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回顧,2020實在是相當艱困的一年,許多電影製作、影展活動、影片放映都因為疫情被迫多次延宕,然而,在全球如此嚴重的情況下,身處於台灣的我們,儘管年初的金馬奇幻影展面臨不斷向上攀升的感染風險,到最後一刻只好忍痛喊卡,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也改為明年舉辦;但在夏日發生的台北電影節以及金馬經典影展,則是經歷了一番波折後,最後以梅花座的方式如期舉行;秋冬之際,全台各地、各種類型的影展遍地開花,像是女性影展、酷兒影展、高雄電影節、桃園電影節,一個接著一個輪番上陣;而年底壓軸的台北金馬影展和金馬獎,不只照常舉行,還有多位國外影人來台隔離14天,只為了出現在金馬周邊活動,共同參與這場年度盛事。
現在重新回想起來,身為台灣影迷確實極其幸運。當國外各大戲院都紛紛暫停營業的時候,我們的電影院只有減少場次、卻還是照常播映;當商業電影一再延期的時候,獨立片商們也沒有停下腳步,哪怕場次不多,還是盡其所能地發行放映。上半年因為疫情關係,在比較少人進戲院看電影的時候,我還是一如往常地進入戲院,更加小心、謹慎地看電影,也格外珍惜能夠在大銀幕另一端觀看電影的生活。
回顧今年,約莫看了兩百多部片,不算多也不算少,但要在這茫茫片海中選出年度十大,又是另一種天人交戰,最後反而破例地只選出不分名次的年度九大,還請大家多多包涵。相較於院線電影,這一年也看了許多老電影,有些東西在2020年重看,依舊驚天動地,甚至有些徘徊在心底的情緒,許久仍無法消散,因此也歷經一番波折地將部分收入 #特別提及 的區域。總覺得,看電影的人是幸福的,尤其藝術片的影迷們更是,看電影的腳步始終從未停止。
在末日來臨之前,我們有電影,電影也還有我們。
nomnomfilm/A
·
並非刻意讚揚,不過大部分看過的金攝影機獎作品,無論是影像的詮釋、或敘事手法,都讓人不禁讚嘆,而此部也是晚了好幾年才看到的佳作。位於社會底層、充滿毒品的貧民窟,在現實的壓迫下,只能逐漸走向腐敗,兩個主角同樣也是,在導演的捕捉下,青少年在幾近頹廢的世界裡肆意妄為,瘋狂且激昂,即使毀滅的結局早已注定發生,但在崩壞之前,他們已是最閃閃發亮的那部分。
-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2019)
繼承了同名經典小說的概念,講不同族群的對立、衝突以及多元和諧的種種可能。從警察巡邏途中,輕易地看見毒品、娼妓的氾濫,混亂且似乎隨時都即將失序的狀態,也成為犯罪與暴力的溫床。隨著鏡頭的遠近拉距、不同觀看視角的呈現,讓切入故事的角度有了更多樣的選擇,也殘酷地呈現多元族裔在現實中的抉擇與兩難。
- 《千日千夜》(About Endlessness,2019)
每個段落像是詩篇、也像是畫作,漂浮於城市上空的愛侶、倚著吧台若有所思的男子、失去信仰為其焦慮的牧師⋯⋯。我們透過鏡頭仔細凝視,看似不真實、卻也真實的生活模樣,偶爾徬徨、偶爾欣喜,在生命結束之前,我們得以好好活過一回。
- 《燈塔》(The Lighthouse,2019)
乍看是個守著燈塔的人的故事,不過導演卻將其摻入多重的符號以及隱喻,將人們的孤寂、權力、慾望與恐懼,孤立於封閉的小島中,不斷反覆交錯、互相消長,在看似夢境又如同現實一般的守燈生活裡,日復一日地,在醉與醒之間,早已分不清其分界所在。
- 《蚵豐村》(Ohong Village,2019)
無論是在大城市裡的焦慮失意,或是處於逐漸沒落漁村的徬徨無助,透過一個返鄉的少年、以及其老友與家人的相處,細膩地描繪不同世代、人與人之間所面臨的多種議題。而在16 釐米底片攝影的捕捉之下,以獨特的質地一覽西南沿海村落,不同調性的音樂摻入,更是讓此片顯得格外獨樹一幟,絕對是今年必看的(也是我唯一選入的)台灣作品。
- 《鳥是海與樹的孩子》(The Metamorphosis of Birds,2020)
又是另一個將16 釐米底片使用得淋漓盡致的作品。導演透過介於劇情與紀錄的形式,以多個物件作為家族的意象,不同角色的獨白穿插其中,時而散文、時而詩歌,一絲一毫地,緩慢爬梳跨越三個世代的家族記憶。
- 《大林宣彥:電影藏寶盒》(Labyrinth of Cinema,2019)
今年十分值得紀念的一件事,大概就是藉由電影因而認識大林宣彥導演。作為導演的最後一部作品,依然承襲了他過去奇異荒誕的風格,將角色以「進入電影」的方式,引領觀眾一同重返日本戰爭史的現場,透過自由奔放的影像敘事,道出導演一生所追尋的反戰精神。
一場無止盡的、自我療癒的公路旅程,透過游牧的方式,從既有的社會框架中出走,尋求另一種撫慰傷痕的可能。或許有些事情走到盡頭仍是複雜無解的,那也沒有關係,就只是繼續走著,直至另一個破曉時刻。
- 《南巫》(The Story of Southern Islet,2020)
講的是降頭、是家庭、是多元文化融合,儘管觀看的時候,對東南亞的南洋巫術和地理環境的理解都不是很完整,卻還是能夠直接地感受到作品所給予的震撼。導演對影像、聲音的處理細膩多變,同時還富有近似於阿比查邦的獨特美學氣質,回味無窮,明年院線上映時還想在大銀幕上多看幾眼。
特別提及
 ̄ ̄ ̄ ̄
✧《鬼怪屋》(House,1977)
✧《遣返》(Repatriation,2003)
✧《費里尼的剪貼簿》(Intervista,1987)
✧《扒手》(Pickpocket,1959)
✧《綠洲》(Oasis,2002)
✧《感官世界》(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1976)
✧《恨》(La Haine,1995)
✧《三輪車伕》(Cyclo,1995)
—
更多瑣碎的日常呢喃,請到 Instagram 和我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