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業|誠徵讀者啟事
方格精選

文化商業|誠徵讀者啟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各位好,我是 Estelle,這是我第一次直接對讀者說話,你們好嗎?

誕生於巴黎封城期間的這個方格子專欄,在混沌不明中也踏入了 2021 年。由於過往的發文都直接進入主題,並沒有機會與各位讀者相談自己,也因此,我想要趁著(有點過期)的主題徵文來自我介紹,同時也來談談我對於方格子專欄的期許以及計劃,讓更多人能夠理解作為部落格長期寫手的我搬遷文章至此,並且開始撰寫文章後,對於這個專欄到底有什麼期許。

《文化商業摘要 The Business of Culture》是我第一個有明確主題的正式專欄。若真的要說到建立專欄的原因何來,這可能要從許久前我的背景說起。我自求學期間就明顯知道我的能力分屬於兩類非常極端的領域上:我對於文學與藝術有非常深刻的共鳴,也對於文化傳播與交錯的火花感到欣喜。同時,我另外一方面卻也是極度數據與策略導向的管理專才,篤信秩序與經營。我在求學時就為了這兩者看似天南地北的走向而深感困擾,只能像是把靈魂對切一般,對不同人說著不同的話題,在不同的世界裡各自取得學位,並且用一種非一即二的方式過著雙面生活。

然而,這樣的生活即便如水面平靜無瑕,依舊無法撫平我在直視內心時炙熱的衝突。經過了一段時間後,某天我突然對自己告解:與其再用這種黑白分明的角度看待文化與商業,我是否應該用更真誠的心境面對這兩個真實的我,並且用更開創性的角度,來讓這兩個領域能夠彼此和解呢?

於是,我動用了我的資源以及研究,並且將眼光投注到了這世界上也許能夠解答我疑惑的文化商業輸出大國,並且帶著這個心願,起程來到了巴黎。在與法國(或甚至是歐陸)的頂尖學者、業界還有國際英才探討文化商業現行做法之餘,同時,我也更希冀這些從成功案例與理論中衍生出的工具,能夠成為更多文化組織企業化,或甚至是商務企業人文化的思考矩陣,讓更多台灣的商業人與文化人理解跨界的應用方法,理解到好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可以有更高的定價空間,更強大的社群影響,以及更深遠的價值認同。並也希望能藉此世界得以用另外一個角度看見亞洲,看見台灣。

這是《文化商業摘要 The Business of Culture》誕生的理由,就此同時,這場連綿的書寫也是我對於自己的一場求道與探索。

也因此,這個專欄所希望誠徵的讀者,正是對於文化與商業有熱誠的讀者。無論你是共同探索並且挖掘台灣在地價值的文化藝術研究者,抑或是已經開始將創意產品化的發想人、品牌領導人、甚至是更加商務導向的零售業務拓展、電商通路分析員等等。這個專欄的目的,都是希望提供各類決策者對於價值交換的系統性整理,以及更長遠的策略框架,並期待這些概念得以被企業團隊應用,轉換成推進成長的商業能量。

當然,若你並非上述的從業人員,而只是一名好奇的讀者,我也希望可以在這裡跟你分享各類議題以及切點裡壯麗的視野,共同分享世界的美麗。

正如同我對於自己的工作要求,我的每一篇文章寫作都力求應用清楚的理論框架,輔以現行的實際案例。同時,每一筆來自學者與企業的資料,都會清楚附上其資訊來源,以及必要時刻的英法文原文註釋,確保讀者在閱讀之餘,若有強烈興趣,可以循著這些線索繼續開展可能的探討空間。

由於個人對於議題的熟悉度以及興趣,目前《文化商業摘要 The Business of Culture》將會把策略性的議題區分為「精緻文化」與「大眾文化」,並同時添加「個案導讀」,描繪當代與歷史中的精彩案例,而額外的「文化經驗」則主要著重於我於海外生活中的經歷與體會,描繪我在主觀上對於各類價值輸出的觀點。未來若有機會,我也將增加定期讀報系統,確保國際間大型文化企業的商務訊息能夠被有效吸收,同時與讀者一起從中讀出企業營運目標的蛛絲馬跡。

