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手勢還是得先聲明,我不怎麼讀自傳,大概是因為自傳對我來說,是你必須非常景仰這個人到一個境界,才會想要花時間知道他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也因為如此,通常會寫自傳的人都有一段值得歌頌的經歷。
拿到邱永漢的這本小書時,我對他的印象比起從商,更多是在文學的耕耘,多多少少跟以前讀研究所時曾接觸過他的文本有關聯(事實上到底有沒有讀過我也忘記了)。不過,真的要在翻讀之前就產生期待,還是挺讓人為難。好在邱永漢的文筆非常之流暢,閱讀自傳就像在讀小說般有趣,有些事過境遷還是忍不住抱怨的記憶貌似沒有自傳該有的「格局」?會讓我情不自禁一頁頁地讀下去。
書名便說明他將個人經歷分成在台灣生活,再到香港立業成家兩大部分。
從邱永漢的家庭聚焦,不乏就是日治時期台灣家庭縮影,但又有那麼點不同之處是邱永漢的生母是邱永漢父親的再娶妻子,還是個日本人。所以他從小就近距離感受到內地人跟本島人的差別待遇,扣除他與大姐,剩餘的手足都隨生母入日籍,年長的孩子則設在台灣籍。他必須比弟妹還要拼命才能進入一樣等第的學校,光是這點他就花不少篇幅著墨。(這裡他也免不了吐槽弟弟沒有自己爭氣而他又是多麽聰穎早慧)
後來到日本讀大學,他在這裡建立了往後重要的人脈網絡,但也因為二戰關係,必須生活在嚴格控管思想與發言的環境。有一次他被便衣趁他不在家時翻箱倒櫃,後來還因為謠言被抓到憲兵隊的收押房。被收押時邱永漢才反應到,原來如果被當成對日方有威脅都有可能被解釋成想從日本的統治下「走上獨立」。
同樣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當原子彈投下日本時,邱永漢記錄著,那是透過日本人一張嘴一張嘴傳遞,才漸漸知道那股威力有多麼駭人,以及後來伴隨的玉音放送。因為戰爭結束的關係,身份從原本被欺壓的台灣人一夕之間成為戰勝國的國民,獲得不同於以往的特殊待遇,與之顯現的是沒有貢獻、感到空虛不實的抗拒。再後來,耳熟能詳的二二八更促進如邱永漢這樣有志的知識份子走上堅定的獨立之路。
這段紀錄畢竟包含對台灣人而言深刻的政治憾事,在讀到邱永漢作為一介普通百姓只能隨著戰爭結果決定自己的命運感到無力是可以同理的。那種在任何時候,台灣人到底前面的大寫是誰,決定台灣的命運,永遠將渴望掌握自己命運的知識份子排除在外,他們就是台灣歷史中滂沱的瀑布。經時間流逝在名為台灣的土壤上刻畫出蜿蜒的河道,至今為止,時間與政治局勢的變動處在近似冷戰式的氛圍,我們好像也無法真正做到什麼指標性的決定,深深有無力的共鳴。
待在台灣期間,邱永漢就像不逢時般找不到好的職缺,又遇到國民黨作亂,他謀得一份閒職的同時決定繼續攻讀博士。(後來並沒有獲得學位,不過有趣的是之後邱永漢拜訪李登輝時,他未公開的博論李是有讀完而且念得出名字的)(很多時候就連作者自己都記不得自己的論文完整名字,like me)
後來因為協助撰寫提交給獨立內容的文件遂而踏上香港。這裡也表現出邱永漢比較務實懂得盤算的一面,國家獨立固然重要但是擁有穩地的財源更是為上。因此他開創了一種蠻有趣的新式郵包服務,提供日本當地缺乏的物資,後來因為這樣躋身有錢行列之後他的人生才進入成家階段。
不得不說,邱永漢結婚這段過程除了是本作最輕鬆的部分,也是最好笑的地方。他提到以為女方家的觀念進步,結婚上應該也不需要太遵循傳統,結果實際上還是搞了一堆沒有意義又浪費錢的繁文縟節。甚至還在要把新娘娶回家的時候跟女方家人大吵一架(51年結婚94年完稿,過了四十三年還記得清清楚楚可見很是在意),獲得第一晚就沒有妻子的新婚夜成就。
統整來說我無意在讀完之後評價邱永漢(總感覺那好像是讀者的責任?),因為自傳某種程度都過濾了客觀的部分(當然,回顧任何歷史都是主觀),不過,對於邱永漢提到自責當年沒有卡斯楚那樣的革命勇氣回台跟國民黨拼搏,我倒認為這份心情或多或少流露出他對當下的台灣局勢發展是感到扼腕的。唯獨曾經親身生活在那段人人自危的時代,才能夠理解站出來反抗所需要的勇氣是立即性選擇連命都不要才能做出的決定。
能從個人的視角回顧臺灣歷史是很不錯的體驗,再回到前面提及流暢的文筆,比我想像得毫不沉悶,一本手掌大的自傳還蠻適合用一個午後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