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疾病監測、篩檢與疫情治理

#台灣防疫漏洞 #檢測 #普篩的幽靈 #彰化血清抗體調查 #疾病監測 #疫情治理
§ 編輯部
五月份台灣爆發社區感染之後,對於防疫究竟出了甚麼問題出現了反省和檢討。其中一些問題需要等日後的研究與調查才能釐清,然而,從相關討論也可看出一些重要的思考方向。其中,冠狀病毒研究專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在蘋果日報的投書,除了介紹各種科學防疫工具,更婉轉地指出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有些重要的防疫科學研究,台灣做得不夠,甚至因為爭議紛擾使得研究成果無法得到充分運用。
(一)彰化血清抗體調查爭議 這些話讓人想到去年彰化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合作的血清抗體研究引發的人體研究倫理審查程序爭議。此外,彰化縣是國民黨執政,部分評論者與網民因而對此一計畫產生政治動機乃至陰謀論的聯想,懷疑研究的目的是要挑戰指揮中心的權威與防疫政策。結果引發了遠超過一般學術研究倫理爭議的社會關切與抨擊聲浪。在這場風波之後,台北榮總團隊的血清調查研究不只在公布成果時低調,也遭人檢舉倫理審查程序有問題。之後就再沒有其他研究團隊發表這類研究的成果。
(二)血清調查研究的重要 賴院士文章提到,
「這些資料對流行病學是很重要的數據,如果當時正視這些資料,可能當時就能知道台灣的某些地區或族群可能是帶病毒者,有些帶病毒者是否可能有長期隱性感染?或病毒量波動的情形?這些也可以了解病毒基因檢測的浮動性,為什麼有時陽性有時陰性?這些答案將有助於了解社區病毒分布的嚴重性。這次社區新冠確診病例爆發顯示隱性傳播可能已經存在有一段時間了。」
涉及人體的醫學研究確實需要嚴格遵守倫理規範,但若因為社會政治氛圍導致這類研究的寒蟬效應,那不只會妨礙對Covid-19這個新興疾病的研究,也會對防疫工作造成傷害,畢竟血清學調查研究也是種疾病監測(disease surveillance)的重要手段。這就牽涉到社區疾病監測的課題。
(三)台灣防疫出了甚麼錯? 疫情爆發後,不少國外媒體的報導提到台灣防疫措施重點放在邊境管制,相較之下,疫苗施打落後而檢測明顯不足。國外之前的經驗顯示,光靠邊境管控不足以全面防範威脅。澳洲跟紐西蘭是和台灣一樣採取嚴格邊境管控的國家,但都發生過漏網的感染者入境進而引發社區群聚感染事件。澳洲甚至發生過十起以上來自防疫旅館的感染,可見控制之難。在傳染力更強的變異病毒株出現之後尤其如此。除了邊境管控,強化社區疾病監測也很重要。
過去近一年來,台灣人過著世界各地罕見的正常生活,也普遍存在著「境內沒有病毒,很安全」的預設和心理而低估社區中的風險。最近BBC的報導,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林先和教授接受訪問時就指出,台灣檢測做太少了,醫院對於發燒的病人採檢不足,以致無法及早得知社區感染的發生。此外,報導中提到,調查發現新加坡引發這波疫情的樟宜機場群聚感染是發生在機場的餐廳。而截至目前,台灣尚未全面禁止餐廳室內用餐。
(四)普篩的幽靈 過去其實有專家提出社區可能存在「隱形傳染鏈」的隱憂,並呼籲加強檢測。但「隱形傳染鏈」的說法常被聯想到「普篩」這個在野黨支持而指揮中心反對的措施,「普篩」一詞又被偏頗狹隘地連結到中國政府對整個城市居民進行篩檢的爭議性作法,使得相關討論常夾雜著強烈的黨派對立。
(五)政治化看防疫的危險 疫病的流行常會牽動社會的矛盾與激化政治的對立,Covid-19是場高度政治化的大疫,對防疫措施的態度往往出現強烈的黨派歧異,這在國內與國外皆如此。然而,血清學調查研究以及醫院對疑似案例的採檢都是疾病監測的重要手段。這次台灣爆發大規模的社區感染,除了顯示社區疾病監測的不足,也彰顯了以政治化的角度看待不同防疫手段所可能帶來的危險與傷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