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十分鐘,夠不夠?」 院長面帶微笑說。
十分鐘,要在現實與理想間做出抉擇,真是不易。
這是2013年上映的電影「實習男生存法則」結局的詰問,開放給觀者進行思索。
我經常簡稱這部電影為「實習男」,事實上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是「10 Minutes」。
「時間」是這部電影的重要主題,人的一生充滿無數抉擇的時刻,十分鐘看似短暫,實則漫長,轉瞬間要做出關涉一生的決定,真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
這部電影為新銳導演李容承的畢業製作,也是一部非常寫實的電影,背景雖是南韓,對比台灣,其實相當類似。整部電影首尾呼應,充滿巧思,絲毫不見青澀之氣,曾榮獲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最佳影片(2014年)與釜山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觀眾票選獎(2013年),可謂一鳴驚人。然而,這部電影並未掀起廣泛的注意,而是低調地在影評中流傳,或許跟宣傳有關,或許也跟導演是新人有關。總之,有些可惜。
不過,好的電影總有知音。究竟,這部電影好在哪裡?
第一, 它抓住了一個亙古不變的議題: 理想與現實之辯。
夢想常常被人提及,但是現實呢?現實是路邊的小草,充滿韌性但無人知曉。電影一開場,導演便由主角與高層的對話,拋出了一個重要概念:
「夢想有多重要,現實就有多重要」
把現實提高到夢想的高度,不太適合拿來作為口號,但可能才是事實的真相。這句話擊中了我的內心,讓我急切地想要看下去,甚至熱切地想與別人分享。
第一次跟別人介紹這部電影,是在進修部的課堂上。90分鐘的電影,非常緊湊,非常適合在課堂放映,抓住學生注意力。當時除了在進修部教書,白天另有一份專職,在公務機構服務。雖為派遣性質,但相當穩定,薪水不高,但在窮學生眼裡,已是夢寐以求。白天穩定工作,晚上兼課教書,這是當時為自己勾勒的理想藍圖。只是,哪一份是現實,哪一份才是理想? 當時的我,懵懵懂懂。唯一清楚的是,在進修部教書後,才了解教學的本質,才知曉世上存在許多必須半工半讀的孩子,在現實與理想的選擇題上,他們必須先遷就現實,再來追逐理想。在殘酷的現實裡,仰望一絲光明。
在這道人生習題上,我也是他們其中一員。
對於沒什麼資源的人來說,若要追逐夢想,非得抓緊現實才行。理想與現實的掙扎,是這部電影的重要基調。
在人物設定上,這部電影的主角浩贊,是一位在夾縫中生存的南韓年輕人。父親沒有工作,母親在家拉保險,弟弟還在念高中,生活重擔全落在大學畢業的浩贊身上。因此,浩贊白天在公務機構擔任實習生,晚上念書準備導演考試,那才是他真正的理想。
不過,電影裡浩贊追逐理想的熱情,很快地被現實消磨。科長告訴他,這年代談什麼理想? 生活不過就是賺錢給老婆繳房貸,安穩豈不是很好? 浩贊想起了家人,毫不猶豫地接受這份邀請,通往現世安穩的門票。
對我而言,這部電影最感人之處,便在浩贊結束面試後,不是忙著犒賞自己,而是去商場幫家人買禮物,幫爸爸買拐杖,幫媽媽買新衣,幫弟弟買球鞋,唯獨沒買給自己。家人開心的神情,讓他明白犧牲不是沒有意義。
像浩贊一樣,將家人擺在首位的年輕人,其實所在多有。
記得開學沒多久,坐在第一排的某同學跑來找我,他說,因為工作的因素,往後可能會遲些進教室,先跟老師報告。我點頭示意,一眼就看出這是一位認真的孩子。接著,他跟我講了更驚人的事,原來他在軍方服務。好奇之下,問他從軍的原因。一問出口就後悔了,這是一個連問都不必問的問題。
「因為家中經濟的因素」
跟浩贊一樣。進修部有太多像浩贊一樣的年輕人。一整個學期,我沒見他遲到過。每堂課都看到他坐在第一排。身為一位菜鳥老師,他曾是支撐我教學的力量。忘了是否曾在有他的課堂上播過這部電影,若有,相信他會專注地看完,然後說出令人驚豔的言論。
其二,這部電影鮮明地刻劃職場的現實氛圍與應酬文化。
這部電影探討目前的工作倫理時常將職場關係延伸至私人領域,例如假日浩贊還得陪主管去爬山,克盡身為後輩的職責。我認為,這部電影刻劃最好之處,在透過浩贊在職場上的人際互動,體現職場的現實主義。浩贊是位工作認真,卻不善交際的人。簡言之,只懂做事,不懂做人。因此,當他以為是自己內定的大好機會,卻被空降部隊取代時,內心巨大的驚愕與無奈,便可以預期。
最後,一部好的電影,劇中的每句話,每個動作都有其意義。這是電影與人生最大的區別。這部電影時常讓人感到鏡頭背後的隱喻。
記得有一幕,浩贊沒轉成正職,繼續擔任實習生,繼續修著壞掉的影印機,就在此時,提案失敗的辦公室成員垂頭喪氣地走進辦公室,很顯然的,這位空降部隊搞砸了提案。一位正職員工邀請浩贊參與晚上的聚餐。浩贊不想去,但卻無法拒絕,畫面轉到他滿是油污的雙手。這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定格,卻足以說明很多事。有些無法改變的事,就像沾到油汙的手,怎麼洗也洗不掉。例如一個人的出身、環境、背景,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卻是影響整個環境的主旋律。
這部電影的最後,是一個開放式結局。院長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讓他轉成正職。浩贊卻已下定決心,想為自己的人生再拚一次。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留下,還是轉身離開?」
我常常問學生這個問題,剛看完電影的學生,通常來不及反應。不少學生搖搖頭,離開吧,受到這般羞辱,離開才是正軌。
學生開心地散場了,但我卻還沒離開,懷著滿滿的情緒,思考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