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歷史上的今天─2月13日

    今天焦點─澳大利亞失竊的一代
    2008年 澳大利亞新國會正式開議,無異議通過第1件決議案,由新當選的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以國家名義正式向造成澳洲原住民骨肉分離形成「失竊的一代」(the Stolen Generation)錯誤政策道歉。
    「失竊的一代」是指1910年至1970年代之間,澳大利亞為執行「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強行將大約10萬名澳大利亞原住民兒童從生親生父母身邊帶走,送往寄養家庭或收容機構,並振振有詞的強調,完全是基於仁慈的考量,目的是使澳大利亞原住民能與殖民統治白人主流社會融合,但卻對造成澳大利亞原住民巨大的傷害視而不見,反而使「失竊的一代」與主流社會的關係更為緊張。
    位於太平洋西南方的澳大利亞,由荷蘭人於17世紀中葉發現,英國海軍艦隊船長菲利浦(Arthur Phillip)於1788年正式以英王喬治3世(George III,1738~1820)之名登陸澳洲,並納入英國殖民地版圖。英國議會1900年7月9日通過,將殖民統治的澳大利亞劃分為6個殖民地,並分別成立自治政府,次年澳大利亞聯邦(自治政府組成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成立宣布獨立,但奉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實際權力由英國國王任命的總督(Governor-General)掌握,以宣布獨立,以坎培拉(Canberra)為首都。
    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組成的社會和國家,但從英國開始殖民統治澳大利亞以來,向來對非歐洲裔移民不友善,尤其排斥從中國前來淘金的移民,數度發生排暴動。1901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建國後,立即以充滿種族歧視的「白澳政策」為基本國策,限制非白種人移民,為更進一步實踐白種人優越的種族純淨目標,更以國家力量強迫澳大利亞原住民骨肉分離,形成令人悲憤嘆息的「失竊的一代」。
    澳大利亞於1972年取消白澳政策,6年後完全取消,但仍是以白種人為主流的社會,現有人口約2,200萬人,85%是以英國為主的歐洲白人後裔,亞洲裔移民占12%,澳大利亞原住民只占3%約45萬人,且屬於澳大利亞最底層的弱勢族群,與白人社會存在巨大的鴻溝,澳大利亞原住民組織對政府正式道歉表示歡迎,但要求應再設立澳幣10億元基金,對「失竊的一代」給予實質賠償。
    族群和解向來都是艱巨且漫長的工程,澳大利亞也不例外,政策不斷修正朝族群融合前進,但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和歷史的傷痕,都不是一朝一夕得以解決,雪梨在2005年發生種族暴動,是其中的警訊之一,也說明澳大利亞的種族問題還有漫漫長路得走。(延伸閱讀1:全球重大種族衝突與動亂~20世紀);(延伸閱讀2:全球重大種族衝突與動亂~21世紀)
    ◆澳大利亞官方向失竊的一代致歉(圖/TandY翻攝)
    ◆澳大利亞官方向失竊的一代致歉(圖/TandY翻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