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展覽|老建築.新空間。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北車站前,位在忠孝西路懷寧街口,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1937年以鋼筋混泥土構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社」,是有著屋頂塔樓、呼應當時日本「復興亞洲」政策的「興亞式」建築,在當時是擁有室內冷暖中央空調、電話電力系統與新式衛生設備與避雷針的現代建築。
建築落成時的照片(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經歷了80多年曾作為「臺灣航業公司」(1946)與「臺灣省公路局」(1958)的大樓建築,最後是以「交通部公路總局」之名,經認定為古蹟後移交文化部委託徐裕健建築師進行修復,經過27個月包括外觀復原與內部修復後,特別是還原了已被拆除的屋頂塔樓部分以「原貌復原」的主要策略,轉身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之姿登場,成為以攝影、影像為主軸的美術館展覽交流空間。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活化再利用的新空間裡共有三層,一樓是來自原本華山1914裡的〈未來市〉所延伸出的〈未來市x COFFEE TO〉商場市集與咖啡館業態;二、三樓作為展覽展示之用,空間上保留了原本的格局,成為一個個或獨立或相互串連的展示室。
一樓是來自原本華山1914裡的〈未來市〉。
中心內的COFFEE TO咖啡館是鄰近區域裡,最鬧中取靜的咖啡空間。
迴旋的樓梯是室內空間的一大特色。

開幕首展在三樓所展出的是《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由臺北藝術大學林宏璋教授策展,用鏡子為比喻,探討20世紀中期以前的台灣攝影史脈絡,展覽包括19世紀西方攝影家鏡頭底下的台灣風土「帝國凝視的慾望折射」、而「第三代攝影」隨著日本殖民進入台灣所留下的寫真紀錄「日本殖民與影像治管」、從殖民日人到台人看待人像攝影角度的「寫真到翕像的視覺文化」與逐漸發展出台灣第一代攝影作品多元影像語的「現代主義」等章節,共計有六百多幀的攝影作品,並且邀9組當代攝影家以「藝術研究」計畫方式展出,轉譯或重新詮釋攝影資產,以回應臺灣早期攝影史,而這些作品穿插其中,在觀展時如果看到貌似當代作品,或是多媒體作品的展現,這些就正是當代藝術家們與之對話的創作。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
展場裡,台灣第一代攝影作品多元影像語的「現代主義」展區。
二樓的另一個展覽《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巡迴全球6個城市,在臺灣作為亞洲唯一也是最終站。由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覽企劃總監、獨立策展人David Campany策劃,展覽從一張灰塵孳生的照片而起,這張來自1920年超現實主義大師曼.雷(Man Ray)拍攝達達主義倡議者杜象其工作室裡,一件正在創作中的作品。曼.雷透過鏡頭創作出鋪滿灰塵在一片玻璃上的照片,後來命名為〈灰塵滋生〉(Dust Breeding)。而這張照片也引起後人們的熱烈討論,其究竟是一張紀錄照?還是一幅創作作品?抑或是一枚藝術作品的紀錄照呢?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覽從一張灰塵孳生的照片而起。201室。
牆壁特別漆上了綠色的展間,展出以黑白照片為主。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場一隅
展出各種與「灰塵」有關的雜誌展品
遊牧民族(第一部分)Nomads (Part I) Xavier Ribas. (牆)。
桌面是《一幅畫的128個細節照片》From 128 Fotos von einem Bild, Halifax 1978.
展覽從灰塵照延伸,連結起60多組選件,「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整個展覽總脫離不了灰塵,而私自認為展覽可看之處,在於它的面向很不一樣,觀者恐在一開始觀看時很難理解,正因其為非典型的展覽形式:它不太用年代切分、沒有鮮明的闡述主題、沒有熟知的攝影大師(甚至來自拍賣網站),策展人喜愛翻玩「巧合」趣味,每件都蘊含不同意義,看似無關又夾帶著某些關聯脈絡。
有著灰牆的203展間展出以近代為主的彩色照片。左是《深處》(In Deeper)
這個展覽是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二樓、三間被漆上不同顏色的房間裡,有著模糊的年代分野,那些看似相互無關的作品間,在觀看展覽、欣賞照片的同時,也是對這個舊空間修復後的嶄新發現。各位可以在看展時拿取一本導覽手冊,並搭配節目裡的訪談與作品介紹,在觀看作品時會更有不同的理解與想像。
用圓領T恤清潔鏡頭的系列作品,母湯!(by James Perse Adobe)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NCPI, 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2F|【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出至2021.07.11
3F|【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展出至2021.08.01
(展出時間恐因疫情有所調整,請上官網確認)
這回儘管《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策展人無法來台,我們邀請到展覽執行的劉依盈小姐到廣播節目受訪,引述策展人的想法,就像拾起一顆顆地珍珠,如數家珍地與我們分享展覽裡有機的箇中奧妙,像是串起了相扣接的脈絡紋理,也讓我們發現攝影展另種的可能形式與面向。
線上收聽導覽 (podcast)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A HANDFUL OF DUST 手冊
Pocket Dust-Off spray 攜帶式除塵空氣罐。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20-2021針對城市為《文化快遞》撰寫的觀察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想到小學時,每天都有打掃時間,一下!課!,大家就會衝到教室後面搶掃帚,倒不是狂愛掃地,而是要搶到好掃的Type(小學生有在意這個嗎?),或是先搶先掃先收拾書包準備等放學,當時還覺得芒草掃帚真是過時了,不該用塑膠掃把比較「現代」一點嗎?
