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展覽,展覽電影──《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隨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還記得2016年金馬影展,在某個週末早晨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數位修復版時的深刻回憶:平常習慣搭配奶類製品作為早餐的我,當時還特別改以基本的麵包與瓶裝礦泉水果腹,只為了在戲院裡保有舒適的觀影體驗,也順利地度過既魔幻且讓人驚心動魄的237分鐘。

儘管至今仍未補完楊德昌導演的所有做品,不過身為一名影迷,又或者是某種程度上經由影像作品稍微認識導演的觀眾來說,在去年看到回顧展的新聞釋出時便相當期待,好奇會怎麼將他的作品重新轉譯於白盒子之中展出。

raw-image

▮ 黑盒子與白盒子的異同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分別以非線性的多個子題與大量未曾公開過的文件資料,試圖爬梳楊導多元且跨領域的創作路徑。此展從回顧一名「電影導演」作為研究與展示的對象,光是將既有的影像作品移動至另一場域(美術館),如何呈現影像,又或是再現其創作精神,甚至給予觀眾一種有別於黑盒子、截然不同的觀看方式,也是我看完展覽後不斷思考的問題。

不禁想起2014年於北師美術館展出的《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雖然《郊遊》為開拍前就預計進入美術館首映的電影,若先任性地撇除「早已預計進入美術館」的這般條件,《來美術館郊遊》使用許多物件堆疊出一個近似於電影場景的美術館空間,同時提供一個能夠更自由地欣賞動態影像的觀影狀態,不僅保有電影作品本身的想法,更在美術館空間裡將影像「再創造」,打造出獨特能量的延伸新作。

延續上述疑問,儘管《來美術館郊遊》作為一個「電影美術館化」足以借鑑的案例,《一一重構》在整體呈現上能否有其他展覽形式的可能?如同電影數位修復的倫理問題,該如何選擇切入觀點(導演本人、策展人、其他藝術家)來重現作者的創作脈絡,將影響後續所呈現的結果。再者,若創作者本身已經逝世,在視角的選擇上是否也會更為受限,或是其實能夠更客觀地發展出多種展現的型態?目前對此疑問我仍未解,不過也期待可以藉由這次,在往後看到其他類似展覽時有更多討論的可能。

raw-image

「愛與希望之夢,永不消逝」

若從一位展覽觀眾再次回到影迷的身份,在觀看《一一重構》展覽時,依然能夠從中窺見楊導對於生命極其純粹的熱愛:像是他在許多私人日記裡對於社會議題的觀察和思辯,著實反應著影像作品中,快速發展城市裡的人物真實寫照;於「多聲部複語師」子題中,將導演的作品片段重新錯置,並配上他朗讀荷索的旅途日記《冰雪紀行》的錄音,藉由重組的動態作品,傾聽荷索之於他的啟發;而接近展覽末端則邀請多位電影工作者,共同追述他們與楊導不同形式上認識的訪談影片,也展現了楊導在影史上跨世代的深遠影響。

無論是否熟識楊德昌導演,都得以在此展覽中,探索關於臺灣電影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一重構:楊德昌
展出日期|07/22 Sat. —— 10/22 Sun.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同步進行的回顧影展,除了放映楊導多部代表作,同時也映演導演於1992年英國電影協會《視與聽》雜誌列舉的影史十大電影。

