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聲音-校園民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什麼是民歌?

民歌時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對於歌曲的創作、演唱和傳承達到高峰的時期。這個詞彙通常用於描述一個特定時代對於民歌文化的繁榮和影響力。

以台灣為例,大約在1970年代,一群在戰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決定要自己寫歌自己唱,這一波洶湧澎湃的青春熱情,後來的人就把它稱為「民歌」熱潮。民歌多為學生自行創作,或是改編知名詩人作品,以簡單的吉他、鋼琴、鈴鼓伴奏。

就是這樣一個個樸素甜美的故事,帶來了濃厚的中國風與校園氣息;更添加了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的強烈使命感。這是歌的故事,也是時間的故事。

民歌大事記:

1949年: 一群在戰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決定要自己寫歌自己唱,中國大陸的民歌也開始在台灣傳唱

1950年: 台灣開始興起民歌運動,民歌多以社會現象、農村生活和愛情為主題代表性作家有潘越雲、江蕙、姚蘇蓉等

1960年: 台灣的民歌運動進入高峰期,孕育出許多歌手和詞曲創作家,包括鳳飛飛、齊豫、鄧麗君、羅大佑、陳昇

1970年: 台灣的民歌更多元化,流行音樂風格開始融入其中,同時也受到國際音樂潮流的影響。新的民歌創作家和歌手,如許冠傑、林強、許美靜等

1980年: 流行音樂逐漸取代了民歌的主導地位。然而,民歌仍然存在並發展,一些藝人如齊豫和陳淑樺繼續創作和演唱民歌。

1990至今: 台灣的音樂場景更加多元化,包括流行音樂、搖滾、嘻哈等不同風格。但一些藝人仍然繼續創作和演唱民歌

民歌的精神:

  1. 尋找我是誰 : 早期民歌的出現,帶有尋根的意義,創作者想創作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音樂」,成為創作的源頭以及目標。
  2. 自我定位 : 這樣文化意涵也因為1970年台灣面臨外交挫敗,引發追尋自我定位的民族情緒,民歌也成為台灣流行樂,也是對於長期接受日本民謠與美國流行樂品味的一種反彈。在政府的支持、民間的響應下,民歌在短短數年間成為台灣流行音樂的主流。
  3. 反映社會現實 : 民歌時常關注社會議題和現實問題,反映人民的生活、困境和抗爭。它們可以是對不公平和不平等的呼籲,也可以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
  4. 表達自由和民主 : 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人們發表自己的聲音和意見,成為人們對於壓制和壓迫的反抗,是追求自由和民主的象徵。

民歌怎麼沒落了 ?

  1. 西洋音樂的傳入-西洋音樂更多元,且有更多不同的樂器與種類,大家開始不滿足於簡單的民歌
  2. 收聽音樂的管道更多了-能夠聽到音樂的方式越來越多,可是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還是只有24小時,所以當然最挑選更喜歡,或是更新流行的音樂。
  3. 文化變遷-第一代的戰後人民保有著民歌的精神,但第二代人民沒有經歷過戰爭,所以在之後的傳承中,民歌的精神逐漸被人淡忘。

向自由飛翔

鄧麗君在1989年的專輯《花雨情》中首次演唱了歌曲《向自由飛翔》。在這首歌中,雖然沒有很強烈且明確的表達對於正義,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在在歌詞中說到:

鼓起勇氣 認清方向

立下一個志願 快向自由飛翔

不怕那迷霧重重 不怕那逆流激盪

飛呀飛 飛呀飛 要為自由奮鬪 要把人權伸張

因為那時候剛結束戰爭,許多人都迫切想要尋找自己的民族定位,同時也因為剛脫離統治,所以特別想要尋找自由與人權,同時為犧牲在戰爭和統治中的人發生。

現在的民歌

在民歌盛行時,曾有許多民歌西餐廳,陪伴人民度過了許多時光。即使民歌現在已經逐漸被流行音樂取代,但仍然有一群人堅持繼續傳唱民歌。在台中,僅剩下一家民歌西餐廳了。餐廳內保留了當年的樣貌,還有一面「民歌手簽名牆」,白牆上都是歌手的簽名。

民歌不僅是音樂的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和社會的審鏡。它承載著人們對於正義、自由、平等和人文關懷的渴望。儘管在現在的音樂市場中,民歌已經逐漸從舞台上淡去,又或許民歌會不斷演變和重新定義,但那種嘗試尋找 “我是誰”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人民的心中。

民歌的力量在於它能夠觸動人們的情感並且凝聚人們,他是一種共同語言,支撐著那時候人民的內心,使人們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獨立。即便是身心皆處於恐怖如斯的壓力下,亦無不同。

最後,我認為民歌並沒有沒落,民歌的精神與價值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精神與文化中。

