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6|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南聲讀後|《朱鷺號三部曲》Amitav Ghosh

三本近一千五百頁,最近一次有類似挑戰大概是《冰與火之歌》了。感謝在聯經工作的學弟引薦!
三本近一千五百頁,最近一次有類似挑戰大概是《冰與火之歌》了。 感謝在聯經工作的學弟引薦!
  讀畢一千五百多頁的歷史小說是我至今以來做過最有挑戰性的閱讀體驗。
  記錄心得時,多半會參雜自己對內容的喜好與否,多數人我想期待的也是從中抽絲剝繭:所以說了那麼多,到底是推不推薦呢?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看到的是以戰事為主體,享受煙硝但要瀰漫紙頁中,感受生命於犧牲於千鈞一髮中存活的刺激感受,那《朱鷺號》無法帶給你這種體悟。
  《朱鷺號》之所以名為《朱鷺號》,倒也不是三部曲的故事背景全發生在這艘名為「朱鷺號」的船隻上,它是一個開端,承載著的乘客們接下來將面對的諸多挑戰才是《朱鷺號》浩蕩滂薄的真正理由,而這些人與人之間的分離愛恨全是跨時代,即便原汁原味搬到現代,仍有可能上演的劇情。差別只在於,《朱鷺號》縝密且全面地詳述了在「鴉片」作為支配地位與財富的時空背景底下,人們何以無一不成為鴉片的俘虜,被遭弄心智之於,也被左右著一生,乃至性命。
  《朱鷺號》儼然是鴉片嵌合於人類史的濃縮版陳述,從種植罌粟、提煉鴉片、貨物分配、商業謀略、國情衝突、種族歧視、利益權衡,都被印度出身的Amitav Ghosh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再次詮釋。豈可曾經想像?提到鴉片戰爭就會想到「林則徐查緝私菸」這句近乎反射動作的關鍵詞可以在Amitav Ghosh的筆下活靈活現看出英商的貪婪,清朝人的自負,毫無尊嚴可言的印人窘狀。

