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現在的」我讀到這本書,大概無法從中獲得那麼大的喜愛,以至於想要完整地讀透凪良汐所有被翻譯成中文的著作。
我認為那種能夠深深打動個人,乃至於進入人生前幾名的作品,通常原因都非常的私人。幾乎可以說是不客觀,並不適合被放入暢銷邏輯之中運作的。因此,在分享的時候也會格外地需要勇氣,之於品嚐凪良汐書寫《宛如星辰的你》時的我也是如此,勢必是得揭露自己的什麼,關乎於過往,可能是創傷、可能是會連帶傷害到另一個人,只有我知、他知的事情,而觀者不免抱持好奇心態,揣想著作者發生事情時的樣子,因而重新對作者產生不同的見解——即便那正是作者不希望發生的事。
以雙視角開展的故事,曉海及櫂在偏僻的島嶼相識,因為各自面臨的家庭問題作為共同點,讓他們因為更深的羈絆結識甚至相愛。後來櫂因為創作漫畫從興趣順利發展成事業,因此有機會離開島嶼進到城市開啟新人生,曉海則為了照顧母親繼續留在故鄉。遠距離不僅提高他們見面的難度,也塞滿更多不安定性在這其中使得感情不免增加波瀾。
聽起來是很常見的故事發展,沒錯,確實在劇情上《宛如星辰的你》沒有什麼過於新奇的表現,可是深深打動我的是凪良汐纖細與深刻的書寫。關於曉海如何在可擺脫與不可擺脫的關係束縛中,活出更貼近自己想望的任性人生;如何在與事業有成的櫂龐大收入差距中,設下保護自己的止損點不再內耗,先行為了「自己」認認真真地規劃一遍未來。關於櫂如何在原生家庭習慣了無愛的流離失所,最後找到屬於自己的落腳處不是在創作、不是在金錢堆砌的豪宅,而是在乎自己的人身旁。
當櫂在東京開始出軌,開始順應大都市的金錢遊戲,而變得不如以往「單純」使得兩人面對這段感情產生歧異,我便逐漸與故事內容產生對話。之於我而言,從不知道何時開始,就對感情抱持著說不上的潔癖,認為一心一意是經營關係首要態度。犯錯說謊都沒有妥協的餘地,錯了就是錯了,隨之而來的只有因為信任破裂衍生的猜忌侵蝕著感情的根本,增生後續更多爭吵。甚者,隨著預作要一刀兩斷的準備。那種絕對的一翻兩瞪眼,絕對的忠貞,絕對的信任,將關係綁得緊緊的,忽略了人根本沒有那麼完美的本性。「誰都會犯錯」,一直都不是浪漫歌詞作為誰的寫照,這是在經歷了幾次的事過境遷,幾次倔強後的省思,才漸漸悟出的現實。
這遂讓我想起,從父母分離乃至成年的我,爬梳這段至今來看不該再以失敗定義的關係,我明白其實時間說是沖淡恨的特效藥,倒不如說是讓當事人在各自的生活中,從方方面面、諾大諾小的事情與自我對話,從質疑的「這真的是我希望的嗎」到「好像也就只有這樣是最好」的定見。當小說的劇情不免戲劇性地來到櫂面臨病痛的折磨,曉海正視自己的內心,衷心地面對自己毫無猶豫地奔向櫂時。昔日兩人累積的紛紛擾擾都只剩雲煙,以及現有握緊的雙手,好難再用愛與不愛去概括二人感情,畢竟那是歲月積累後走向現在的樣貌。不只是櫂與曉海,也是身為讀者的我們與那個誰的關係連結。
相對的,離開櫂與曉海的其他故事線,反而我更是關注另外一個很特別的角色。身為二人高中化學老師的北原,不僅見證他們一路以來的成長,在曉海與櫂分別之後,提出兩人以「互助」之名建立他們特別的關係,並以家庭的形式實踐。那是撇除憐惜、戀愛這些男歡女愛的情愫之上,考慮務實面向為長久考量的下長照料,作為能夠成為對方在發生緊急狀況時的代理人處理一切事務。
以讀者視角自然會覺得明明曉海仍與櫂有著未釐清乾淨的關係,如果就這樣跟北原建立同居事實,是不是又離跟櫂復合的日子更為遙遠。而北原又為什麽要承受眾人的異樣眼光與自己的學生共組家庭,卻又不是單純只基於戀愛甚至是性,或許是看見並且想起過去的經歷,又或者確實是希望老了能夠有人能相互照應,比起愛的渲染,純粹的陪伴更是他所追求的生活。(北原的故事我只能說,關於這本的衍伸作《#編織星辰的你》會有更多著墨,他的故事複雜更是有趣,在本作無法盡情體驗並深入揣摩的,我會推薦接著讀衍伸作會有更多想法。)
北原本身獨自扶養女學生未婚生產的小孩一事,就足以成為島嶼上的話題焦點,在故事中他的故事似乎已經成為島嶼的背景,在與曉海結為連理,曉海又為了櫂必須與他告別時,才真正揭開在北原的內心,其實看似無所謂的他一直希望能被接納,不需要是整體社會,只要有一個在意他,理解他過去的人與之相伴。
從北原的視角拉出了另一種對愛的解釋並非是大眾認知及表現出來地直觀、籠統,說到底,愛之所以會是他種形式的詛咒,都是為了讓自己從中滿足。我之所以更為北原疼惜也是出自那並非我會實踐的作為,而感到不可思議。這本小說處處表現不合常理的互動,正室接受丈夫定期與小三見面、養育不屬於自己的小孩並讓生母定期探視、親情中足以致死的情勒⋯⋯都是基於單方面渴望的幸福,即使會造成他人困擾也不足惜。
很困惑、讓人感到恍然,讀完而沉澱了幾天,我是這樣想的,這樣會被視為愚蠢的想法就是因為人只活這麼一遍,才會仍有義無反顧的故事持續出現。人都需要故事去喚醒不存在於現實的另一種自己,那既迷人,也讓我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