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報業的誕生與前景的探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引言:

香港自從1841年開始就開始辦報,先後辦了九種英文報紙。到1860年前,英文報紙共計出版十六種。由於報紙與洋行有緊密的關係,不少更是由洋行主辦,因此種類大部分為商業報紙,報道內容主要為行情、航運、廣告等。1857年10月1日,香港首份中文報紙《香港船頭貨價紙》為英文《孖刺報》的附刊,主要刊登為行情,船期以及廣告,《香港船頭貨價紙》後來易名為《中外新報》。由於中國其他商業地區例如上海與廣州,只有上海擁有一種英文報紙,因此香港的報紙不但要滿足在港經商的中外人士,更要滿足來自廣州地區的報紙需求。由於當時香港需要資訊流通來發展商業,因此報紙就是當時香港商業發展時期的附產品。香港到了1864年才出現了主要為社會新聞為主的《近事編錄》以及辛亥革命後出現具有政治色彩的報紙,但這些報紙在日後均難以維持下來。香港報紙誕生之初,社會上主流報紙均為商業新聞為主,船期、價格、世界新聞以及中文報紙等等元素,均是構成了當時香港人的身分認同。班納迪克.安德森認為報紙這個概念本身就意味著,即使是「世界性的事件」也都會被折射到一個方言讀者群到特定想像之中。報紙報導的無論是世界性的事件,或者是本地的事件,均是加強以中文作為主要語言的群體,因此香港報業作為文化遺產保留下來。

香港報業發展

根據香港學者李少南將香港報業劃分三個時期,分別為「精英報業」時期(1841-1873)、「黨派報業」時期(1874-1924)以及「社經報業」時期(1925-現今)。香港居民大多數為移民,主要分為西方殖民地者以及華人社會。香港作為大英帝國管治下的一個以商業為主的殖民地,社會的管治以港督為受的英國官吏,大部分的財富也是由英國商人所管制。早期香港報業也圍繞著英國商業以及商人為主,因此主要為英文的商業報紙,主要為《香港記錄報》、《德臣報》以及《孖刺報》,服務的對象為當時殖民地的精英。1874年,王韜與黃平伯合辦《循環日報》,王韜自任主編以及主持筆政,透過報紙宣揚政治理念,與當時《香港中外新聞》與《香港華字日報》,三者均是由華人自資,替華人說話的報紙。其後孫中山與康有為先後在香港創辦《中國日報》以及《商報》(民國後改為《共和報》),當中《中國日報》更是中國第一份革命報紙,對於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影響甚大。當時中國正在轉變時期,無論是改革派還是革命派均在香港辦報,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香港報業因保皇黨與革命黨之間的意識型態之爭,中文報紙逐漸成為主流,報紙的內容蘊含著濃厚的政治氣味。「社經報業」則是在1925年創報的《華僑日報》開始,當時香港華商主席劉鑄伯建議創辦一份為了表達民意的報紙,為會員以及廣大市民謀福利。以《華僑日報》與《工商日報》為首標榜著商人辦報,淡弱政治色彩為主,對於香港事務的社評開始增加,「社經報業」開始著重社會民生以及經濟發展。綜觀香港報業的三段時期,只有「黨派報業」時期不是因爲市場所需而誕生出來的產物,當失去支持這類報紙的資金或是不需再使用報紙作為政治宣傳之後,黨派報紙自然會慢慢式微。只有「精英報業」以及「社經報紙」是大眾需要透過報紙獲取資訊以及娛樂,比較兩者之間的分別,「精英報業」的功能性單一,而「社經報業」時期的較有探討價值。以下則從「社經報業」時期到蘋果日報創報,探討香港報業的特色以及面臨的困境。

文學與副刊的關係

「社經報業」時代開始,報業發展才開始以商業模式營運,報紙逐漸走向大眾化。最明顯的就是部分報紙社評於50至60年代,例如《華僑日報》、《星島日報》以及《虎報》均增加與本港事務的社評,社評評論教育、福利以及交通佔香港報紙的四分之一。此外,港英政府在戰後加強對於報紙的控制,香港報業因此選擇較少批評政府,傾向於大眾提供提供娛樂以及資訊。香港報業沒有因爲娛樂化而變得庸俗,反而因當時中國局勢的影響,大量中國知識份子於1937年後來到香港,報業成為了這些作家的創作之地,孕育出不少經典作品,當時初露頭角的本地文壇也因此受到打壓,而這也埋下了香港報業衰敗的原因。自中國知識份子南下香港;如巴金、茅盾、戴望舒等文學泰斗來港。香港報界在戰後設立文藝副刊;如《立報.言林》、《星島日報.星座》、《大公報.文藝》等,。40至60年代,報業開始對當時文學造成影響。最顯然的例子就是劉以鬯著作,被喻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酒徒》是先連載於報紙,其後才出版單行本;黃谷柳的《蝦球傳》、平可的《山長水遠》、金庸的《射雕英雄傳》也是如此。副刊為大眾提供娛樂,雖然成人成份的出現,但更多的是散文、連載小說以及社評等。在高度商業化的香港之下,副刊能提供的娛樂性甚至重要過報紙本身。副刊對於香港報紙業界之間的競爭尤為重要,如何寫出符合大眾口味的文章,而又不失文學風采,兩者不可或缺。作家能以報紙作為載體連載小說,其後再出單行本,以及簡短又含有文學氣息的副刊,數量之多也離不開中國南下的知識份子的刺激。這段時期的報業依靠著大量的作家支撐著副刊,如《明報》往往以高價徵稿,50至60年代每千字5至6元吸引大量文人投稿,報業養育了無數作家。香港報業與文學發展有著緊密的關係,也是香港報業成為香港報業的特色之一。