  在進入感想正文之前,勢必得介紹《朱鷺號》中的幾名重要角色與他們在劇情中的作用。
  一切起始從一群因各方原因而搭上朱鷺號的人馬形塑而出雛型:受到夫家迫害逃離故鄉的狄蒂、不願再過著收養日子的學者之女寶麗、誤打誤撞從修船工晉身為二副的賽克利、因家族偽造文書之罪從領主淪為階下囚的尼珥、吸食鴉片過頭染上嚴重毒癮的另名囚犯阿發。
  故事第一部曲為鴉片貿易興盛以及製作過程,還有角色上船動機做出全面性概述,隨著劇情推進,一場紛爭讓角色們面臨抉擇,人物間關係也隨之走向複雜。來到第二部後,故事視角重新洗牌,角色樹狀圖開始豐富,寶麗與兒時玩伴喬都於同年鬧翻的友人羅賓重逢,阿發的生父巴蘭吉在中國作為鴉片販售商之一,面臨朝廷的禁令頒布,與商會同夥深陷性命危機,猶如親臨現場,主戰主合的英商們經過數度激辯,戰爭發動指日可待,瀰漫的煙硝味讓劇情節奏開始緊湊。作為完結的第三部並不聚焦於戰事的殘酷壯闊,而是在動盪時代背景下,引領角色們步上屬於各自的終點,有人終於與家人重逢,有人總算被仇家殺害,有人背叛當年同為夥伴的情誼只求事業有成,有人與舊情人再見,卻無緣再續前緣。直至故事最後十幾頁,劇情像是被塞入燃劑,瘋狂加速,陸續幾名角色的下場讓我措手不及,為他們感到惋惜,卻又在重思身處的時代背景,無奈地妥協於這番安排。
  整本書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朱鷺號》是以跳脫我生長背景的異國觀點去剖析對我而言耳熟能詳的史事,對貿易商來說,要求中國開放港口輸入鴉片是順應英國女王賦予國民的自由權利,至高的王權不被中國人放在眼底,無疑是對民族榮耀的挑戰,事實上支持戰爭的理由當然包含諾大不可計量的鴉片利益。而對中國而言,大量鴉片輸入將導致吸食鴉片人口增加,國民健康低落,大量白銀外流,造成財政漏洞一發不可收拾。兩方主張論點不同,隨之引爆的戰事指日可待。
  在角色塑造上我很喜歡尼珥、阿發跟賽克利這三名人物。
  尼珥是整個故事中成長幅度最大的一人,他從一開始養尊處優的領主之姿,被命運之神開了一個大玩笑,從囚犯輾轉成為中國人的翻譯員,在這段過程他的求知慾引領他走向更為豐富的人生,而他也從別的角色的婚姻關係中回顧正室與小三之餘他的意義是什麼,事實上,在《朱鷺號》那個年代背景,無論是哪個國家的男性,在他國擁有另一個家庭顯然並不是奇怪的事。而這也凸顯另一個有趣的現況時,男女立場不同,女性會認為自己獨守空閨把持家庭卻換來丈夫的背叛顯得很不值得,男性則認為異地的孤寂促使他們想要重新找回家庭的溫暖並不是罪過,問題是愈演愈烈或是劃下句點又會受到多舛命運的造化有不同化學反應。我很難說對婚姻不忠的尼珥是不是因為外遇就該在普世道德觀中被視為人格有瑕疵。就連賽克利這名氣盛積極的年輕人也在感情中栽了大跤。
  賽克利很倒霉,他原先被塑造成一個本性良善,具有可塑性的角色,可是因為接二連三的牽連,他被剝奪了追求希望的權利,加上在情感上受到欺騙,讓賽克利性格趨於投機,不過這也幫助他在成立自己的事業成就上擁有不錯的結果,說到底,難以界定他是不是個悲情角色,但他的經歷倒是適合成為為數不少的讀者縮影。
  阿發一開始並不討喜,甚至給人自甘墮落萎靡不慎的負面印象,直到後期,阿發的過去漸漸揭開,而他也終於減少使用鴉片,整個人散發的氣質也有別於以往,甚至可以從他中國人較為直爽的特質中感受到他的可愛。阿發比較屬於及時享樂主義者,他雖然過去受過的苦不少於在場所有角色,甚至有一度就要被世界放棄,幸運的還是在患難中遇到尼珥,漸漸走回正軌,最後下場阿發還是擺脫不了衰運,我看了滿是錯愕,只能說,在遇見尼珥之後阿發或許會想那接下來的每天都是多活的吧?

  整體來說,三部曲裡屬最後一部最好看,敘述上顯得相對流暢,聚焦於角色間的互動也較為活潑有娛樂性,但如果是要呼應主題的話,我認為第二部表現優秀,大量著墨英國商會與中國朝廷間商議條件的過程,十分新鮮。《朱鷺號》提供完整的鴉片戰爭發生始末,使用大量民間思量視角去做書寫,也沒有全然放棄戰爭的著墨,其中一段話特別讓我感到震撼,我想,這也是回應任何歷史小說中的角色欲跟跨時代的讀者說的內心話:
事後他幾經沈思,驚覺一場戰役其實就是時間的濃縮:多年來的預備及數十載的革新與進步,全部壓縮於一場短暫的短兵相接。即使戰爭落幕,影響力仍然可以穿越時光,一方面不僅決定未來走向,某層面來看亦改變歷史,或多或少改寫人們的歷史認知。他驚覺之前他居然從未發現,藏在時光皺紋內的驚人力量竟能夠形塑無數後代。⋯⋯⋯⋯
寥寥無幾的一群人,是怎麼可能只用數個鐘頭、甚至數分鐘的時間,決定往後千百萬尚未誕生的人類命運?在這一時半刻得出的後果,又怎能決定日後由誰當主?未來幾個世紀誰能富有?誰又貧窮?誰是主子?誰是僕役?
沒有比這更不公不義的事了,但這卻是自人類踏上地球表面起,一個不可逆變的現實。
本文同步刊載my wordpressIn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