀點:以教育創新為例」研究,他邀請研究助理們到花蓮五味屋一起上顧瑜君老師帶的田野觀察和質性研究基本訓練,過程中的收穫實在太多,想好好整理回顧,也跟大家分享,才有了這份紀錄的誕生。
Thumbnail
今年一開春很特別的,有機會能參與由褚士瑩老師和他兩位一起在國際NGO計畫工作的同事所開設的系統思考工作坊。三位老師的專業領域都不同且挺特殊,卻一致認為這些領域有許多共通點,是對人們在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環境有幫助的。 褚老師為哲學思考踐行的教練,Dr. Claudius老師則是腦神經語言學的專家,Ch
Thumbnail
今年一開春很特別的,有機會能參與由褚士瑩老師和他兩位一起在國際NGO計畫工作的同事所開設的系統思考工作坊。三位老師的專業領域都不同且挺特殊,卻一致認為這些領域有許多共通點,是對人們在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環境有幫助的。 褚老師為哲學思考踐行的教練,Dr. Claudius老師則是腦神經語言學的專家,Ch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