資料來源: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87/A7.htm

https://www.mymusic.net.tw/ux/w/editOffice/news/show/1662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698/489513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gelina SHIAO的沙龍
1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問我童年是什麼?當然是各種鄉土劇八點檔阿!大家還記得國小有一堂課是「本土語言」嗎?那堂課在當時才編列教材沒多久,而在我的印象中,往往上那堂課的時候,我都感到特別孤單。原因是因為我居住在客家人比例特別高的桃竹苗區域,而當時班上的同學大多都是客家人,所以身為少數比例的我總是要移駕到別班上閩南語課程。
Thumbnail
你問我童年是什麼?當然是各種鄉土劇八點檔阿!大家還記得國小有一堂課是「本土語言」嗎?那堂課在當時才編列教材沒多久,而在我的印象中,往往上那堂課的時候,我都感到特別孤單。原因是因為我居住在客家人比例特別高的桃竹苗區域,而當時班上的同學大多都是客家人,所以身為少數比例的我總是要移駕到別班上閩南語課程。
Thumbnail
從25歲以來,工作之餘,喜歡做田野調查及口述歷史調查。每當做這些事,內心相當澎湃,生命動力強悍。 我是出生在戒嚴時代(1968年),大學時則奮力打破這沒有思想自由的國家,走上街頭、罷課、感受鎮暴警察如下雨般的警棍,噴水車的攻擊。嘴角舔著血,總算參與臺灣解嚴的民主誕生陣痛期,一起接生臺灣民主自由的新
Thumbnail
從25歲以來,工作之餘,喜歡做田野調查及口述歷史調查。每當做這些事,內心相當澎湃,生命動力強悍。 我是出生在戒嚴時代(1968年),大學時則奮力打破這沒有思想自由的國家,走上街頭、罷課、感受鎮暴警察如下雨般的警棍,噴水車的攻擊。嘴角舔著血,總算參與臺灣解嚴的民主誕生陣痛期,一起接生臺灣民主自由的新
Thumbnail
什麼是民歌? 民歌時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對於歌曲的創作、演唱和傳承達到高峰的時期。這個詞彙通常用於描述一個特定時代對於民歌文化的繁榮和影響力。 以台灣為例,大約在1970年代,一群在戰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決定要自己寫歌自己唱,這一波洶湧澎湃的青春熱情,後來的人就把它稱為「民歌」熱潮。
Thumbnail
什麼是民歌? 民歌時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對於歌曲的創作、演唱和傳承達到高峰的時期。這個詞彙通常用於描述一個特定時代對於民歌文化的繁榮和影響力。 以台灣為例,大約在1970年代,一群在戰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決定要自己寫歌自己唱,這一波洶湧澎湃的青春熱情,後來的人就把它稱為「民歌」熱潮。
Thumbnail
我好像不是因為愛台灣而喜愛這些,而是因為這些讓我更喜歡我宅到發悶能有這些創作添增樂子的生活,而它們也通常是那麼貼近這塊土地!
Thumbnail
我好像不是因為愛台灣而喜愛這些,而是因為這些讓我更喜歡我宅到發悶能有這些創作添增樂子的生活,而它們也通常是那麼貼近這塊土地!
Thumbnail
台灣電影《聽見歌再唱》是一部通俗且正向的音樂電影,故事以真人真事為啟發,敘述布農族小學因少子化面臨廢校打算靠比賽爭取留校,看不懂五線譜的體育老師和學校代課老師,擔起了三個月要教會小孩合唱的重責。臨時成軍的部落孩子真能在成為比賽黑馬獲得名次嗎?
Thumbnail
台灣電影《聽見歌再唱》是一部通俗且正向的音樂電影,故事以真人真事為啟發,敘述布農族小學因少子化面臨廢校打算靠比賽爭取留校,看不懂五線譜的體育老師和學校代課老師,擔起了三個月要教會小孩合唱的重責。臨時成軍的部落孩子真能在成為比賽黑馬獲得名次嗎?
Thumbnail
不同的世代背景,產生不同的角度立場,在同溫層愈趨明顯的時候,我們更需要聽見多元的聲音。
Thumbnail
不同的世代背景,產生不同的角度立場,在同溫層愈趨明顯的時候,我們更需要聽見多元的聲音。
Thumbnail
先說校園民歌。校園民歌是愛國思潮(清末以來受列強的欺侮,抗日之苦難,一直到七十年代退出聯合國)加上台灣青年苦悶(像聯考之重重難關,像學校的髮禁等)的產物。 再說新電影。 我算是見證了台灣新電影發生的前端。我的很多朋友,例如:楊德昌、張毅、余為彥等,都是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健將......
Thumbnail
先說校園民歌。校園民歌是愛國思潮(清末以來受列強的欺侮,抗日之苦難,一直到七十年代退出聯合國)加上台灣青年苦悶(像聯考之重重難關,像學校的髮禁等)的產物。 再說新電影。 我算是見證了台灣新電影發生的前端。我的很多朋友,例如:楊德昌、張毅、余為彥等,都是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健將......
Thumbnail
臺灣,最讓我驕傲的一點,就是非主流音樂的蓬勃發展,自由且奔放的靈魂,能夠不受限制的大聲吶喊出生而為人的焦慮、悲傷、痛苦與幸福。臺灣即使不為自由奮戰,也不要為高牆添磚,扛住恐懼,我們不孤單,無關政治正確,言論自由有其代價,自由不是擋箭牌,道德與政治上選擇了折衷與妥協,心靈上可能就無法尋獲平靜。
Thumbnail
臺灣,最讓我驕傲的一點,就是非主流音樂的蓬勃發展,自由且奔放的靈魂,能夠不受限制的大聲吶喊出生而為人的焦慮、悲傷、痛苦與幸福。臺灣即使不為自由奮戰,也不要為高牆添磚,扛住恐懼,我們不孤單,無關政治正確,言論自由有其代價,自由不是擋箭牌,道德與政治上選擇了折衷與妥協,心靈上可能就無法尋獲平靜。
Thumbnail
五年前的我,在電視機前大罵「暴民」;五年後的我,誓言有天要跟他們一樣。
Thumbnail
五年前的我,在電視機前大罵「暴民」;五年後的我,誓言有天要跟他們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