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21/04/28在探路客發表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兩首我個人很喜歡的抒情歌曲,分別收錄在2004年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以及2007年的《火線交錯》電影原聲帶裡,皆由阿根廷音樂家、電影配樂家與製作人
古斯塔沃·桑塔欧拉拉 (
Gustavo Alfredo Santaolalla ) 所譜寫。
2004年由《中央車站》巴西導演
華特·薩勒斯 (
Walter Salles ) 執導、《叢林中的莫札特》蓋爾賈西亞貝納 主演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The Motorcycle Diaries ),根據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切·格瓦拉 (
Ernesto Guevara ,1928 - 1967年) 的同名日記改編而成。講述了原為醫學生的 切(Che,在阿根廷文化裡,是非常親切的問候語,意思是:「Hi, you!(嘿,你好!」) 於1952年青年時期,與好友
阿爾貝托·格拉納多 ,希望探索只能從書上知道的南美洲,騎著二手摩托車「大力神」遊歷南美洲各國,見識拉美各國社會的黑暗和各種民間疾苦後,進而萌發出革命思想的過程。
「這不是一個關於英雄行徑的故事,也不是某個憤世嫉俗者的見聞;至少那不是我在寫它時的初衷。這是兩個有共通精神與相似夢想的生命體,一起走過的一段經歷。」
與電影裡呈現的浪漫與冒險精神不同。日記裡充滿了瑣碎的流水帳、按圖索驥的趣味,隨著兩人旅行得越來越遠、越來越深入,那台暱稱為「大力神」的二手摩托車在旅程不到1/3時便宣告陣亡,兩人從「摩托車流浪漢」搖身一變成為「無車流浪漢」,旅行故事的基調開始轉變。
「在過去,我們的奇特衣著和機車的聲響可以引來注意和同情,我們仍算得上是道路上的紳士,屬於『流浪貴族』,而我們的頭銜也可以用來唬唬人。但現在沒這種戲可唱了。如今,我們只是兩個背著背包、灰頭土臉的徒步旅人。」失去摩托車的兩人如同流浪漢般在荒野裡遊蕩,真正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當主角落難,代表前半段充滿旅行體悟之格言佳句摘錄結束,故事轉折即將真正揭幕。隨著遇見的人事物越來越多,整個拉丁美洲歷史與時代背景,就這麼在讀者面前開展出來,在智利,兩位主角分頭而行,在 格瓦拉 的觀察及評論敘述下,記下了貧窮國度的狀況,以及醫療制度的缺失、資源分配不公與匱乏,一直到全書結束,兩人共同遊歷了智利、秘魯、哥倫比亞,最後故事戛然停止於委內瑞拉的首都加拉卡斯。
片尾曲「De Usuahia a la Quiaca」,以「恰蘭戈」小吉他來演奏,充滿晶瑩剔透之感。西班牙人於16世紀左右,將吉他傳至中南美洲後,當地土着 印加人 將其改良,採用吃螞蟻的動物:犰狳的背甲來製作,此即南美安地斯特有的「恰蘭戈」(Charango)小吉他;最大特色為琴身小便於携帶外,另以十條弦代替吉他的六弦,唯十條弦每两弦為一組,乍看以為是五弦,其音色綿密共響。
VIDEO
另一首「Al otro lado del rio (去河彼岸) 」,由 荷西·德克勒(Jorge Drexler )譜寫&演唱,並獲得當年度「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的肯定,成為首位獲頒奧斯卡獎的烏拉圭人,並揚名國際。
VIDEO
2007年由《鳥人》《神鬼獵人》墨西哥導演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執導的《火線交錯》(
Bable ),囊括了 布萊德彼特、凱特布蘭琪、役所廣司、蓋爾賈西亞貝納、菊池凜子,以及許多素人演員們共同演出。故事以四段分別發生在
摩洛哥、日本、墨西哥 和
美國 的多線劇情交錯而成,是導演 阿利安卓 繼《
愛情像母狗 》和《
靈魂的重量 》後的「
死亡三部曲 」最終章。
「讓我們下去,變亂他們的口音,讓他們無法彼此溝通。」
「
巴別塔 (Babel)」,語出於創世記第11章1-9句的故事:當時地上的人們都說同一種語言,當人們離開東方之後,他們來到了示拿之地。在那裡,人們想方設法燒磚好讓他們能夠造出一座城和一座高聳入雲的塔來傳播自己的名聲,以免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
上帝來到人間後看到了這座城和這座塔,說一群只說一種語言的人以後便沒有他們做不成的事了;於是上帝將他們的語言打亂,這樣他們就不能聽懂對方說什麼了,還把他們分散到了世界各地,這座城市也停止了修建。
這座城市就被稱為「巴別城」,「巴別」字源來自於希伯來語balal ,意思是「混亂」。
當時已經25歲的菊池凜子,以新人之姿降齡飾演17歲的聾女高中生
在醫院裡心力交瘁的父親,聽到越洋電話中小女兒的聲音,忍不住潸然淚下
這是部值得細細品味的電影。為了讓各段劇情都能獨具風格,攝影師
羅德里哥·皮亞哥 利用各種不同的電影膠卷和格式,將劇中角色的個人情感透過視覺化表現出來,以影像品質的細微差異,諸如顆粒質感、色彩飽和度和背景銳利度,「
我們得以強調實質上和精神上處於不同位置時的感受 」。而主題曲「Endless Flight」每次深夜聆聽,也餘韻無窮。
VIDEO
永不停止內心的戰鬥,謹此獻給孤寂的靈魂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