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影評工作坊課堂紀錄】

  影評工作坊一開場,黃以曦先提出了對「影評人」角色的思考。黃以曦認為,評論者的角色需要能看出「臨界點」的特質,也就是心中對於好壞的判斷量尺,但評論者的腳色也從來都不討喜,因此更需要在一個穩定成熟的產業狀態中才有生存空間。一個完整的產業必須能夠容納評論者正、負面的內容持續激盪,使產業整體對於作品的要求變高,迫使整體產業共同進步。黃以曦同時也提到影評人角色在媒體環境改變的擔憂,隨著新的媒體年代到來、業配文化的發展,訊息傳播、討論方式都有改變,除了訊息傳播速度變快、資訊量變大以外,也牽涉到什麼樣子的語言可以被接受、繼續流通。評論者的角色必須同時負擔點閱與分享數量的責任,「影評人」的標準變得模糊。
  黃以曦接著播放了一部短片來討論影評人的特質。短片中的主角藉由調整情節微小的元素使劇情在同樣的環境和人物下有截然不同的結果。黃以曦提到,身為電影評論者不能只是單單跟著電影走,如果想要更進一步討論電影,訓練自己擁有拆解元素的洞察力是十分鐘要的,必須具備拆解事物的洞察力,而能夠隨時保有這樣的洞察力其實是困難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攤在眼前的現狀看成是一個完整的、互相連動的東西,唯有能夠對電影中的元素做出拆解、才能更近一步對電影作出比較和辯證,例如思考這些元素的組成方式是否合理?有沒有更佳的走向或方式?如果只是把一部電影當成是一個整體,能夠想到的辯證跟比較會相對粗略。以近期大受歡迎的電影《鬼滅之刃》為例,電影的場景都是在奔馳的火車上進行,這看似是一個故事的背景,但對於黃以曦而言,這是一個影評十分特別且適合切入的點。奔馳的火車是否還有其他意義?黃以曦提出電影《全面啟動》、《啟動原始碼》、《東方快車謀殺案》及《屍速列車》作為比較,從風格截然不同的電影中找出相通性,展現停不下來的火車背後帶來時間和空間的幽閉性,並帶出電影評論者大量觀影、訓練敏銳度的重要性。
  談到影評方式,除了文字書寫以外,黃以曦還提到國外以影片剪輯呈現的影評模式,現場播放了兩支影片作為範例,比較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及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兩位作者在相似結構之下卻帶來的不同情緒感受,展現Film essay抽離劇情的影評方式。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以大背景小人物的空間感呈現森嚴壓迫;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以親切的尺度感營造童話般的氛圍,兩者的結構皆充滿秩序,但由人在空間中是否擁有掌控權的差別、線條及顏色的運用,決定了觀眾看到畫面時的感受差異。「影像是最獨一無二的武器」,黃以曦延伸提到,「能不能看到畫面的構成?能不能判斷感覺來源的介質是否直接為影像?」是對影評者來說十分重要的自我訓練,以這個角度來討論電影,可以發現更多電影能夠進步的空間。
  回答同學提出的課前問題,黃以曦提出自己對「電影評論的理性與感性如何界定」的想法。黃以曦認為,開發理性和感性的方式是交錯的,最厲害的感性是把理性引入,即使在當下是很直接且單一的情緒,也要把握自己感性被強烈撼動的時刻,用理性的態度去提煉、發現、分辨出情緒的複雜和結構性,並用文字寫出具有層次的描述;另一方面,理性也要用感性去注入,隨著將對事情的觸動量化,開發新的條件及分析依據,建立屬於自己的辯證工具,並運用其進行分析並得出具作者性的結果。
  最後,黃以曦播放布列松電影中呈現的各種手的畫面。藉由觀眾的生命經驗,即使未看到人的表情,我們也能夠從手這一小部分去感受全局,黃以曦認為,這就是影像能夠說的話,雖然看不到劇情,但畫面卻成功傳達了情緒,呈現出影像的力量。
  在提問時間,同學問到該如何判斷電影的重複性與導演的風格創造?黃以曦認為重複本身沒有問題,且每個人對於重複的觀點不同,個人的標準不是一切。至於對於金馬影展的看法,黃以曦對於影展能大量引進電影感到感激,但同時也認為若缺乏批評的聲音會使產業的進步較緩。至於如何看影視中的演員表演?黃以曦心中相信好的表演是演員充分了解各種細節,並用本身的感情和詮釋能力把情緒極大化。提問時間的尾聲,有同學提出台灣影評網站傾向議題化、正面評論,是為了利益還是偏向大眾的想法?黃以曦帶出對影評文章來源的思考:非正面性的文章可能較難被分享出去,和現在的產業環境有關。
  黃以曦最後總結,自己誤打誤撞的寫影評,原本只是因為個性,希望和別人不一樣。在寫影評時,為了向讀者傳遞自己的想法,不停去開發自己的感性和理性,在持續反思、創造、洞察的過程中,變成一個更寬闊的人,是值得而且帶得走的。
原文網址|原文發布日期2020/11/2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