以柔克剛能屈能伸的「柔軟」,到底是彈性?還是塑性?兩者差別在於「彈性」是當物體被施加外力後變形,但因擁有彈性所以能夠回復原貌;至於「塑性」,更像是我們常講的可塑性,如黏土或是金屬,被施加壓力後便予以塑型,變成新的樣貌......
蕨類變成了紙,以另一種不同的姿態與風貌存在。 這回造訪了〈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裡所舉辦的《紙蕨 Wuba Yang 個展》,並且採訪Wuba關於如何用紙張進行以「蕨類」為主題的創作。 本名楊雅婷的Wuba,從六歲就發現自己對剪紙的興趣....
「請問展覽的動線要從哪裡開始?」 「這次的展覽策展人沒有策劃固定的動線,可以從一到三樓任何地方開始看。」MoNTUE現場人員這樣回覆我。
繼2019年東京森美術館之後,這次臺灣作為「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海外展的首站。很多人都很關心同一個展覽在兩地的展覽方式與內容有何差異?我大概整理了一下,同時帶進我自己的兩地觀看經驗來和大家分享。
在重新再開的〈高雄市立美術館〉觀看了「黑盒—幻魅於形 : 湯尼.奧斯勒」展覽,因為想要放空且輕鬆地看展覽,所以沒有預先做功課,準備用感官正面迎擊號稱錄像藝術鬼才TONY OURSLER的錄像藝術與錄像裝置帶來的感官...
想到小學時,每天都有打掃時間,一下!課!,大家就會衝到教室後面搶掃帚,倒不是狂愛掃地,而是要搶到好掃的Type(小學生有在意這個嗎?),或是先搶先掃先收拾書包準備等放學,當時還覺得芒草掃帚真是過時了,不該用塑膠掃把比較「現代」一點嗎?
以柔克剛能屈能伸的「柔軟」,到底是彈性?還是塑性?兩者差別在於「彈性」是當物體被施加外力後變形,但因擁有彈性所以能夠回復原貌;至於「塑性」,更像是我們常講的可塑性,如黏土或是金屬,被施加壓力後便予以塑型,變成新的樣貌......
蕨類變成了紙,以另一種不同的姿態與風貌存在。 這回造訪了〈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裡所舉辦的《紙蕨 Wuba Yang 個展》,並且採訪Wuba關於如何用紙張進行以「蕨類」為主題的創作。 本名楊雅婷的Wuba,從六歲就發現自己對剪紙的興趣....
「請問展覽的動線要從哪裡開始?」 「這次的展覽策展人沒有策劃固定的動線,可以從一到三樓任何地方開始看。」MoNTUE現場人員這樣回覆我。
繼2019年東京森美術館之後,這次臺灣作為「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海外展的首站。很多人都很關心同一個展覽在兩地的展覽方式與內容有何差異?我大概整理了一下,同時帶進我自己的兩地觀看經驗來和大家分享。
在重新再開的〈高雄市立美術館〉觀看了「黑盒—幻魅於形 : 湯尼.奧斯勒」展覽,因為想要放空且輕鬆地看展覽,所以沒有預先做功課,準備用感官正面迎擊號稱錄像藝術鬼才TONY OURSLER的錄像藝術與錄像裝置帶來的感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南海園區 嗯是台北建中對面的南海園區裡面的一個建築,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是宮殿式的建築,史博,工藝館都是這樣子,感覺上就像是想要重現北京的那個感覺,其實不喜歡這一帶,因為在威權的象徵與代表。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建築。這只是政治人物告訴妳我在這裡的一棟建築。並不是帶給人民使用的。雖然不喜歡它,但我還
Thumbnail
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中,發現獨特的建築之美。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是臺灣戰後建築史上的重要作品,呈現理性、創新和現代性。這篇文章探討波浪大樓的功能、美感以及施工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並介紹設計師陳仁和的背景與貢獻。
Thumbnail
從南門市場出來,沿著南海路右拐,沒多遠就會來到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南門館。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舊工廠,對我來說特別有感觸,因為它曾經是台北市的樟腦工廠。 想想看,在這麼市區的地方居然會有樟腦工廠,這實在讓人感到驚奇。可以想像,當時這個地方是多麼的偏僻和荒涼,才能夠建造這樣一座工
Thumbnail
又是一間能用上"隱身於"的咖啡館,新萬華富町市場內別有洞天的日式木造屋宅,是從台北東邊的民生社區搬遷至西側萬華區的「tokyobike Taiwan」以單車為主題的輕食咖啡館。日治時期木造建築保留原有的木質淺色調,而室內添加新世代設計感的家俱,也毫無違和感...
