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1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後新冠肺炎症候群研究剛起步,治療才開始

新冠肺炎肆虐嚴重的歐美地區,現在漸漸浮現了另一個問題:感染康復的患者,正受到「後新冠肺炎症候群」的侵襲。近期一項研究指出,一款治療心臟病的藥物或可用來治療後新冠肺炎症候群其中的類似病況,那其他眾多症狀該怎麼處置?

新冠病後心臟出狀況,藥物能一併使用?
之前的一項研究發現,治療心臟病的著名老藥阿斯匹林有助於預防新冠肺炎、縮短病程,那麼,我們接下來講到的這款也是心臟病藥,也有這樣子的「前景」嗎?
這項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進行的研究,發現一種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 "Ivabradine",可以改善與「端坐性心搏過速症」(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 POTS) 相關的症狀。POTS 是一種合併了「合併姿勢直立低血壓」和「姿勢直立心搏過速」的症狀,用白話一點講,就是站立時血壓降低、心跳加快。
這篇刊登於《美國心臟病學學院雜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的研究,跟新冠肺炎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在罹患新冠肺炎痊癒後,整個人不見得就是健健康康的,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後遺症」,但這些後遺症不見得是新冠肺炎直接引起的,而是病後的身體已經受到了損害,或是一些生理機能受到影響,進而產生的其他疾病或症狀,這些情況,美國媒體用 "long-haul" 來形容,指涉人的話,就是 "long-hauler"。根據目前瞭解,超過兩百多種症狀與此有關,而 POTS 就是其中之一。
該校心臟科醫師 Jonathan Hsu 表示,他們觀察到一些先前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有類似 POTS 的症狀,這是否代表 Ivabradine 也可以拿來治療這樣子症狀的病人?這有待未來研究。目前為止,美國 FDA 並未核准將 Ivabradine 使用在治療這方面的病人,所以真要治療也只能「檯面下」。

恐怖的後遺症影像
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狀很多,像是頭暈、失憶、頭痛、腦炎、癲癇、腦霧、注意力缺失、疲倦、失眠、持續咳嗽、肌肉痠痛、發燒、短促的呼吸、心悸、噁心、肺部纖維化、腹瀉、落髮等等。
其中像短促的呼吸可能讓人無法爬上連續幾階樓梯,或是一定要中途休息的情形下,才能完成一些經常性的勞動工作,這在一些患者的線上互助社群中常被提及。
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胸腔科醫師 Gaetane Michaud 公佈了一張肺部斷層掃描的比較影像圖,可以發現,左上角的健康肺部大部份呈現黑色,表示是空氣;長期吸菸者白色長條狀的部份變多。然而,右方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因為嚴重受損而纖維化,充滿疤痕組織,這些組織不可逆,也不是原本的肺泡組織,因此會阻礙呼吸,造成呼吸急促。他還說,即使是無症狀患者的肺部也會出現損傷。
後遺症還包括失去嗅覺與味覺,或是原本喜愛的氣味,現在卻感到噁心。不過 75% 患者有很大機會可以恢復,只要透過「嗅覺的復健」就可以,因為嗅覺神經元可以再生。事實上,新冠病毒透過血管收縮素轉化酶受體 (ACE2) 進入人體細胞,這種受體剛好在嗅覺區很多,像鼻子上半部或肺部。
至於與腦部相關的症狀,其實不只新冠病毒,包括 SARS、MERS-CoV、H1N1、腸病毒與痲疹病毒都會造成,特色是在急性主要症狀發生過後才會出現。

少則數週,多則數月
正因為症狀多樣化,相對來說看起來都很常見,因此在美國,就發生許多病人的反應並未得到醫療體系應有的重視。醫護人員可能會疑惑「這些到底是新冠肺炎的後遺症,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果病人因為極度不舒服掛急診,得到的回應往往是「回家」「多休息」「試著放鬆」等等,醫護會在病歷上標註「焦慮」「慢性疲乏」,然後再去面對下一位病人,這背後的思維是「再給一點時間就沒事了」。
真有那麼樂觀嗎?「過去數個月以來,已有證據顯示了新冠肺炎嚴重而長期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提醒。而據英國倫敦帝國大學免疫學家 Danny Altmann 預估,未來全球恐怕有 500 萬人會受到這些後遺症的長期影響,甚至包括年輕或輕症患者。社群網路上愈來愈多人講述著自己的故事,或是像線上互助的群組述說自己的經歷。一個叫做 "Long Covid Support Group" 社群的創辦人 Margaret O’Hara 就說,在他們之中很多人都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在隔天早上醒來。

多重病因待確認
造成這些症狀的確實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他們很類似一種稱為「加護病房後症候群(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 PICS) 的情況,也就是病人在脫離重症險境後,會產生思考障礙、心理健康或生理功能出狀況,可能持續一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病毒免疫學家 Timothy Hendrich 表示,比起其他病毒引起的疾病例如流感,後新冠肺炎症候群 (Long COVID) 在他看來是更為普遍、嚴重及長期持續的病況。這有可能是因為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心肺或全身性發炎、血管發炎或凝血失調,病毒在急性期自我複製的後續影響等。
他說目前沒有針對這方面有什麼治療方法。其實這是可想而知,因為目前醫界對於到底有多少人受到影響還沒有明確瞭解。近期一項在《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期刊的研究,在為期兩個月追蹤 150 位輕度到中度感染後的成人發現,三分之二仍然出現一症狀,最常見的是呼吸急促、失去味覺與嗅覺、疲乏。另一項義大利的研究,追蹤 143 位出院後病患,在 60 天後只有八分之一的觀察對象完全沒有任何症狀。

女性罹患機率為男性兩倍
另一項更廣泛的調查,則是透過手機 APP 自行填報資料而得。倫敦國王學院藉手機 APP 收集了 400 萬使用者的資訊,統計發現大約 10% 病患在一個內還有相關症狀,1.5% 至 2% 則持續三個月。
這項研究進一步指出,女性發生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從相同資料抽取其中 4100 人、但未經同行評審的另一項研究則發現,長者、女性及發病第一週有超過五項以上症狀的病患,發生後新冠肺炎症候群的機會更高。

同志仍須努力
雖然看起來好需加好幾把勁兒,目前還是有一些好消息可以說說。美國的醫療體系已經開始更加關注後新冠肺炎症候群患者,提供整合性的門診醫療,例如西北紀念醫院設有神經性新冠肺炎門診。
另外,研究者目前同時在監控患者的心理狀態。如同線上互助團體所呈現的樣貌,焦慮、絕望、壓力,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後者特別是在健康照顧工作者及經歷過加護病房治療的人身上發生。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臨床試驗」網頁上,可以找到美國境內 13 項進行中的相關研究,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則有 45 個相關研究。
雖然相對來看,這些動作起步算晚,研究又都處於早期階段,不過至少對台灣來說,邊境檢疫加上最終足夠數量疫苗能達成群體免疫效果,變種病毒也不會讓疫苗失效,或疫苗的有效時間夠長,足以應付如果新冠肺炎如流感常態化,那麼至少短期內還不必擔心後新冠肺炎症候群這麼多狀況了。
相關資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