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開始的COVID-19使得美商大片紛紛延期,也連帶讓電影院人潮一落千丈,疫情最嚴峻的四月甚至創下票房只有2019年同期十分之一的歷史新低。對於影癡們而言,除了平常觀賞院線片,「跑影展」也是生活中重要的行程,隨著國內金馬奇幻影展停辦、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延期一年,國外
坎城影展宣布僅公布片單而不舉辦實體活動,大家不禁擔憂齊聚一堂看影展的日子遙遙無期。
幸好台灣疫情控制得當,影展從業人員們也嚴陣以待、做好萬全應變,六月底由台北電影節打頭陣,成為疫情肆虐後全球第一個順利舉辦的實體影展,除了研發方便填寫實聯制資料的聊天機器人,更以視訊QA的方式彌補國際影人無法蒞臨映後的遺憾;七月底的金馬經典影展則不惜增加場地租用成本,全數採取梅花座以降低群聚感染的風險。
有了這兩大影展成功的信心,爾後的酷兒影展、女性影展、大金馬也都如期舉行。除了上述提及,2020年我還參加了臺北文學季和光點台北合辦的「臺北文學.閱影展」、光點兩館自辦的「減法的影像:羅伯布列松影展」、「浮世流雲:成瀨巳喜男」以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等影展,觀影數共90餘部。
(關於影展電影與上一篇
重映經典電影的區別,我是以「片商主導」或「影院主導」作為主要區分方式,例如阿莫多瓦與賈樟柯,由片商發行,並有在不同縣市上映,便歸類到重映院線片;布列松和成瀨巳喜男,由光點電影館主辦,並且沒有在其他影院播放,便歸類至小型的主題作者式影展。)
以下列出我心目中2020十(一)部喜愛的影展電影:
-------------------------------------------------------------------------------
10.《衰弱症》(
Астенический синдром,1989)/女性影展
Directed by:
Kira Muratova
本屆女影焦點影人琪拉.穆拉托娃為前蘇聯時期最具開創性、實驗性及藝術性的大師級導演之一,作品中飽具銳利的社會批判而屢屢遭禁,再加上女性身份,使得身後知名度和評價相比同期男導演甚被低估。本片為其集大成之作,榮獲1990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卻仍因自由奔放、百無顧忌的題材與呈現方式,成為改革開放派的戈巴契夫政權底下唯一被禁的電影。
本片結構繁複、政治隱喻晦澀、沒有明確的故事主軸,用理性邏輯來解讀十分不易且需要大量背景知識量,但若把感官打開、盡情投入其美麗的攝影、迷人的場景設計及豐富的意象中,將會獲得非常獨特的觀影經驗--我個人的感受有點像在看設計感、劇場感沒那麼重的洛伊安德森,段落分開看各有趣味,合在一起則能體會到宏大、飽滿的眾生百態。
隨著城市中瀰漫的衰弱氣息而遁入清醒夢,在夢中,思緒竟比真正清醒時來得更澄澈透明。
---
9.《一時一時的》(
Sometime, Sometime,2020)/金馬影展
Directed by:
葉瑞良(阿良)
本片由馬來西亞新銳導演阿良自編自導自己主演,並由他的老闆兼製片
陳翠梅導演出演劇中的男主角媽媽,以十分低限的預算和拍攝方式完成,細膩地呈現即將高中畢業的少年在家庭、愛情和自我認同上的矛盾和日常片刻。
去年有幸獲選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觀賞的十部電影中,《一時一時的》是我最極力推薦、希望大家能在影展觀賞的作品,它有點粗糙、青澀,卻非常誠實,誠實到幾乎像張未經粉飾的素面,了無商業的干預與技巧的鑿斧,除了影展,幾乎想不到還有什麼樣的平台願意給這樣的作品拋頭露面的機會。
