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巨頭之吳三桂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上一篇:中國四大巨頭之康熙篇

吳三桂,原係明朝山海關守將,明末內政不修,加以天災不斷,於是流賊處處,其中以李自成、張獻忠最為大宗。

明末帝朱由檢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並捕獲吳三桂之父吳襄,命其致書吳三桂,囑其來降,吳三桂原已願降,嗣得知其愛妾陳沅(即陳圓圓)為李自成所掠,遂衝冠一怒為紅顏,轉而降清,乃引清兵入北京,並助清廷四處討伐流寇,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軍政均得以自專。


後因耿精忠請求撤藩,欲回遼東終老,清廷准其所請,由是吳三桂懷疑朝廷有意撤藩,乃假意向朝廷自請撤藩,以測朝廷態度,不意年青之康熙竟准其所請,由是吳三桂起兵反清,但以師出無名,先盛而後衰死於軍中,未幾即被清廷所敉平。


吳三桂與三藩之亂


所謂三藩有前後三藩,故明餘緒福王朱由松、唐王朱聿鈞、桂王朱由榔是為前三藩;而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是為後三藩。

對清朝而言,兩者絕不相同,據清代學者魏源的說法兩者的差異是:


語敵寇之名號,則前順而後逆(前指前三藩,後則為後三藩),語國家之兵力,則前甫新造而後乘全盛,語戡定之戰功,則前若拉朽而後等摧山,事倍功半;勞佚相百者何哉?勢重則藩鎮劇于殷頑,助少則守成,勞于創業。[3]



從上引文獻可知後三藩之亂,對清初政局影響之大,但吳三桂以出師無名,按吳三桂曾絞殺故明永明王,無法以反清復明為口號,最終落得死於軍前收場。


按吳三桂降清被封為平西王後,極受清廷重視,使其自專於雲貴一帶,據趙翼稱:


三藩之中三桂功最多,隨大兵定蜀、定滇,取永明王於緬甸,皆與有勞,故恩禮獨隆,進封親王令統所部留鎮滇黔;所屬文武官聽自選用,……[4]


不僅如此,吳三桂為厚植一己之實力,與西藏(時仍稱圖伯特)五世達賴進行茶馬互市于北勝州,于是西番蒙古之馬,由西藏入滇者歲千萬匹[5]

從此可見吳三桂與五世達賴有往來,馬為戰爭重要工具,可視之為「戰略物資」,雖則文獻所載由西藏入滇之馬歲千萬匹,不免有誇大之嫌,但藏地並不產馬,青海、甘肅、內蒙則產馬,但數量也不可能每年有千萬匹之多,不過五世達賴為吳三桂居中向蒙古求售馬匹則為不爭之實(其時青海為蒙古和碩特部所有,今寧夏阿拉善一帶也為和碩特部所有),可見吳三桂屯積戰馬,早懷不軌之心。


據魏源《聖武記》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記上》所載,當時三藩所擁有的兵力,耿尚二藩各有十五佐領,領綠旗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二萬(指六、七千之綠旗兵及其家屬)。


按清代八旗制度中有佐領一級,位階為正四品,滿語稱牛彔額真最初每十丁編一組,其長稱牛彔額真按「牛彔」乃滿語「大箭」、「額真」為「主」之意,質言之牛彔額真就是此十丁之長,漢語稱之為「佐領」,其後部族擴充,每一牛彔從原先之十人,擴充為三百人。


但平西王吳三桂則擁有五十三個佐領,換言之吳三桂擁有一萬五、六千個兵丁,含其眷口則多達數萬人,這只指直屬於吳三桂的綠旗兵。


有五十個佐領,則可設置左右都統[6],下設前後援剿四鎮分十營,每營有兵一千二百人。


吳三桂除擁有雄厚之兵力外,並以其親信吳應麒、吳國貴、胡國柱等為都統,以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總兵。


清廷以其時吳三桂初入滇,羽書旁午,對之特為寬容,雲貴督撫均受其節制,對其用人也飭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由吳三桂所薦舉之文武官員稱之為「西選」[7],對財務所需,戶部不得稽遲,當時「西選」之官遍天下,清廷對之可謂寬厚至極。


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部臣奏雲南省俸餉年需九百餘萬,此乃一筆龐大開支,於是廷議召還滿洲兵外,並裁減綠營兵萬分之二,以撙節開支。但吳三桂以邊疆未靖,兵力難減,于於發動對緬甸、水西戰役,以之為保留兵餉之藉口,其擁兵自重心態已是昭然若揭。