Thumbnail
​​​​​​​【臺灣旅遊・展覽】 建築迷千萬別錯過! 臺北市立美術館新展《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即日起至6月30日盛大登場!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這裡在畫速寫的時候,它被鐵皮圍牆包圍住,那是很久以前的事。讓我當時弄不清楚那是什麼機關場所,只知道是一個很老的日本住宅,外觀看起來很漂亮,只是鐵皮包起來基本上看不到太多東西,還來才知道是台銀宿舍。 淡水台銀日式宿舍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興建於大正五年(1916年),原為臺灣銀行淡水支店長及其他行員
Thumbnail
臺中國家歌劇院是南臺灣的知名地標,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以曲線設計為主體,獨特的建築結構和夜晚照明下的美感,適合青壯年、文青和情侶參觀。在規劃行程時,需留意景點之間的距離和自身體力,遇到困難時不要勉強,花點錢也能讓旅程更加愉快。
Thumbnail
【鐵道文化園區】 一館舊稱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是早期的花東鐵路總指揮所,但整修後以多元文化休閒園區的概念再利用,目前被譽為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南海園區 嗯是台北建中對面的南海園區裡面的一個建築,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是宮殿式的建築,史博,工藝館都是這樣子,感覺上就像是想要重現北京的那個感覺,其實不喜歡這一帶,因為在威權的象徵與代表。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建築。這只是政治人物告訴妳我在這裡的一棟建築。並不是帶給人民使用的。雖然不喜歡它,但我還
Thumbnail
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中,發現獨特的建築之美。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是臺灣戰後建築史上的重要作品,呈現理性、創新和現代性。這篇文章探討波浪大樓的功能、美感以及施工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並介紹設計師陳仁和的背景與貢獻。
Thumbnail
從南門市場出來,沿著南海路右拐,沒多遠就會來到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南門館。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舊工廠,對我來說特別有感觸,因為它曾經是台北市的樟腦工廠。 想想看,在這麼市區的地方居然會有樟腦工廠,這實在讓人感到驚奇。可以想像,當時這個地方是多麼的偏僻和荒涼,才能夠建造這樣一座工
Thumbnail
又是一間能用上"隱身於"的咖啡館,新萬華富町市場內別有洞天的日式木造屋宅,是從台北東邊的民生社區搬遷至西側萬華區的「tokyobike Taiwan」以單車為主題的輕食咖啡館。日治時期木造建築保留原有的木質淺色調,而室內添加新世代設計感的家俱,也毫無違和感...
Thumbnail
​​​​​​​【臺灣旅遊・展覽】 建築迷千萬別錯過! 臺北市立美術館新展《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即日起至6月30日盛大登場!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這裡在畫速寫的時候,它被鐵皮圍牆包圍住,那是很久以前的事。讓我當時弄不清楚那是什麼機關場所,只知道是一個很老的日本住宅,外觀看起來很漂亮,只是鐵皮包起來基本上看不到太多東西,還來才知道是台銀宿舍。 淡水台銀日式宿舍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興建於大正五年(1916年),原為臺灣銀行淡水支店長及其他行員
Thumbnail
臺中國家歌劇院是南臺灣的知名地標,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以曲線設計為主體,獨特的建築結構和夜晚照明下的美感,適合青壯年、文青和情侶參觀。在規劃行程時,需留意景點之間的距離和自身體力,遇到困難時不要勉強,花點錢也能讓旅程更加愉快。
Thumbnail
【鐵道文化園區】 一館舊稱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是早期的花東鐵路總指揮所,但整修後以多元文化休閒園區的概念再利用,目前被譽為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