導演阿良很給面子地為了金馬隔離十四天來台與觀眾見面,在短暫的
會面時光中,能明顯感受到他的謙虛、內向與對作品侷限性的自我覺察。成長是條漫長的路程,年輕時稱不上精緻的放膽嘗試,可能幾年後回顧,才會發覺難以再現那份稍縱即逝的真摯,而阿良也的確捕捉到了在那個階段才捕捉得到的、直覺又懇切的情感。
---
8.《不散》(
Goodbye, Dragon Inn,2003)/台北電影節
Directed by:
蔡明亮
在中山堂與近乎滿廳的人一同觀賞本片,放映過程中舞台上方的燈具因訊號線老舊而不時閃爍,電影結束,眾人紛紛起身,魚貫地移駕至樓上光復廳,或坐或站,陪伴著蔡明亮導演一邊作畫、唱歌、憶當年。(
活動現場側拍)
很幸運地初看此片便是在如此令人難忘的魔幻時空中,為電影本身加了不少分。事實上,這部發生在電影院、探討電影院本身、凝視電影院中的人的電影,本就應該在電影院中觀賞,而任何對電影院懷有強烈情感、在電影院中有過獨特回憶的人,都能在本片中找到投射共感之處,用不著語言、對白與激烈衝突,在「觀看電影」、「觀看觀看電影的人」與「連結觀看電影的自己」之間,滿滿皆是層次與感懷但不感傷的韻味。
---
7.《她房間裡的雲》(
The Cloud in Her Room,2020)/台北電影節
Directed by:
鄭陸心源
繼《大象席地而坐》後又一部以極具個人藝術風格的筆觸描繪中國年輕世代迷惘、失落與頹喪的作品,相較於胡波,留美返鄉的鄭陸心源少了許多憤怒與控訴,而以更實驗性、去脈絡化的形式傳達女性幽微的私密心緒,佐以詩意優美的構圖、情而不色的女體與female gaze,使得本片如同一抹雲般恍惚、神秘又難以名狀。
短評見此
---
看似關於失聰鼓手的心路歷程,實則在討論後天性聾人游移於「聽人」與「聾人」之間的永恆他者化。首次拍攝長片的Darius Marder不討好商業模式的觀影習慣,以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賦予角色充足心理建構與轉變的時間,跟隨著的觀者彷彿也被丟入男主角Ruben聽力漸損的身體中,感受他的焦慮、不適與戰戰兢兢。
2021年奧斯卡大熱,聲音設計驚豔出彩,是部需要用戲院音響設備聆聽的電影,終於獨挑大樑的Riz Ahmed使出渾身解數,Olivia Cooke與Paul Raci的表演也可圈可點。
短評見此
---
5.《情迷意亂》(
乱れる,1964)/成瀨巳喜男影展
Directed by:
成瀨巳喜男
成瀨巳喜男大概是最能把八點檔式虐戀處理得淒美又不俗濫的導演,繼《浮雲》、《流逝》與《上樓梯的女人》等片合作經驗後,《情迷意亂》宛若高峰秀子的個人秀,演技登峰造極、Hold住全場,對手演員加山雄三的急躁與癡迷,更突顯她的成熟穩重,在傳統的禮教道德與女人的慾望動情之間擺盪糾葛,白淨孱弱的身體裡蘊含飽滿的能量。
然而,光講述一段背德的愛情故事是不足以讓本片成為經典的,成瀨厲害之處便在於運用看似自然、生活化的背景設定,埋藏日本戰後遺留的舊思維面臨新時代衝擊的張力,故事說得流暢精緻,又富有以小見大的歷史寓意。
---
4.《沙羅雙樹》(
沙羅双樹,2003)/金馬影展
Directed by:
河瀨直美
金馬影展為了播放本片的35mm拷貝,額外租了一個影廳,可見《沙羅雙樹》對於理解焦點影人河瀨直美的創作脈絡,是不可或缺的一片拼圖。
本片一承《
萌之朱雀》與《
螢火蟲》中鮮少資訊的精簡語言、對奈良鄉間的溫柔凝視,不刻意塑造戲劇衝突,而花費大把時間好好記錄環境與演員的呼吸,而飄忽悠長、晃動跟隨的攝影技法也延續到之後的《殯之森》,使本片之於河瀨的電影美學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透過拍攝傳統祭典,《沙羅雙樹》將河瀨直美一貫對「亡與生」的探討又再強調放大--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一陣樹葉合奏的嗚鳴,眾生一吸一吐的韻律中迎接的不僅是稚嫩的嬰孩,更是對於輪迴不息的「生命」本身最高的禮讚。