吳三桂入滇後,奪故明桂王朱由榔舊宮為藩邸,並加以擴建踵事增華,極侈麗之能事,盡括原雲南豪族沐氏舊莊七百頃以為平西王藩莊。

除與西藏五世達賴進行茶馬交易外,更假濬渠築城為名,廣增開市,鑿鹽井、開礦、鼓鑄,潛積硝磺諸禁物(硝磺可用以製造炸藥)。

對雲南地區重斂金幣,廣積財物,以結交文士,期冀渠等為其效力,其專制滇中十多年,日練士馬、磨利器械,水陸衡要,編置私人,各省提鎮,多為其心腹,其子且尚公主,日在朝廷行走,朝中大小事務無不嫺悉,朝夕飛報與吳三桂,更詭稱蒙古侵掠麗江、中甸,於是調兵前往征勦,旋又稱蒙古兵已遁走(以上均據魏源《聖武記‧康熙戡定三藩記上》),以此唬弄朝廷,得以繼續擁兵自重。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受制於其子尚之信,遂用幕客金光之計,上奏朝廷請歸老遼東,留子鎮粵,朝廷准其所請,遂令尚可喜撤藩回遼東故籍,其時為康熙十二年三月。


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耿精忠疑朝廷有鳥盡弓藏之意,頗不自安,遂於同年七月也疏請撤藩,以探朝廷是否有撤藩之意,疏上,康熙命群臣廷議,當時群臣咸以吳三桂兵多權重,不可遂移,如准其撤藩,恐變生肘腋,惟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刑部尚書莫洛等力請准其撤藩[8]


康熙遂准其撤藩,吳三桂原係試探性請撤藩,料想朝廷必會加以婉拒,不料朝廷竟准其所請,吳三桂騎虎難下,況且早畜異志擁兵自重,豈肯就此束手,且已與五世達賴互通聲息,無後顧之憂,遂決定起兵反清,時為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按國史傳統一旦舉兵必得有名,吳三桂之舉兵,名義難定,若以反清復明為號召,則吳三桂曾追入緬甸絞殺故明永明王,若以驅逐滿虜復我中華為號召,則吳三桂之降清受爵將作何解?


初時吳三桂曾想待行至中原再行舉事,但又恐事機泄露,惟反清已是勢在必行,終於發難舉兵討伐滿虜,遂蓄髮易服,建元立號,以明年為周王元年,改元紹武,鑄錢「利用通寶」,旗幟皆用白色,時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雲南提督張國柱皆從之,雲貴總督甘文焜聞變出走,至鎮遠被吳三桂軍追及自刎,消息傳至北京,舉朝震動。


註:
巡撫 - 係官名,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係一省之首長,清沿明制,別稱撫台、撫院、撫軍
提督 - 官名,始於明代為總兵以上之武官名,清代設提督軍務總兵官,簡稱提督,從一品,為一省之高級武官,與督撫並稱「封疆大吏」,提督所屬有鎮、協、營、汎各級


吳三桂之軍於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攻陷沅州(今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使澧、辰之間(澧,今湖南省常德市澧縣;辰,今湖南省懷化縣辰溪縣一帶)道路不通,清偏沅巡撫使盧震棄長沙奔岳州(今湖南省岳陽市)。


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二十四日,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總兵譚宏等降吳三桂,其時滇、黔川均已失陷,桂、閩、陝危殆,清廷乃先後命都統巴爾布等赴荊州(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都統朱滿等馳赴武昌、將軍尼雅翰等速抵安慶(今安徽省安慶市)、總兵除治都還守彝陵(經查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無彝陵,但有彝良,在今雲南省東北角,地近四川,以當時情勢而言,兩者恐非一地》),鎮西將軍席卜臣駐守西安,清兵雲集於鄖陽(今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及鄖縣,兩縣相鄰,在湖北省西北部,清時為鄖陽郡,郡治在鄖縣)、宜昌荊州、武昌諸郡逗留觀望,無敢渡江攖吳三桂之鋒者,可見吳三桂其時聲勢頗盛。


當吳三桂據澧州,占常德、陷長沙時,清廣西將軍孫延齡起而反清,自稱安遠大將軍,殺都統王永年、執巡撫馬雄鎮;同年九月,吳三桂集重兵于中路長沙、岳州一線,又遣總兵彭士亨為左路,直犯川北廣元,謀據寧羌(時為寧羌州,今為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在陝西省西南角,緊鄰四川省東北角)入陝西。


