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對香港歷史熟悉與否?嚴格來說我只認識2000年後的香港,誰叫我是個金魚腦的九十後。身在此地卻不知此是何地?別慌!一起捉緊《我地廣告》的第二部這條救命稻草吧。
第二部分〈時代背景〉梳理了香港1982-2003年的大事,小至跌一跤,大至沙士,無一遺留。講香港史的書籍滿地都是,何必要在此書再看一次?上回講到,文史哲時都是能讓觀眾連結廣告的,所以讀香港廣告先要知香港史。書中用廣告人的角度去看香港,細說業內對當時社會大小事的真實反應。自問是個不讀史的知識沙漠,能用我感興趣的角度去讀史,真是一大樂事。
為了不作書透,我只挑幾個讀後的感受與洞見,希望能從我的角度看看這團「廣告屎」。
就算你不找政治,它也會在你意想不到時找上你。
很多人都說廣告界是個政治避風港,不管是左右藍黃綠紅都需要賣廣告。無論個人站於什麼立場,只要老闆的一句,就算目標客群是對頭人,也要盡心盡性的去完成案子,除非你是老闆。然而,這個並不是絕對的避風港,因為政治始終都會影響大局,甚至整個生態。因為政治的緣故,九七回歸掀起外國人移民潮。廣告界再不只有西人話事,本地薑紛紛堀起,或被逼彈起。香港廣告開始撇掉世界橋,加入本地元素,增添了「香港味」。這場政治役對香港廣告業,我認為是件好事。
廣告業為政治避風港,我想這支哥仔在現今世代更非絕對。從前的做法是以客户為先,對方是黃,我們就是黃;對方是紅,我們非得要變成紅。但再觀看現今本地廣告公司或報業傳播界,紛紛有各自取向。政府會找100毛賣廣告嗎?答案顯然易見。政治再不是一個要逃避的話題,而是營造形象的要素,慢慢就變成堅固廣告客群的武器。當然,前提是你的客户要有共鳴,也持相同取向。
重溫了一次近代(?)香港史,好像又上了一課。不僅對自己的地方有另一番認識,更是反思自己的好機會。原來我呱呱落地時,滿地都人心惶惶;原來沙士我還在享受停課的日子時,別人都在做些改變人心的大事。過去的事我無法追溯,但可以在往後的日子更認真生活。
《我地廣告》
著者:曾錦程、劉昆祐
出版社:中華書局
年份: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