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ugene Fama and Kenneth French發表的“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當中介紹了如今金融界中最為廣泛應用的重要模型-資產訂價模型(Asset pricing model),也稱作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包含了市場風險(Beta)、規模(Size)、價值(Value)三大因子,此模型解釋了股票報酬差異的90%。而後Fama and French在2015年又將三因子模型擴充至五因子模型,包含了市場風險(Beta)、規模(Size)、價值(Value)、獲利性(Profitability)、投資屬性(Investment)五大因子,此模型解釋了股票報酬差異相近100%。
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股息率不在任何資產訂價模型當中,股息並非一種風險因子,如果高股息可以增加報酬,那麼經濟學家肯定會將股息加入到資產訂價模型當中,可惜的是並沒有!同時這也告訴我們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相同程度曝險的股票投資組合中,不管股票有沒有配息,都不會影響到投資組合的報酬,這也符合1961年Franco Modigliani and Merton Miller的研究結論-股息無關(Irrelevant of dividend)。
除此之外Jiang and Sun還發現,就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通常會傾向於避開高股息股票,這與其他研究得出的結論一致:散戶投資者就是偏好高股息股票(關於財務行為學的說明,請參見之前的文章)。
但是Jiang and Sun還發現,在高利率的環境下(長期利率最高的前20%時間中),他們檢查的所有類型的機構投資者(銀行、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校務捐贈基金和投資顧問公司)傾向於降低投資組合當中高股息股票部位相對於全市場的比例。相反的,在低利率環境下(長期利率最低的20%時間中),機構投資者對高股息股票的厭惡情緒普遍下降,共同基金和保險公司會拉高投資組合中高股息股票相對於全市場的權重。如果觀察所有機構投資者,你會發現共同基金的這種操作模式特別明顯。
“flows are sensitive not only to net fund returns but also to their dividend yields, and the influence of dividends on fund flows depends crucially on the level of interest rates. In particular, when interest rates are low, the tournament for clients’ money among income funds rewards funds’ ability to generate income (dividends), incremental to their ability to generate total return.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naturally leads income funds to reach further for dividends in low interest rate environ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