九月二十三日,清定南將軍希爾根奏,吳三桂派將率兵出右路,徑攻江西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在江西省中西部),企圖與耿精忠兵聯成一氣;同月二十四日清廣西提督馬雄、左江總兵郭義叛清,廣西全省騷動,清廷命安親王岳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率軍討之。吳三桂此時氣勢鼎盛。


吳三桂起事之頭幾年(1673~1678年)在疆場上頗稱順利,侵城掠地,也頗有所得,雖建元立號,但並未稱帝,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始於衡州(清為衡州府,府治在今湖南省衡陽市)南岳之麓,三月初一,祭天稱帝,正式建號大周,改元紹武。

以衡州為定天府,置百官、封諸將,造新曆,舉鄉試,以之號召遠近,殿瓦不及易黃,以漆髹之(髹,音休,以漆塗物使之美觀為髹),構廬舍萬間為宮殿,但遇大風雨,登基儀式潦草完成,就中國傳統習俗而言,此乃不祥之兆,《清稗類鈔、方技類》曾載以下一段趣聞,姑且錄之:


「衡州嶽神廟(按衡山為五嶽中之南嶽),有小靈龜,大僅如錢,三桂之叛也,妄冀神器,擇吉祀神,置輿地圖,而默祝之,以視神之所向,龜蹣跚循走,不出長沙、常德(此二地均在湖南省東北部),返至湖南而止,再拜、再禱,龜復如之,三桂及其黨相顧失色。」[9]


這一則雖是稗官野史之說,當然是吳三桂失敗後始有之傳說,姑妄錄之,以作為清人對吳三桂起事之看法。


吳三桂稱帝後不及半年於1678年八月中風,於八月十七日遂死,吳三桂一死,餘眾已不足道。

綜觀吳三桂原係明朝遼東守將,以愛妾為流寇李自成所奪而降清,節操可議,既以身為貳臣,且受封平西王,其子且為額駙,集榮華富貴於一身,理應安份守己,然而自古降臣(將)均有不安之心,而新主則對降將有猜忌之意,況且有所謂功高震主,吳三桂對清之入關居功厥偉,又擁兵自重,朝廷對之豈有不防備猜忌之理。

吳三桂之反清,全然出於恐懼個人權力名位受剝削,既不能提出恢復故明口號(以其遠征緬甸、追殺故明永明王),以號召故明遺老,又不知提出驅逐滿族,以激起漢人之擁戴,在此種情形下,吳三桂之起事,可說是師出無名,其以失敗收場,似可預卜。

不過吳三桂卻知曉聯絡其後方的西藏五世達賴,以免有後顧之憂,此在戰略上具有積極意義,而五世達賴也為此致書清廷(漢文文獻稱「奏言」,其實其時清朝尚未綏服西藏,用「奏言」似未妥)稱:

「三桂若窮蹙乞降,可宥其一死,倘竟鴟張,不若裂土罷兵。[10]


從此項文獻可見,在康熙十三年以前,吳三桂與五世達賴及西藏,除前述茶馬交易外,必然曾給予五世達賴相當多的「供養」,否則達賴豈肯遣使向康熙求情「三桂若窮蹙乞降,可宥其一死」,甚至說出「倘竟鴟張,不若裂土罷兵」這種語,必然得到吳三桂相當「好處」,此乃合理推測。


雖然有所謂: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但吾人需知政治人物之話語,可信度不高,甚且所記載下來者,往往與政治人物之原意相反,茲姑舉二例以為佐證:


例一,康熙時雖因準噶爾問題,始終無法徹底解決,唯一解決之道,為攻滅準噶爾。

攻滅之道如能聯合遠徙裹海北境、伏爾迦河東西兩岸之土爾扈特部蒙古[11],形成東西夾擊之勢,當可事半功倍,其戰略思維,一如漢武帝之聯烏孫以合擊匈奴。

但康熙以身為「天朝」皇帝,自不願表示有與土爾扈特合兵擊準噶爾之意,於其五十一年(1712年)派以太子侍讀殷札納為首,輔以理藩院郎中納顏、內閣侍讀圖理琛等共三十二人之使團,經俄境西伯利亞赴裏海北境土爾扈特,會晤土爾扈特汗阿玉奇,事後圖理琛撰有《異域錄》一書,(西人以此稱該使團為圖理琛使團),《異域錄》全書均未提到康熙要聯合土爾扈特之意,按中國官場長官之意向尤其帝王,多不願宣之於口,往往希望部屬或臣工揣摩上意提出長官或帝王心中之意向,對中國官場政治文化略有所知,當會同意本文之看法,按殷札納使團可能沒有能猜中康熙心中想法,康熙在使團出發前,來請「聖訓」時,康熙不得不將心中想法以反面之方式提出「訓示」,康熙面諭使團:


「彼等(指土爾扈特阿玉奇汗等)若言欲會同夾攻(準噶爾部)策旺拉布坦(即策旺阿喇布坦),爾等斷不可應允。但言策旺拉布坦與大皇帝甚是相得,不時遣使請安入覲,大皇帝也時加恩賜,雖其勢力單弱窮迫已極,我主斷不征伐,此事甚大,我等未便相允。」[12]


康熙之「聖諭」可說是違心之論,「聰明」之臣工當能體會出康熙本意。

例二,再看當代之例子,自中央政府遷台後,台灣處處可見蔣介石銅像,但據《蔣中正日記》41年十一月一日所記:


「台北基隆道口、松山機場岔路口銅像於生日揭幕,此實浪費招搖之事,以後應嚴禁在生前再建銅像也。」[13]


就在蔣介石「以後嚴禁在生前再建銅像」之「訓示」之下,蔣氏銅像越建越多,以當年蔣氏之威權統治,果真決心禁建銅像,試問何以銅像越建越多,可見政治人物之言論往往言不由衷,甚至具有反面之宣示作用。

因此所謂: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未必是金科玉律。西藏政教高層之言論更為隱晦,因此五世達賴說出「倘(吳三桂)鴟張,不若裂土罷兵」,其中包含接受了多少吳三桂的餽贈,因此對許多文獻的引用,必須多方查尋。


