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度閱書紀錄:《我地廣告》2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知道大家對香港歷史熟悉與否?嚴格來說我只認識2000年後的香港,誰叫我是個金魚腦的九十後。身在此地卻不知此是何地?別慌!一起捉緊《我地廣告》的第二部這條救命稻草吧。
第二部分〈時代背景〉梳理了香港1982-2003年的大事,小至跌一跤,大至沙士,無一遺留。講香港史的書籍滿地都是,何必要在此書再看一次?上回講到,文史哲時都是能讓觀眾連結廣告的,所以讀香港廣告先要知香港史。書中用廣告人的角度去看香港,細說業內對當時社會大小事的真實反應。自問是個不讀史的知識沙漠,能用我感興趣的角度去讀史,真是一大樂事。
為了不作書透,我只挑幾個讀後的感受與洞見,希望能從我的角度看看這團「廣告屎」。
無論如何,即使你不去犯政治,政治還是會找上身的。
就算你不找政治,它也會在你意想不到時找上你。
很多人都說廣告界是個政治避風港,不管是左右藍黃綠紅都需要賣廣告。無論個人站於什麼立場,只要老闆的一句,就算目標客群是對頭人,也要盡心盡性的去完成案子,除非你是老闆。然而,這個並不是絕對的避風港,因為政治始終都會影響大局,甚至整個生態。因為政治的緣故,九七回歸掀起外國人移民潮。廣告界再不只有西人話事,本地薑紛紛堀起,或被逼彈起。香港廣告開始撇掉世界橋,加入本地元素,增添了「香港味」。這場政治役對香港廣告業,我認為是件好事。
廣告業為政治避風港,我想這支哥仔在現今世代更非絕對。從前的做法是以客户為先,對方是黃,我們就是黃;對方是紅,我們非得要變成紅。但再觀看現今本地廣告公司或報業傳播界,紛紛有各自取向。政府會找100毛賣廣告嗎?答案顯然易見。政治再不是一個要逃避的話題,而是營造形象的要素,慢慢就變成堅固廣告客群的武器。當然,前提是你的客户要有共鳴,也持相同取向。
重溫了一次近代(?)香港史,好像又上了一課。不僅對自己的地方有另一番認識,更是反思自己的好機會。原來我呱呱落地時,滿地都人心惶惶;原來沙士我還在享受停課的日子時,別人都在做些改變人心的大事。過去的事我無法追溯,但可以在往後的日子更認真生活。
《我地廣告》
著者:曾錦程、劉昆祐
出版社:中華書局
年份:2017
(原文寫於2018年10月1日,發佈於 半度空間Semitonehk Facebook專頁。)
怎樣評論一首好歌?不只旋律動聽,更好的是令人代入自己的故事,產生共感。用我的角度,一起感受音樂,感受廣東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首本拜讀的是本講香港廣告的史詩級作品。為何史詩?因為它梳理了香港廣告界最香火鼎盛的時代,也是以我理解的史上第一書。我記得讀廣告前為了增加自己對廣告的認知,跑遍了各大大小小的書店書局,連二手書攤都沒放過。西方廣告案例、英中譯本就有如繁星,但本地的屈指不可數,我了無斬獲。
首本拜讀的是本講香港廣告的史詩級作品。為何史詩?因為它梳理了香港廣告界最香火鼎盛的時代,也是以我理解的史上第一書。我記得讀廣告前為了增加自己對廣告的認知,跑遍了各大大小小的書店書局,連二手書攤都沒放過。西方廣告案例、英中譯本就有如繁星,但本地的屈指不可數,我了無斬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都市,選購筍盤是一項需要智慧和準備的挑戰。根據搵樓街的資料,這裡有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你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理想的房產。 1. 分析市場趨勢 了解當前的市場走勢 根據最新數據,香港的樓市波動頻繁。了解市場趨勢有助於你在最佳時機入市。 比市價平:例如,鴻日大廈低層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Thumbnail
人為的地界可以在頃刻之間就敲定,但一方水土就如同生於其中的一方人一樣,人不能一夜之間從嬰兒變成大人,香港社會的建立、權力的衝突、文化的形成、思想的傳承,過程就更漫長,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了解香港人的由來,我們就必須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香港如何成為香港。
Thumbnail
那是九零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各個市場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需求也不斷擴大。在我權責範圍內,當時是以台灣為區域中心的概念運作,所有海外的市場都以遠距的方式處理。因此,團隊成員包含我個人;經常得出差到責任區內的海外市場。 經濟活動方面,當年香港還扮演著重要的中繼角色,因此;除了韓國以外,我們最常出差的目的
Thumbnail
更多的「新香港人」代表著香港,於大灣區訴說著各種「香港經驗」,仍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Thumbnail
本文作者通過主觀個人觀察,預測了香港的可能變化情況。文章指出,短期內雖不會有大變化,但洗牌已經開始。作者認為,香港人將會經歷身份認同、生計維持和社會壓力等多重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香港人做出了一些主觀預測。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都市,選購筍盤是一項需要智慧和準備的挑戰。根據搵樓街的資料,這裡有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你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理想的房產。 1. 分析市場趨勢 了解當前的市場走勢 根據最新數據,香港的樓市波動頻繁。了解市場趨勢有助於你在最佳時機入市。 比市價平:例如,鴻日大廈低層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Thumbnail
人為的地界可以在頃刻之間就敲定,但一方水土就如同生於其中的一方人一樣,人不能一夜之間從嬰兒變成大人,香港社會的建立、權力的衝突、文化的形成、思想的傳承,過程就更漫長,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了解香港人的由來,我們就必須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香港如何成為香港。
Thumbnail
那是九零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各個市場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需求也不斷擴大。在我權責範圍內,當時是以台灣為區域中心的概念運作,所有海外的市場都以遠距的方式處理。因此,團隊成員包含我個人;經常得出差到責任區內的海外市場。 經濟活動方面,當年香港還扮演著重要的中繼角色,因此;除了韓國以外,我們最常出差的目的
Thumbnail
更多的「新香港人」代表著香港,於大灣區訴說著各種「香港經驗」,仍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Thumbnail
本文作者通過主觀個人觀察,預測了香港的可能變化情況。文章指出,短期內雖不會有大變化,但洗牌已經開始。作者認為,香港人將會經歷身份認同、生計維持和社會壓力等多重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香港人做出了一些主觀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