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對了,或許應將Woodstock的來龍去脈先敘述一下。我現在用的Woodstock這個字,代表Woodstock Music Festival(伍茲托克音樂節),以下行文亦然。它是1969年8月15日、16日、17日三天舉辦於紐約市北邊105哩一個叫伍茲托克(Woodstock)小鎮的搖滾音樂會。當然,後來因為諸多狀況,必須將演唱場地向西移了六十英里,至Bethel這個小鎮,但名字「Woodstock」已不及更改了。
同樣在1969年,台灣固然沒有Woodstock,但卻有《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及《大地驚雷》(True Grit)這樣的電影。是的,商品可以世界同步。Woodstock所集結的合唱團中,像Canned Heat,像Country Joe and the Fish,像Ten Years After等,在台灣未必廣受知悉,但中華商場的翻版唱片赫然也有他們。雖然多半人聽的仍是Glen Campbell、Tom Jones、Peter,Paul and Mary而不是 Woodstock裏面找的Tim Hardin、Jimi Hendrix、The Paul Butterfield Blues Band。
我們在台灣所擁有的六十年代,是經由先是「灌輸」,繼而才有「自擇」的。六十年代初,人自收音機被動聽到的Never on Sunday、Itsy Bitsy Teenie Weenie Yellow Polka Dot Bikini流行歌,以及《豪勇七蛟龍》的電影插曲或是The Ventures的電吉他曲,或在電影《第凡內早餐》看奧黛麗赫本唱的Moon River等等,是一段薰陶的過程。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有人聽了I Wanna Be Free,會去問:誰是The Monkees;有人聽了This Diamond Ring,會問,誰是Gary Lewis and the Playboys;聽了See the Funny Little Clown會問,誰是Bobby Goldsboro,就如同聽了Yesterday,會問誰是The Beatles;這便是最早想去區別品牌的「自擇」工程。逐漸成為如同選認偶像。只是那年代對偶像之尊敬,比較不容易到崇拜的地步,甚至還不到愛慕的地步。舉例言,「披頭四」,很多人極欣賞,但他們的成員若做了些不堪行逕,聽眾並不太置於心上,何也?沒有愛慕或崇拜到非怎麼樣不可的地步也。這與近三十年來台灣之勇於、狂於擁抱偶像的情態極是不同。當然這也因為社會生態的大相逕庭。
Woodstock中集結的歌手與樂團,大半皆不是我們那時聽的;猶記1969年1970年之交,我們聽的是Dizzy(Tommy Roe)、Oh Happy Day(Edwin Hawkins Singers)、Get Back(Beatles)、In the Year 2525(Zagers & Evans)、Spinning Wheel(Blood, Sweat & Tears)、Jean(Oliver)、Baby It’s You(Smith)、Sugar, Sugar(Archies)、Down on the Corner(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以及Na Na Hey Hey Kiss Him Goodbye(Steam)這一類通俗之極、輕浮之極、卻未必作得不好的由「學生之音」之類唱片業者所推行給我們的熱門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