下一篇:中國四大巨頭之噶爾丹篇



[3] 見魏源《聖武記》卷二《藩鎮、康熙戡定三藩記上》,台灣世界書局,1962年,頁41。
[4] 見趙翼《皇朝武功紀盛、平定三藩述略》
[5] 見魏源《聖武記、康熙戡定三藩記上》,魏源(1794~1857),原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金、漢士,晚年自稱「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著有《聖武記》、《海國圖志》等書。
[6] 都統,係軍隊統領者,歷朝均有,但此處之都統係清朝獨有之制,清代八旗制中,都統為每旗之最高長官;八旗制每旗設固山額真一人,左右梅勒額真一人,清太宗皇太極天聰八年(1634)改為梅勒章京,順治十七年(1660年)定制,固山額真漢字稱都統,梅勒額真稱副都統,掌一旗之戶口、土田、教養與訓練等。清代各省駐防八旗,也設將軍或都統為長官,一般兩者不並置。以上參見除連達《中國歷代官制大詞典》,廣東教出版社,2002年,頁914。
[7] 見周谷城《中國通史》,頁920,按該書早在1930年代即已出版,惟1960年代台灣尚處於戒嚴時期,出版書局不能列印出版者。
[8] 見《十二朝東華錄》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昔我聖祖(指康熙)於吳三桂一事,諭令廷臣集議,當時眾人咸謂不可遂移,惟米思翰、明珠諸人主撤,其後逆藩抗命,眾皆邀罪議撤之人,甚至有進誅明珠之說者,聖祖深闢其說,即宣諭曰:朕自少時,以三藩氣燄日熾,不可不撤,豈可因三桂反,遂行委過於人。」可見當時康熙確有撤藩之意。
[9] 轉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第三分冊,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頁475~476。查《清稗類鈔》係徐珂所撰,徐珂本名昌仲可(1869~1928年),另署中可,光緒時舉人,曾在袁世凱幕下工作,撰有《清稗類鈔》等書,後曾在商務印書館工作,一生撰著多達三百多萬言。上引在該書頁66。
[10] 見魏源《聖武記》頁43。另《清聖祖實錄》、《康熙十三年》作:「(達賴)喇嘛又奏言:『蒙古兵力雖強,難以進邊,縱得城池,恐其貪據,且西南地熱,風土不宜。若吳三桂力窮,乞免其死罪,萬一鴟張,莫若裂土罷兵』」。
[11] 土爾扈特為額魯特蒙古四部之一,於明末以準噶爾恃強,乃率部西徙裏海北境伏爾迦河下游東西兩岸之地,西方文獻多稱之為喀爾瑪克(KalmaK Mongol)或作喀爾穆克、喀爾梅克,有關土爾扈特西徙及其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東返詳請,可參見馬汝珩、馬大正《漂泊異域的民族》,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1年,劉學銚《土爾扈特源流與考證校補》蒙藏委員會,1970年。
[12] 見圖理琛《異域錄》卷上,頁2,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所用之版本為《借月山房匯抄》本。
[13] 轉引自2018年四月一日,台北《聯合晚報》A7版,標題為《銅像滿天飛,蔣中正也不想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學銚的沙龍
19會員
45內容數
康熙、吳三桂、五世達賴與準噶爾部酋長噶爾丹這四個活躍在十七、八世紀的人物,對中國近代史有著巨大的影響。這四個人的關係錯綜複雜,彼此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或鬥智或訴諸兵戎。本系列將就此四人事跡酌為敘述。
劉學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1/29
吳三桂、噶爾丹、五世達賴及康熙,都是同一世代的人物,對中國近代史具有很大影響,設若當時沒有按照既有的軌跡運作,則其可能的情況將會如何,實難以想像,其可能情況之一:吳三桂未死,更高倡華夏夷狄之辨的民族牌,激起中原漢人對滿人入關揚州十屠,文字獄、剃髮令等清初稗政,清朝或將無法抵擋,或許會如五世達賴所
Thumbnail
2021/01/29
吳三桂、噶爾丹、五世達賴及康熙,都是同一世代的人物,對中國近代史具有很大影響,設若當時沒有按照既有的軌跡運作,則其可能的情況將會如何,實難以想像,其可能情況之一:吳三桂未死,更高倡華夏夷狄之辨的民族牌,激起中原漢人對滿人入關揚州十屠,文字獄、剃髮令等清初稗政,清朝或將無法抵擋,或許會如五世達賴所
Thumbnail
2021/01/27
上一篇:中國四大巨頭之噶爾丹篇 五世達賴 「達賴」一詞,係漠南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或作阿勒坦汗)頒賜給宗喀巴三傳弟子索南嘉措之名號,原係蒙語,其意為「海洋」。 按無論漠南或漠北蒙古,均不臨海,因此所謂「達賴」(海洋),通常僅指水域較大的湖泊而已,既係俺答汗頒賜索南嘉措之名號,與廣大之藏
Thumbnail
2021/01/27
上一篇:中國四大巨頭之噶爾丹篇 五世達賴 「達賴」一詞,係漠南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或作阿勒坦汗)頒賜給宗喀巴三傳弟子索南嘉措之名號,原係蒙語,其意為「海洋」。 按無論漠南或漠北蒙古,均不臨海,因此所謂「達賴」(海洋),通常僅指水域較大的湖泊而已,既係俺答汗頒賜索南嘉措之名號,與廣大之藏
Thumbnail
2021/01/24
