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0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湘軍#1:軍閥的老祖宗

1864年7月,圍攻天京已經兩年多的湘軍曾國荃部隊,終於攻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為此,曾國荃連夜上奏捷報,他原本以為清廷會重重加賞,沒想到的是,迎來的卻是清廷和慈禧等人劈頭蓋臉的一頓狂訓。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還遠遠沒有領悟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訓。
此前,咸豐皇帝(1831-1861)在臨死前曾經許諾「克復金陵者為王」,然而清廷不僅沒有兌現這個承諾,相反還訓斥曾國荃指揮失當,沒有將太平軍一網打盡,以致讓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等1000多人逃走;另外,針對當時到處傳言,湘軍擄掠太平天國的金銀寶庫「天國聖庫」的問題,清廷還命令曾國荃,必須限期將財寶如數上繳朝廷。
對於清廷來說,興兵作亂達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1851-1864)老巢雖被攻破,但眼下更為棘手的,是清廷一手扶持起來的漢人武裝、湘軍等部隊卻日益壯大,如何防止這些可能的軍閥武裝對清廷倒戈一擊,已經成了讓清廷和慈禧輾轉反側的最大隱患。
在下發給曾國藩和曾國荃兄弟的聖旨中,清廷暗藏殺機的表示:
倘曾國荃驟勝而驕,令垂成之功或有中變,致稽時日,必惟曾國荃是問。勿使驟勝而驕,庶可長承恩眷。
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們還想好好活著、享受皇恩浩蕩,那麼就要好自為之了。

1864年的湘軍,此時擁兵達30多萬,正是兵強馬壯、縱橫天下之時。
作為大清帝國的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湘軍的創辦人和最高指揮者曾國藩(1811-1872),此時還節制著作為大清帝國經濟命脈所在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軍事,四省自巡撫、提督等以下文武百官全部歸他節制。
當時,全國八名總督中,有三名是湘系(分別是兩江總督曾國藩、直隸總督劉長佑、閩浙總督左宗棠),此外四川總督駱秉章兩廣總督毛鴻賓也和湘軍關係密切;全國十五名巡撫中,也有七人屬於湘系。
另外放眼大清帝國,擔任各地官員的湘軍將領更是不計其數,可以說,此時的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勢力,幾乎把持了半個大清帝國。而湘軍從士兵到將領,也以耐得煩、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而聞名天下。
曾國藩在1853年創辦湘軍時,手下有陸軍和水師兩個系統。湘軍陸軍部分主要有五大主力,分別是:江忠源兄弟與劉長佑、劉坤一的新寧楚軍系統,王錱、劉松山等人的老湘營系統,曾國荃吉字營系統,鮑超的霆軍系統,左宗棠的新楚軍系統;湘軍水師部分,則是彭玉麟、楊嶽斌統率的長江水師
湘軍並非一個緊密團結的組織,而是由多個派系拼湊起來的。湘軍至少可以分為三支:江劉系(以江忠源、劉長佑為首)、曾胡系(以曾國藩、胡林翼為首)、王左系(以王錱、左宗棠為首)。此外,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還有一批為湘籍以外督撫驅遣的湘籍將領。這些人物作為湘軍的重要將領,也可以合併成一個派系。如果把他們算上,湘軍共有四支:江劉系、曾胡系、王左系、湘外系。造成湘軍派系林立的原因,可以整理出下列五項:
其一,湘軍靠裙帶關係成軍。
