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憂鬱症的深層心理

憂鬱和焦慮,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但背後的原因,卻不盡相同。
一個工作排得密密麻麻的上班族,來到心理診症室求診。他投訴每天都被大量的工作壓得透不過氣來,白天做到天昏地暗,晚上卻夢見自己被一個個文件夾追著自己,要奮力逃跑才能脫身,結果頓時驚醒,出了一身冷汗,想起工作前路,不禁痛哭起來。
另一位失業的病人卻正好相反。他每天睡到日上三竿,無所事事胡胡混混又一日,表面看他好像很輕鬆,但他卻慨歎失去人生目標,也失去了自信。他自覺抬不起頭做人,於是心情低落、憂鬱。
假如單純地量度病徵,兩者的徵狀可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樣是失眠、焦慮、頭痛、無胃口、悲傷、苦悶、缺乏動力、失去希望,甚至有自殺的念頭。可是,一個是失去工作,另一個卻是工作太多,原因完全相反,卻有同一樣的負面情緒,為甚麼?究竟工作本身對人的情緒,是好是壞?只從病徵入手,真的很難看得出來,真正的原因,還是要從病人的深層心理中尋找。
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
環境的壓力,不一定直接引致身心的壓力反應,中間要有一個心理過程,這個過程就叫做「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同樣是工作問題,太多的工作量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壓力,但對於一些工作狂來說,當工作洶湧而至,這一類人可能會有這種想法:「正所謂能者多勞,有這麼多人找我辦事,一定代表我的工作能力很棒!越多工作,我越棒!」這種將工作和自信心掛鈎的想法,令一個人對工作有著正面的appraisal,那就比較不容易感受到工作辛勞帶來的壓力,但當這類工作狂面對失業,自信心和情緒就會跌入谷底。
相反,假如一個人的想法是:「只有奴隸才會天天工作。有這麼多人找我辦事,我真是可憐的工作奴!」這種對工作的負面appraisal,會令一個人更容易感受到工作壓力,卻比較享受失業帶來的休閒時間。
至於一個人對工作有著何種的cognitive appraisal,那就很取決於他的性格和價值觀。這些都是內建於一個人的深層心理特質,不容易改變。
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
除了性格之外,人生階段的轉變也很影響對工作壓力的看法。很多人,當人生行到某一個階段,例如中年,會突然開始問自己一些很基本、但又很難回答的問題:「我是誰?」、「我為甚麼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我的人生有甚麼目的?」每天營營役役為口奔馳,名利權勢,甚麼都有了,就是沒有動力再走下去--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稱這種心理為「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
有趣的是,每天受基本生計束縛的人,反而會因為生活的規律,而生出安全感,但當生活問題解決了,生命中多了「自由」,卻反而會出現存在焦慮,煩惱的已不是有沒有工作,或者工作量的多少,而是工作的意義。他們未必會因為工作量大或者失業而憂鬱,反而會在工作順利、職場一切如意之時,無緣無故覺得心裡空虛,失去了上班動力,悲從中來。
工作是意義?工作是勞役?
工作究竟是意義,還是勞役?這其實不是客觀事實,而是主觀的判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只要能想清楚人生的目標,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那麼,無論是忙得不可開交,還是回復自由身,只要是忠於自己,都能過得安穩快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於香港工作的精神科醫生,與大家分享心理情緒疾病的種種。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