香港報業微縮以及《蘋果日報》的關係

90年代的報業出現兩個困境。其一,香港報業主流依然停留於舊報,新創辦的報紙難以得到市場青睞,諸如《癲狗日報》,《香港聯合報》以及《現代日報》,90年代創辦的報紙,壽命往往不超過五年。當時市場上主要的報章依然是60年代商業為主的報紙,主要的中文報業為《東方日報》、《成報》以及《天天日報》。而《星島日報》,《明報》,《成報》以及《信報》等報紙易主,均表示著於香港報業難以經營的信號,其中《明報》以及《信報》易主,新辦報紙失敗以及文人辦報的消失,成為萎縮的跡象。其二,《蘋果日報》以大眾化報紙的出現對於業界的衝擊,在1993年至1995年,香港報章整體下降了百分之十三。自1995年《蘋果日報》創辦後,象徵著只有大眾化報紙才能於市場上生存,《蘋果日報》的出現對於市場造成威脅,引發三次減價戰,《東方日報》以及《成報》分別帶領著減價。帶頭減價正是當時市場上佔比最多的報業,《天天日報》只有在第一次減價戰跟隨減價,並在2000年宣布停刊。自70年代後,香港報業根本沒有實質上的改變,業界之中保持著脆弱的平衡,而《蘋果日報》的出現正是90年代香港報業轉變的開始。《蘋果日報》主要以圖片,誇張性的標題最為賣點,都是向著電視模式靠攏,換而言之,就是報紙需要模仿電視才能生存。娛樂對於香港人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電視所提供的娛樂是全面性的,無論是聲音以及畫面,娛樂性遠超於報紙以文字呈現的娛樂性,因此電視成為香港人填滿空餘時間的消閒主要途徑,自此香港人對於報紙的需要也大大降低。

香港報業前路——突破

波茲曼認為電視的出現是一種象徵著娛樂化進入社會,影響著經濟、政治背景脈絡,無論是宗教、教育、新聞都會變得不嚴謹。電視的普及對於文人報章是毀滅性的,文人辦報需要的大量的作家協助報館撰寫社評,副刊以及新聞內容,支撐著當時報業的文人是中國的知識份子,他們來到香港也只是一個暫避處,當中國政局穩定後就會離去,加上本地文人才初露頭角就被中國知識份子打壓,香港本地文人沒有的得到培養,因此在中國知識份子離去後,根本沒有足夠的文人向報館提供內容沒有了文人辦報。報紙是一種印刷品,讀者閱讀印刷品有著與觀看電視以及瀏覽網路不同的思考模式,波茲曼認為書面文字是有內容的;這種有語譯、可釋意、有命題的內容,能過成為指導思考的工具,而這是電視與網路無法達到的。現今香港難以回到當時過百份報紙的盛世,需要重新思考報紙在香港社會上的定位。我認為香港報紙可以不需要以日報出現,報紙的印刷速度再快,也不會快過網路以及電視,所以反而加長製作時間,內容就著社會上重點關注的問題作出深入的探討以及研究,以能讓讀者反思社會狀況為目的,並且提升購買報紙的價錢,以文字有價作為品牌吸引大眾購買。報紙作為印刷品有著無法取代的優勢,只能強調報紙的獨特性,才不會被新媒體淘汰。香港報業發展過程對於中國、台灣以及香港的歷史又著巨大影響,也因為中國的政治動盪得益,香港報業才能在60年代後有著巨大成長,也是研究香港歷史發展重要史料之一。香港報業非常發達,雖然只有700萬人,但擁有20多份報紙,可見香港報業的興旺。香港報業若要持續經營下去,必須需要突破原有的框架才有生存空間,香港報業不能以娛樂化,庸俗化方面發展,而是成為專題報紙。