與太平軍作戰之時,江忠濬、江忠濟、江忠淑兄弟三人皆因哥哥江忠源而從戎建功,曾國荃、曾國葆、曾國華三人都是哥哥曾國藩的親信將領。此外,湘軍中的名將李續賓和李續宜、劉騰鴻與劉騰鶴也都是親兄弟。羅澤南是曾國藩的重要助手,堪稱湘軍的中流砥柱。他早年身為塾師,曾帶出很多弟子。至於低級軍官和普通士兵,彼此之間也經常具有親緣、師生、朋友等特殊關係。湘軍的統帥們以裙帶關係來組建屬於自己的部隊。
其二,湘軍內部是很封閉的。
在湘軍內部,鄉土觀念是非常強的,一般情況下一支部隊從統帥到將領、基層軍官、普通兵員都是清一色的湖南人。湘軍完全就是將帥們的私人武裝,其他人乃至朝廷完全不能越過某位將帥而調用他的一兵一卒。正如史學大家範文瀾所言:曾系湘軍只服從曾氏兄弟(國藩、國荃),左系湘軍只服從左宗棠一人,淮軍只服從李氏兄弟(鴻章、鶴章、昭慶)。曾國藩地位高,指揮淮軍,仍需通過李氏兄弟;左李互不相統,更不能統曾系湘軍。
湘軍的封閉,還表現在容不得異己。曾國藩也不願意羅澤南勢力獨盛,採用收門生的方式,使羅氏學徒爭着拜曾氏做老師。湘軍大將王鑫不服,說‘我的老師只有羅山(澤南)一人,大遭他的嫉忌,終被排去,其舊部後來即形成左宗棠系的湘軍。
其三,湘軍的破壞性非常大。
湘軍軍紀極差,眾所周知,不消多說。賊匪遜湘軍的殘暴,野獸遜湘軍的貪婪,賊匪兼野獸,才是湘軍的真面貌。事實上湘軍攻破一城,就是屠滅一城,也就是洗劫一城,所謂‘城破時,百物同歸於盡。
在荼毒廣大無辜民眾的同時,湘軍的將帥乃至士兵都大撈特撈,得以迅速發家致富。曾國荃在老家建起了號稱堪比紫禁城的大夫第
其四,湘軍的戰鬥力很快就下滑了,並沒有保持很久。
自1854年4月末起,僅在半年的時間之內,湘軍就攻克了很多具有戰略意義的城鎮,實現了對太平軍的大反攻,可謂一路凱歌高奏。可是,從1855年初開始,湘軍不斷在戰場上失利,羅澤南、塔齊布等湘中骨幹相繼殞命,曾國藩這個主帥被困南昌坐以待斃。僅僅在兩年之內,湘軍的戰鬥力就大打折扣,因此而損失慘重,長期處於被動挨打地位。
1856年秋太平天國內部發生了影響深遠的天京事變,使得太平軍元氣大傷,盛極而衰。抓住這樣的機會,湘軍得以重整旗鼓,對人心渙散、實力銳減的太平軍恢復了攻勢。可是湘軍的推進速度也極其緩慢。 為了攻克九江,湘軍圍城17個月;為了攻克安慶, 湘軍圍城15個月;為了攻克天京, 湘軍圍城26個月。與前期相比,湘軍的表現確實乏善可陳。
其五,湘軍的對外作戰成績不佳,可謂外戰外行
湘軍最輝煌的外戰成果,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在這場戰爭中,湘軍大敗來自中亞的阿古柏部侵略軍,取得了還算輝煌的勝利。但值得注意的是,阿古柏所統領的僅僅是一隻土匪武裝,其實力是不容高估的。戰勝阿古柏這樣的對手,並不能說明湘軍有多強的戰鬥力。
在面對侵佔了伊犁城的三千俄軍時,左宗棠就顯得非常謹慎了。他命令數萬將士圍而不打,不與俄軍正面交鋒。後來,清政府和沙俄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以割讓7萬平方公里土地、賠償白銀 509 萬兩為代價終於換回了伊犁。
儘管湘軍屢屢為清廷立下奇功,但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湘軍的崛起,也揭開了大清帝國毀滅的序幕。
清朝建國之初,為了防止將吏擁兵自重、各自為政,因此在咸豐(1851-1861)以前,地方的兵權、財權、政權都是由中央直接掌握。
但湘軍的崛起,改寫了這一切。
1851年太平軍起事後,由於清政府無力撥付軍餉,因此讓各路地方豪強開始自籌經費、舉辦團練武裝,這就使得以湘軍、淮軍為首的各路軍隊長官開始自行控制了軍權。
由於曾國藩對屬下湘軍將必親選、兵必自募,加上由於戰爭經費多是湘軍自募,因此湘軍獨立性很強,逐步形成了下級只對自己的上級負責,而全軍只聽命於曾國藩一個人的管理模式。由此,曾國藩也將傳統兵為國有的舊制,變成了兵為將有,湘軍實際上成了曾國藩的私家軍,儘管曾國藩無意謀反,但卻開創了中國近代軍閥的先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