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聞天祥老師、張鈺玟;於 2024.05.08(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聞天祥老師與我們分享在金馬影展進行選片指南的經驗。
從享有各種資源的建中到當年電影風氣薄弱的輔大,聞老師決定自行向各種校外管道尋求滿足:從院線、影展到MTV,從觀影到收藏錄影帶。原本的獨善其身,意外在同學慫恿下,變成在學校搞起影展。從策劃(主題式或綜合式)、宣傳(海報、DM、設攤)到執行(場地、專刊、導讀),從頭到尾經歷過後,不僅吸引了校內的同好,促成輔大電影社的成立;也得到外界的肯定,支持他們往常設影展走下去。
在擔任兩年社長之後,聞老師除了以顧問、甚至指導老師的身分,繼續與社團保持互動,也盡可能提供所有資源給社團,包括收藏的數百捲珍貴影帶。此外也進一步朝影評邁進。由於起步得早,1992年也就是他大學畢業的時候,已在聯合報、中時晚報、自由時報、世界電影撰寫影評專欄了,觀賞試片是家常便飯,當中也包含了金馬影展。當他幾乎看完所有金馬的試片,社團學弟妹要他分享心得,便是他最早的「選片指南」。
當時輔大電影社會幫社員代購金馬影展票券,動輒數千張。先聽分享,交換情報,再決定看什麼,也變成反應最熱烈的社團活動之一。當年沒有線上購票,社團統計完後兵分多路到各個據點,務必搶到首位劃票,聞老師再整夜送宵夜到每個排隊據點,也是上世紀末台灣影展的奇觀。只是原本單純社內分享的選片指南,後來連非社員與校外人士都跑來聽講,絕對是始料未及。
聞老師說他也不確定金馬影展正式對外舉辦選片指南的年份了。但是從戶外到室內,接力輪流到獨力單講,乾講到配合影片,都經歷過。一堆人講,表面壓力小,但往往也受制於講者的狀況,很像會不時遇到亂流又每每誤點的班機,受眾反應多半不如預期。但一個人撐全場,除了必須看完所有作品,如何讓聽眾在短時間內清楚接收訊息又不覺得無聊,則是另一種考驗。隨著選片指南變成台灣所有影展的「慣例」,人力分配、時間控管、影片剪接,也愈來愈有經驗,也成為一種特殊現象。
聞老師認為選片指南本來就是影展的行銷宣傳方式之一,如果擁有好的內容,鼓吹大家把握,沒什麼好不能承認的。只是做久了,它更像跟觀眾之間的一場交流和聚會。一堆熱愛影展氣氛的人先齊聚一堂,講者(策展人員)試圖掌握聽眾的觀影經驗和興趣,用他們有感的語言提綱挈領,有時甚至「話中有話」;影迷若能各取所需,並樂在其中,就是最好的狀態。甚至它的調性、長度、方式,也不見得如出一轍。不妨比較金馬國際影展與奇幻影展、經典影展的差別,即可得見。這也是為什麼明明已有影片預告與文字介紹,選片指南還會被需要的原因。至於對你是否有效,好不好玩?與其說問題出在選片指南,不如承認關鍵還是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