avatar-img
0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amgoon01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香港人在奮鬥著爭取民主時,我其實好奇到底有多少人台灣人和香港人真正的了解民主?在此我希望探討的是何為民主。 現在普遍認識民主制度很多時候是來自美國,但開始有民主這個概念卻並不是來自美國,也不是英法兩國,更加不是德國,當然我們可以肯定一定不是來自中國。最初的民主是來自於希臘,Democracy是來自希
返校係一套唔錯嘅電影,先不論導演的運鏡有幾了得,我想講下導演徐漢強係細節位上嘅著墨。當中包括有三個位。1:被吊死的果實。2:忠黨愛國。3:馬克思頭像 首先,電影引用左泰戈爾的《Stray Birds》中的一句-「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但係要先介紹一下泰戈爾,電影中也介
香港人在奮鬥著爭取民主時,我其實好奇到底有多少人台灣人和香港人真正的了解民主?在此我希望探討的是何為民主。 現在普遍認識民主制度很多時候是來自美國,但開始有民主這個概念卻並不是來自美國,也不是英法兩國,更加不是德國,當然我們可以肯定一定不是來自中國。最初的民主是來自於希臘,Democracy是來自希
返校係一套唔錯嘅電影,先不論導演的運鏡有幾了得,我想講下導演徐漢強係細節位上嘅著墨。當中包括有三個位。1:被吊死的果實。2:忠黨愛國。3:馬克思頭像 首先,電影引用左泰戈爾的《Stray Birds》中的一句-「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但係要先介紹一下泰戈爾,電影中也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回來說「工商記者」是什麼? 小報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靠腥、羶、色與標題黨、帶風向(但可能沒人管的故作誇張)的方式來引起人購買欲。日本古日曾有部日劇,在講原先大報的大記者因某些原故放下放到同集團的小報,在小報的總編前輩帶領下,了解小報運作,自己也成了小報總編,也帶起放下放的大報流放記者(有點像庶務二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閱讀報紙的起源   小時候家中(代書事務所)訂的是自由時報,報紙與我不過是家中的一處風景;一處掛在報架上的風景。真正與報紙有互動、透過報紙獲得資訊是從國中時期,那時每個班級每天都有三大報(聯合、中時、自由)各一份,不知是報社免費提供(培養閱報人口)還是學校支出。身為班長或副班長的工作之
Thumbnail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回顧了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冷戰時期與九○年代《著作權法》修訂的江湖風雨,也指出前輩們百年追求的路,作者們也描繪出臺灣人文出版的面貌,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的出版現象,呈現這一個議題的時代意義,以及未來如何開拓人文出版的道路與方向。
Thumbnail
那是九零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各個市場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需求也不斷擴大。在我權責範圍內,當時是以台灣為區域中心的概念運作,所有海外的市場都以遠距的方式處理。因此,團隊成員包含我個人;經常得出差到責任區內的海外市場。 經濟活動方面,當年香港還扮演著重要的中繼角色,因此;除了韓國以外,我們最常出差的目的
Thumbnail
話說亞洲市場的重整,得從原來瑞士派駐新加坡的總經理被解僱說起。 這位駐外的洋人,事實上是早期銜命來亞洲開拓這遙遠的東方市場。四小龍騰飛的初期,能見度最夠的要算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早期歐系公司開拓亞洲市場都會仿效日商模式,跟隨大商社財團揪團前往各國開疆闢地。而這些大財團都會考慮較理想的金融和海空運輸便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回來說「工商記者」是什麼? 小報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靠腥、羶、色與標題黨、帶風向(但可能沒人管的故作誇張)的方式來引起人購買欲。日本古日曾有部日劇,在講原先大報的大記者因某些原故放下放到同集團的小報,在小報的總編前輩帶領下,了解小報運作,自己也成了小報總編,也帶起放下放的大報流放記者(有點像庶務二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閱讀報紙的起源   小時候家中(代書事務所)訂的是自由時報,報紙與我不過是家中的一處風景;一處掛在報架上的風景。真正與報紙有互動、透過報紙獲得資訊是從國中時期,那時每個班級每天都有三大報(聯合、中時、自由)各一份,不知是報社免費提供(培養閱報人口)還是學校支出。身為班長或副班長的工作之
Thumbnail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回顧了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冷戰時期與九○年代《著作權法》修訂的江湖風雨,也指出前輩們百年追求的路,作者們也描繪出臺灣人文出版的面貌,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的出版現象,呈現這一個議題的時代意義,以及未來如何開拓人文出版的道路與方向。
Thumbnail
那是九零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各個市場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需求也不斷擴大。在我權責範圍內,當時是以台灣為區域中心的概念運作,所有海外的市場都以遠距的方式處理。因此,團隊成員包含我個人;經常得出差到責任區內的海外市場。 經濟活動方面,當年香港還扮演著重要的中繼角色,因此;除了韓國以外,我們最常出差的目的
Thumbnail
話說亞洲市場的重整,得從原來瑞士派駐新加坡的總經理被解僱說起。 這位駐外的洋人,事實上是早期銜命來亞洲開拓這遙遠的東方市場。四小龍騰飛的初期,能見度最夠的要算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早期歐系公司開拓亞洲市場都會仿效日商模式,跟隨大商社財團揪團前往各國開疆闢地。而這些大財團都會考慮較理想的金融和海空運輸便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