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2|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蘋果 2021 春 — Podcast 大戰 | 家庭信用卡|AirTag|超薄 iMac

蘋果 2021 春季發表會除了展現工業設計與軟硬整合優勢之外,還透露一系列的新策略。

Podcast 大戰

蘋果冷落 podcast 15 年後,終於動起來,推出大改版。除了用戶端的眾多更新之外,大家最關注蘋果付費訂閱功能。根據數位時代報導:
近年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音訊內容Apple Podcasts,不僅將更新使用者介面,讓用戶更容易找查、收藏、管理喜愛的內容,蘋果同時也宣布將開放 Apple Podcasts 訂閱功能,讓付費會員可以獲得無廣告的內容,或是享有優先聆聽或會員獨享的內容,同時也協助創作者加速內容變現。
島讀會員應該不意外蘋果會先推出訂閱制。訂閱制符合蘋果「厭惡」廣告的形象,也符合其擴大服務(service)營收的大方向。下一個問題是:接下來 podcast 領域將如何發展?
目前聲音經濟主要有「三大一小」。三大為 Spotify、蘋果、臉書,一小是Clubhouse(以及眾多區域性的致敬者)。
這四家企業可以根據兩條軸線,劃分成兩大競爭戰場。蘋果與 Spotify 競爭的是個人聽的預錄(recorded)內容,包括音樂與 podcast。兩者的差別是 Spotify 將音樂與 podcast 整合在一個 app 中,並且同時賺廣告與訂閱費。而蘋果則分成兩個 app — Apple Music 與 Apple Podcasts — 並只有訂閱營收。
而臉書與 Clubhouse 則是在競爭即時(live)社交內容。臉書最近預告將推出聲音產品,其中兩項圍繞社交場景(INSIDE):
. . . . Live Audio Rooms,可以讓使用者們組房間聊天或是在旁聆聽,但是 Facebook 表示 Live Audio Rooms 還具備錄音保留功能,講完可以直接變成 Podcast 節目 . . . 最後則是 Soundbites 功能,官方形容這是一種簡短、富有創意的聲音剪輯功能,適合用來表達軼事、笑話、靈感、詩詞,乍看之下就非常像聲音版的抖音短影音功能。
Soundbite 是一種「語音片段」。臉書想把聲音轉化成類似臉書貼文的「短」內容,讓用戶在平台上可以「滑」各種短語音,就像抖音一樣。而 Live Audio Rooms 是把即時聊天轉化成錄音檔,同樣是社交應用。
在四個平台之中,蘋果與 Clubhouse 的概念最單純:前者專心做預錄內容,後者專心做即時語音。單純代表介面直覺,因此最安全;但也最沒有爆發力。蘋果就是收訂閱分潤。而 Clubhouse 推出打賞制,看起來要走向由「網紅」帶動人氣的策略,更類似OnlyFans
Spotify 與臉書則有各自的問題。Spotify 把 podcast 與音樂混在一起,但兩者的使用情境非常不同。聽音樂是休閒、放鬆,是情感性的;而聽 podcast 是吸收資訊、學習,是知識性的。合在一起反而互為干擾。若 Spotify 能明確區分兩種用戶,那麼其包含廣告與訂閱的混和模式會有很大潛力。
我最不看好的是臉書。臉書混和文字與聲音 — 不僅使用情境不同,連使用的感官都不同。會讓用戶更不知所錯 — 我該帶耳機嗎?該把聲音打開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pple Card Family 家庭信用卡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新產品是 Apple Card Family。根據T 客邦報導:
今天新推出的 Apple Card Family 制度可以讓家庭共享群組中的人一起共享 Apple Card 的信用額度,最多可以將五個人加到 Apple Card 帳戶中(須年滿 13 歲)。而且如果是符合資格的成年使用者,還可以合併信用額度,在帳單中也可以透明化的看到雙方的支出。
Apple Card 是蘋果與高盛(Goldman Sachs)合作推出的信用卡。2019 年推出時僅限個人使用。但推出沒多久就爆發爭議,傳出同一家的男生的信用額度遠高於女生。高盛調查之後也摸不著頭緒,說:「我們也不知道為何會這樣。我們根本沒有蒐集性別資料。」於是遭到紐約監管機構調查。
上個月調查結果出爐,證明高盛(與蘋果)的清白。原因不是高盛歧視女性,而是演算法採計的資料自然會低估女性的信用。這種偏見(bias)隱藏於演算法之中,不是 Apple Card 獨有。只是因為 Apple Card 申請方便,一次有許多人一起申請,此一問題才爆發。調查單位最後抨擊整個信用卡產業缺乏進步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違背公平放貸的情形,但我們要提醒在《公平信貸機會法》(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通過了 50 年之後,信用的取得仍然不公平。我們應更廣泛地討論如何促進平等的信用權限。
今天蘋果推出 Apple Card Family,便是要改善此一陋習。由於蘋果擁有更詳細、即時的用戶資料,可以確認用戶是否為配偶,是否住在同一地點、使用同一帳單地址與 IP 地址等。蘋果能確認「配偶」或「同居」關係,進而整合雙方的信用資料,校正傳統的演算法。
我稱此一趨勢為「資料吞食金融」。許多金融行為本質上是「資料」與「資本」的交易,例如:
  1. 貸款:「我是否值得信任」的資料 ↔ 「貸款」
  2. 募資:「我是否能創造價值」的資料 ↔ 「投資」
  3. 保險:「我是否有風險」的資料 ↔「保費」
上述箭頭的右邊由金融機構掌握,但箭頭的左邊逐漸落入科技公司手中。科技公司掌握的資料越多,未來在此一交易中就越有主導權。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