——

✦ 合作╱試片邀約 nomnomfilm0123@gmail.com
✦ 更多瑣碎的日常呢喃,請到 Instagram 和我聊聊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omnomfilm的沙龍
21會員
15內容數
當影迷們忙著四處奔走、置身於黑盒子之中看片的時候,在外面的影展工作人員究竟在想些什麼呢?出於好奇,希望透過訪問的方式,邀請筆者身邊所識、並且參與影展相關工作的人,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以及位於影展現場的第一手消息。
nomnomfil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2/01
繼《來美術館郊遊》與《無無眠》,2023年蔡明亮導演再次走入北師美術館,有別於前兩檔作為「在美術館裡重新打造另一電影場景」的展覽,《蔡明亮的日子》更像是引領觀眾翻閱導演的私人日記,親身瀏覽何謂生活即電影、如此密不可分的創作歷程⋯⋯
Thumbnail
2024/02/01
繼《來美術館郊遊》與《無無眠》,2023年蔡明亮導演再次走入北師美術館,有別於前兩檔作為「在美術館裡重新打造另一電影場景」的展覽,《蔡明亮的日子》更像是引領觀眾翻閱導演的私人日記,親身瀏覽何謂生活即電影、如此密不可分的創作歷程⋯⋯
Thumbnail
2024/01/03
年末時刻,透過挑選屬於自已的年度片單,在有如儀式般的翻找和歸納之間,仔細凝視著三百多個日子裡的所有感受……
Thumbnail
2024/01/03
年末時刻,透過挑選屬於自已的年度片單,在有如儀式般的翻找和歸納之間,仔細凝視著三百多個日子裡的所有感受……
Thumbnail
2023/08/03
當影迷們忙著四處奔走、置身於黑盒子之中看片的時候,在外面的影展工作人員究竟在想些什麼呢?出於好奇,希望透過訪問的方式,邀請筆者身邊所識、並且參與影展相關工作的人,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以及位於影展現場的第一手消息⋯⋯
Thumbnail
2023/08/03
當影迷們忙著四處奔走、置身於黑盒子之中看片的時候,在外面的影展工作人員究竟在想些什麼呢?出於好奇,希望透過訪問的方式,邀請筆者身邊所識、並且參與影展相關工作的人,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以及位於影展現場的第一手消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2023年的九月九日(六)14:00,「公視X獨立書店特映巡迴活動」於台中中央書局舉行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之「我和楊德昌的一天」特映會,邀請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策展人孫松榮教授,和台灣影視導演瞿友寧,分享他們眼中心中回憶中的楊的昌。
Thumbnail
在2023年的九月九日(六)14:00,「公視X獨立書店特映巡迴活動」於台中中央書局舉行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之「我和楊德昌的一天」特映會,邀請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策展人孫松榮教授,和台灣影視導演瞿友寧,分享他們眼中心中回憶中的楊的昌。
Thumbnail
儘管至今仍未補完楊德昌導演的所有做品,不過身為一名影迷,在去年看到即將舉辦回顧展的新聞釋出時便相當期待,好奇會怎麼將他的作品重新轉譯於白盒子之中展出……
Thumbnail
儘管至今仍未補完楊德昌導演的所有做品,不過身為一名影迷,在去年看到即將舉辦回顧展的新聞釋出時便相當期待,好奇會怎麼將他的作品重新轉譯於白盒子之中展出……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把楊德昌從墳墓裡挖出來,只是為了提醒世人,台灣有這樣一名優秀的導演在台灣不受票房青睞,最終鬱鬱而終嗎? 在這個人工智慧崛起,電影再度被抖音挑戰,而整體票房再度衰弱的年代,或許是時候,讓我們重回楊德昌的腦袋,用他的腦袋,思考當下的時代。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把楊德昌從墳墓裡挖出來,只是為了提醒世人,台灣有這樣一名優秀的導演在台灣不受票房青睞,最終鬱鬱而終嗎? 在這個人工智慧崛起,電影再度被抖音挑戰,而整體票房再度衰弱的年代,或許是時候,讓我們重回楊德昌的腦袋,用他的腦袋,思考當下的時代。
Thumbnail
我很感謝釀電影八月號將楊德昌作為主題,整理了許多的資料,但,我想,楊德昌導演不是屬於情懷的,他的現代性不是一種被用來緬懷的現代性,他的現代性是前瞻性的、先驅性的,甚至遠遠地走在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台灣電影之前。他不是一個適合被當作「已逝的」去認識的導演,而是可以用他的每一部作品,檢視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Thumbnail
我很感謝釀電影八月號將楊德昌作為主題,整理了許多的資料,但,我想,楊德昌導演不是屬於情懷的,他的現代性不是一種被用來緬懷的現代性,他的現代性是前瞻性的、先驅性的,甚至遠遠地走在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台灣電影之前。他不是一個適合被當作「已逝的」去認識的導演,而是可以用他的每一部作品,檢視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Thumbnail
  楊德昌導演是臺灣電影界的巨擘,他的作品充滿了對人性的探討及社會議題的關注,引領當時的電影圈,捲起新浪潮。不僅在影壇獲獎無數,更深深觸動無數觀眾的心靈。
Thumbnail
  楊德昌導演是臺灣電影界的巨擘,他的作品充滿了對人性的探討及社會議題的關注,引領當時的電影圈,捲起新浪潮。不僅在影壇獲獎無數,更深深觸動無數觀眾的心靈。
Thumbnail
第一次在付費專欄寫展覽遊記就獻給楊德昌了,畢竟這可是台灣第一個雙展合辦的大規格展覽,差不多三個月的展覽是對這個被本土忽視的國際大導的招魂,究竟楊德昌的展覽有什麼?而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發?以及這個展還有什麼遺憾之處?歡迎閱讀本期Lizard的文字試片室專題
Thumbnail
第一次在付費專欄寫展覽遊記就獻給楊德昌了,畢竟這可是台灣第一個雙展合辦的大規格展覽,差不多三個月的展覽是對這個被本土忽視的國際大導的招魂,究竟楊德昌的展覽有什麼?而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發?以及這個展還有什麼遺憾之處?歡迎閱讀本期Lizard的文字試片室專題
Thumbnail
這次,釀電影邀請你們來寫下從楊德昌電影裡看見的那一半——循著楊德昌的鏡頭,觸發了沒曾想過的觀點或感受、看見了來不及見到的老台北,或是因為哪場戲、哪個眼神,你得以看見「另外一半」的世界。
Thumbnail
這次,釀電影邀請你們來寫下從楊德昌電影裡看見的那一半——循著楊德昌的鏡頭,觸發了沒曾想過的觀點或感受、看見了來不及見到的老台北,或是因為哪場戲、哪個眼神,你得以看見「另外一半」的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