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世界變了,該如何期待?

最近跟朋友聊到世界變了,大家都有同感。正面改變有,但負面也不少。身處洪流中,只能調適。
先講媒體,以前媒體數量少、廣告進帳多;現在則是數量氾濫、經濟不景氣導致整體廣告預算大減,部份媒體連餅屑兒都分不到了。廣告收入大減,有媒體直接旁門左道找錢,結果荒謬透頂。鄉土劇裡,置入萊豬政策不說,連風馬牛不相干的跑步機都可直接劇本內進廣告。所以,經濟影響了媒體的健康發展。再者,媒體本身也開始變化。美國華納兄弟宣布, 2021 年 HBO 全部的電影將於 HBO Max 串流平台同步播出,這與過去授權電影院先上映三個月的傳統相當不同。除了想衝高訂閱率,今年電影業受創太深也是原因。這個決定,可能連帶造成影視產業的變化。例如,過去大明星的行情,有些是賭名氣、先衝高票房再拆帳。現在直接先拿片酬,增加了製作成本。當然,媒體的分合利弊,還有待時間驗證。
去年臺灣 NCC 的爭議中,我想不分顏色、標準一致是最重要的。一堆播放千年老片的電影台、品質讓觀眾唾棄的新聞台, NCC 不如趁著「魄力」旺盛之際,一視同仁斷然處理吧!很多頻道首播與新播節目時數,顯然不符法規。既然世界變化中,如果政府想要更大的權力、且認為有法可管,以同一標準檢驗每個頻道的申請,才算是真正為民眾維護收視權益。
變化中,我還是認為疫苗問題很嚴重。美、加、英國己經開始施打,富國紛紛大買、甚至超買疫苗。但有些國家全民施打、有的國家只能先部分施打,這對全球性防疫絕非好事。在臺灣,政府是否該讓全民知道疫苗政策如何規劃執行?目前,有些國家的邏輯是,優先接種名單中,高風險群第一—例如安養院的老人和醫護;其次,是 80 歲以上長者與醫護。全球首位接種疫苗的,就是一位 94 歲的英國老太太。 2021 年,當更多疫苗問世後, 50 歲以上、或有基礎疾病的年輕人、有意願的民眾就可列入大規模接種的範圍。
所以,當國際社會疫苗施打到一定比例,臺灣就得面對新問題了。假設兩劑打完後的外國人要求來臺經商、探親、旅遊、就學,該同意嗎?還是要等本國民眾都打了疫苗才開放?問題是,臺灣的疫苗在哪裡?由 WHO 、全球疫苗免疫聯盟 (GAVI) ,以及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 (CEPI) 所主導的全球新冠疫苗計劃 COVAX 已有 180 個國家參加,預計明年底前才會供應簽約國 20 億劑疫苗。今年九月底,政府表示已與 COVAX 簽約並掌握來源,但事涉保密協定無法公開。只是,在 COVAX 公開的國家名單中,似乎沒有臺灣啊。當歐美國家開始取得疫苗與施打,這說法就很難讓人信服了。以臺灣政治口水亂噴的慣性看來,争議不斷更是必然。
防疫做得好,不代表有時間等疫苗。作為深度依賴貿易的國際社會成員,疫情穩定後如何與全球接軌,有很多環節必須超前思考。除了維持國內疫情與社會穩定,也得衡量經濟發展、民眾生活需求,以及後疫苗新時代如何適應。因此,疫苗施打順序、如何因應國外施打進度等問題,應該盡早公開透明、進行朝野各界協商。屆時,若方法見樹不見林、只關心國內疫情,那不僅無法超前部署,也將深陷紛擾泥淖。若是,必然嚴重影響臺灣的國際競爭力。
為了降低疫情擴散,各國都祭出行動管制與社交距離的規定。除了職場工作者得適應,產業鏈也必須重新佈局與投資。這些,都是以「年」計算的周期。至於恢復人類的自由移動,關鍵不在疫情何時結束,而是新的生活模式出現後,該如何與之共處。
雖然最近看不到什麼好事,但不表示世界不會變好。只是,國與國之間長期的紛擾互鬥,該有更好的溝通方式處理。期待世界變好,就該有所妥協。說來,這世界太強調個人色彩,協調力變弱了。再繼續下去,就算預言爆發戰爭,也不是危言聳聽。
國家地理頻道有一集節目,探討美國人的恐慌。製作團隊訪問了賓州、蒙大拿等地居民。許多人認為川普沒有挑動情緒,因為社會現況本就如此。川普所言移民搶走工作、失業率增加都是對的。這些心聲說明了政客不須刻意挑動對立,只要無限放大社會矛盾,政爭的子彈就夠了。臺灣也是如此。社會矛盾只要被放大,對立必然升溫、人心必然浮躁。不管誰執政,政治都需要中道。少了制衡、整碗端走是最危險的事。
政府所為與民眾生計相關,應該公開談、也應該有所妥協。假設臺灣只剩四流角色搞政黨、三流人物當公務員,還有希望嗎?有無嚴以待人、寬以律己?有無雙標、偽公義?以上,都是不分藍綠白黃黑、所有政治人物都必須摸著良心回答的提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