上一篇:中國四大巨頭之吳三桂篇 噶爾丹係準噶爾部酋長,而準噶爾為額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其餘三部為: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及和碩特,土爾扈特西徙後,輝特遞之,仍為四部),額魯特係清代之稱謂,或作厄魯特,明代稱瓦剌、外剌,其複數為衛拉特,其中除和碩特外,均非蒙古本支,也即其原本非蒙古,而後歸入蒙古者
Thumbnail
2021/01/24
上一篇:中國四大巨頭之吳三桂篇 噶爾丹係準噶爾部酋長,而準噶爾為額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其餘三部為: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及和碩特,土爾扈特西徙後,輝特遞之,仍為四部),額魯特係清代之稱謂,或作厄魯特,明代稱瓦剌、外剌,其複數為衛拉特,其中除和碩特外,均非蒙古本支,也即其原本非蒙古,而後歸入蒙古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武德六年,三月。 春意盎然。 平陽公主李秀寧之喪,已過百日。李淵下詔除喪,隨即大宴百官。 所慶有三。 一者,偽燕王高開道覆滅。北方二王來降的同時,南方吳王杜伏威,也來到了長安。 只是從小混跡市井的杜伏威,很快看穿長安城內的情況,決定在李世民的身上下注……
Thumbnail
武德六年,三月。 春意盎然。 平陽公主李秀寧之喪,已過百日。李淵下詔除喪,隨即大宴百官。 所慶有三。 一者,偽燕王高開道覆滅。北方二王來降的同時,南方吳王杜伏威,也來到了長安。 只是從小混跡市井的杜伏威,很快看穿長安城內的情況,決定在李世民的身上下注……
Thumbnail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
Thumbnail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
Thumbnail
大家是不是都聽過五府千歲呢? 熟知的五府「李、池、吳、朱、范」五位千歲,又有什麼特別的故事? 今天就讓我們先來認識其中的吳府千歲。 根據《南鯤鯓代天府沿革》的記載內容裡寫到,五府千歲是隋末的人氏。當時隋煬帝執政蠻橫無道,而且戰爭頻傳,百姓生活已民不聊生。而李、池、吳、朱、范五人,是意氣相投的生死結拜
Thumbnail
大家是不是都聽過五府千歲呢? 熟知的五府「李、池、吳、朱、范」五位千歲,又有什麼特別的故事? 今天就讓我們先來認識其中的吳府千歲。 根據《南鯤鯓代天府沿革》的記載內容裡寫到,五府千歲是隋末的人氏。當時隋煬帝執政蠻橫無道,而且戰爭頻傳,百姓生活已民不聊生。而李、池、吳、朱、范五人,是意氣相投的生死結拜
Thumbnail
西元572年,南北三國起了巨變。 北齊自毀長城斛律光,北周亦誅宰相宇文護。原本被大家打得像落水狗一樣,龜縮一隅苟延殘喘的陳朝,發起了反攻。 領頭的大將,叫做吳明徹。 實在有點像十八、九世紀的中國人名,不知道是不是穿越的。 你以為我看到黑影就開槍? 且看吳老師的算無遺策吧。
Thumbnail
西元572年,南北三國起了巨變。 北齊自毀長城斛律光,北周亦誅宰相宇文護。原本被大家打得像落水狗一樣,龜縮一隅苟延殘喘的陳朝,發起了反攻。 領頭的大將,叫做吳明徹。 實在有點像十八、九世紀的中國人名,不知道是不是穿越的。 你以為我看到黑影就開槍? 且看吳老師的算無遺策吧。
Thumbnail
東吳政權中,撇開孫氏本家。 最為人所知的,以四大都督為首。 其中,末尾的後起之秀,將東吳帶上了政治與國力的高峰。 其人曲折複雜的一生,百戰不殆的破敵奇策,在近年更是為人津津樂道,隱約有站上東吳人氣投票第一名的趨勢。 就是陸遜啦。 陸遜出身世家,人稱江東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分別是:顧陸朱張。 朱是誰?
Thumbnail
東吳政權中,撇開孫氏本家。 最為人所知的,以四大都督為首。 其中,末尾的後起之秀,將東吳帶上了政治與國力的高峰。 其人曲折複雜的一生,百戰不殆的破敵奇策,在近年更是為人津津樂道,隱約有站上東吳人氣投票第一名的趨勢。 就是陸遜啦。 陸遜出身世家,人稱江東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分別是:顧陸朱張。 朱是誰?
Thumbnail
三國演義裡,皇甫嵩是討伐黃巾賊的大將。 而他的副將朱雋,則跟劉備三兄弟有著更多對手戲。 朱雋對劉備等人相當親切,也說得上十分信賴。 這樣的人物設計,並非說書人們空穴來風。 事實上,朱雋就是一個跟劉關張三兄弟一樣,出身低微的英雄。 來自江東。
Thumbnail
三國演義裡,皇甫嵩是討伐黃巾賊的大將。 而他的副將朱雋,則跟劉備三兄弟有著更多對手戲。 朱雋對劉備等人相當親切,也說得上十分信賴。 這樣的人物設計,並非說書人們空穴來風。 事實上,朱雋就是一個跟劉關張三兄弟一樣,出身低微的英雄。 來自江東。
Thumbnail
陳勝吳廣,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平民起義領導人。 這個平民的定義,比較是貴族跟平民的對比關係。而非官員跟平民。 在史記中,秦朝開始,人們普遍有了固定的姓氏跟表字。 陳勝表字涉,史記稱陳涉。吳廣表字叔,也可稱吳叔。或者叫他吳老三吧。 從表字就能看出,吳廣的出生是相對低賤的,沒什麼文化水平這樣。
Thumbnail
陳勝吳廣,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平民起義領導人。 這個平民的定義,比較是貴族跟平民的對比關係。而非官員跟平民。 在史記中,秦朝開始,人們普遍有了固定的姓氏跟表字。 陳勝表字涉,史記稱陳涉。吳廣表字叔,也可稱吳叔。或者叫他吳老三吧。 從表字就能看出,吳廣的出生是相對低賤的,沒什麼文化水平這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