文化有情,創意有價。如果你認同我的理念,抑或你也想知道跨界思維的可能性,或甚至你也想一起腦力激盪。我都歡迎你追蹤、留言或贊助這個專欄,並讓我們在思索的過程中,一起開創出下一個世代的亞洲文藝復興。

我是 Estelle,期待你跟我一起開展這場冒險。


Estelle Chiu
國立台灣大學學士,主修財務金融,輔修外國文學。
巴黎高等商業學院商務管理碩士(MBA),主修商務策略(Strategy)。

作品與採訪散見於《商業週刊》、《遠見雜誌》、《報橘》、《風傳媒》、《關鍵評論網》。若有工作需求,請將訊息寄送給 estelleycc@gmail.com,我會盡快回覆。

avatar-img
喬記洋行的沙龍
947會員
90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喬記洋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精品?奢侈?流行?時尚?快時尚?既然當代的企業營運詞彙都是透過翻譯而來,也就代表當這些詞彙在中文語境中有許多誤用、代用、或是甚至一字多譯的情形發生。本篇希望藉由範例,將這些詞彙推回西洋根源,並且簡介現有商業策略理論中的定位應用,並期待這些可以給更多台灣文化企業以及價值行銷更明確的方向。
法國是一個對於精緻之美非常著迷的國度。這種精神深及每一個角落,萬事都有一套精緻的技藝與標準。這種癡迷套在正向事列時是一種歡快的體驗,套在負向事列時卻是華麗鬼魅。法國這種暴力美學,很多時候是踩在一個灰色的端點上。美是一種本我,一種道路,一種信仰。若這是一種求道,就算代價是要捨身,也在所不惜。
在歐洲教育中,「策略」除了強大的遠見之外,最重要的在於服膺於此遠見的管理協調性:唯有部門在各司其職時排出其決策的優先順序,才能共譜優雅而大氣的協奏曲,「通路」也是一環。有鑒於精品背後的社會意義巨大,過於躁進的數位化反而有可能會破壞背後的意義投射。讓我們站在精品的角度,看看他們策略視野如何給予我們啟發
這篇想講的不是經濟學,而是精品集團的商業初衷,以及因應這些初衷而成的經營策略。借用法商集團的商業邏輯,如今的台灣已經逐漸走向「後物質時代」,如果台灣能夠從法國的這些精品企業中被啟發我們在市場中的獨特角色,進而拉拔起其塑造的商業高度,將這些價值取向投注在產品與經營之中,這會是台灣最有意義也最核心的收穫
精品?奢侈?流行?時尚?快時尚?既然當代的企業營運詞彙都是透過翻譯而來,也就代表當這些詞彙在中文語境中有許多誤用、代用、或是甚至一字多譯的情形發生。本篇希望藉由範例,將這些詞彙推回西洋根源,並且簡介現有商業策略理論中的定位應用,並期待這些可以給更多台灣文化企業以及價值行銷更明確的方向。
法國是一個對於精緻之美非常著迷的國度。這種精神深及每一個角落,萬事都有一套精緻的技藝與標準。這種癡迷套在正向事列時是一種歡快的體驗,套在負向事列時卻是華麗鬼魅。法國這種暴力美學,很多時候是踩在一個灰色的端點上。美是一種本我,一種道路,一種信仰。若這是一種求道,就算代價是要捨身,也在所不惜。
在歐洲教育中,「策略」除了強大的遠見之外,最重要的在於服膺於此遠見的管理協調性:唯有部門在各司其職時排出其決策的優先順序,才能共譜優雅而大氣的協奏曲,「通路」也是一環。有鑒於精品背後的社會意義巨大,過於躁進的數位化反而有可能會破壞背後的意義投射。讓我們站在精品的角度,看看他們策略視野如何給予我們啟發
這篇想講的不是經濟學,而是精品集團的商業初衷,以及因應這些初衷而成的經營策略。借用法商集團的商業邏輯,如今的台灣已經逐漸走向「後物質時代」,如果台灣能夠從法國的這些精品企業中被啟發我們在市場中的獨特角色,進而拉拔起其塑造的商業高度,將這些價值取向投注在產品與經營之中,這會是台灣最有意義也最核心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