(河瀨本人出演要角也幫電影加分,事實上,我認為她的形象與氣質完全是她作品最好的代言人。)
另外,我也發現自己似乎特別喜愛這種「感受性」的電影,不是像《天能》那種敘事太過紊亂複雜而呼籲大家放棄理性梳理的感受,而是藝術性上的感受--不見得每個場景都要環環相扣,或傳達什麼超越劇情的高級人生道理,就算純粹欣賞場面調度、場景陳設或人物狀態,也能有所收穫,「感受它的無意義」本身即是意義。
本清單中的《衰弱症》、《不散》、《她房間裡的雲》、《沙羅雙樹》皆可算之。
---
3.《虛情真意》(
本気のしるし,2020)/金馬影展
Directed by:
深田晃司
剪輯電視劇而成近四小時的超長電影,深田晃司繼《臨淵而慄》獲得坎城一種注目評審團大獎後,闖進坎城主競賽之作。
深田一向擅長描繪缺少角色曲線的謎樣人物,《臨淵而慄》中的淺野忠信和《來自大海的男人》中的藤岡靛皆是,這回,他將此種神秘感延續至飾演女主角的土村芳身上,清純無害的外表加上向男人予取予求的綠茶婊行為,猶如《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朝子和《愛上透明系女孩》的由佳再現,而森崎溫飾演優柔寡斷、心猿意馬的男主角,個性充滿缺點的設定也使人非常信服其何以墮入此謎樣綠茶婊的蠱惑,渣男配爛女又臭又長的愛情故事,卻如漩渦般吸引觀者,絲毫不覺得冗長,甚至被虐地希望它愈長愈好。
改編自星里望留的漫畫〈真心愛著你〉,深田晃司將少女漫畫「不顧一切愛到卡慘死」的俗濫拍出了大師手痕,運用恰到好處的意象安排及畫龍點睛的配樂營造精緻的電影感,並加入許多對此種爛桃花網羅的後設式黑色幽默批判,四小時一氣呵成,令人大呼過癮。
---
做為費里尼從新寫實邁向夢境超現實的橋樑,《卡比莉亞之夜》可說是集兩種類型的優點於一身,既有對底層小人物的豐沛刻劃,也有魔術、催眠、朝聖等「不那麼日長」的片段,將社會關懷推及至精神與信仰的叩問,結尾幾個鏡頭堪稱影史經典。
費里尼之妻
茱麗葉塔.瑪西娜在本片的表演也是一絕,在看似潑辣剽悍的阻街女郎卡比莉亞之中,加入類似《大路》潔索米娜的靈巧精怪;環境逼得她必須粗俗又勢利,但她卻仍保持渴望愛情與幸福的純真,我們有多麼希冀傷痕累累的她終能獲得好歸宿,就有多為她失魂落魄地走在街頭的模樣而心碎。幸好與此同時,我們也知道她的韌性終會使她再度堅強地站起來,正如同眼淚流乾後微微綻放的那一絲笑容。
---
1 .《永恆閃光》(Lux Æterna,2020)/金馬影展
Directed by:
Gaspar Noé
「感官系」法國導演Gaspar Noé為YSL拍攝的時尚短片(片長51分鐘,但資訊量和體感時間逼近長片),作為作者型導演界的翹楚,Noé絲毫沒有受品牌委託的限制,你期待的、想看到的Noé式「飛天遁地旋轉鏡頭」、「強烈對比色調及視覺刺激」、「人物因某種外在力量在同一場域陷入集體癲狂」......本片全都具備,並且他不甘於單純給予爆裂式感官體驗,更在理應好好宣傳時尚的時刻,偷(正大光明)渡了許多個人對歷史、宗教、工作倫理乃至電影創作的思考,實在讓人驚嘆於這位形式上獨樹一格、超越時代的導演,內在怎麼也那麼有料?
(拍個廣告而已,藝術價值那麼高是要逼死誰?)
本片出演明星皆是法國電影界一時之選,大部分場景皆如上圖所示,以分割畫面呈現,展現Noé驚人的場景調度能力,而為了幫助觀者達到杜斯妥也夫斯基所述「癲癇發作前」類似高潮/死亡的感受,結尾有近10分鐘滿頻紅、藍、綠三色快速閃爍的畫面,詳細說明請見以下短評連結。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