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怎樣在殖民統治下發展出自己的「粵語文化」?(三)

2023/06/2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戰後香港的粵語文化

二次大戰後,冷戰爆發,香港成為冷戰的最前線。國共內戰加上中共的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因此爆發了難民潮,不少人逃難來香港,到1959年已經有一百萬人,而來自廣東等地方的南方人佔最多。殖民政府為了人口比例和方便管治的考量,於是提升粵語在香港的地位,譬如公共廣播取消了國語和客語頻道。
另一方面,人口大幅膨漲,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工業發展也促使香港經濟起飛;其後,六七暴動再次使殖民政府著手改革政治和社會民生,完全發揮香港的優勢,使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粵語的社會地位提升,加上市民的生活改善,對文化和娛樂有需求,使粵語在不同文化場域開始發展。
在文化藝術方面,夾雜文言、書面語和粵語的小說迅速發展,例如諷刺時弊的《懵人日記》、風趣幽默又反映都市人生活的《香港仔手記》。音樂方面,粵語流行曲大量推出,很多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例如反映社會現實的〈半斤八兩〉,訴說人生態度的〈問我〉,還有武俠影視主題曲像〈楚留香〉、〈小李飛刀〉、〈陸小鳳〉等。影視方面,香港電影發展蓬勃,甚至能夠揚威國際,像杜國威的《南海十三郎》, 就獲得臺灣金馬獎的最佳改編劇本。
(全文完。)
文:風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會員
187內容數
主筆:彈劍樓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