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走在時光倒流的軌道上: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過長達16年的整修,2020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掀開神秘面紗的鐵道部園區,風華絕代的昔日鐵道部廳舍正門口。

經過長達16年的整修,2020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掀開神秘面紗的鐵道部園區,風華絕代的昔日鐵道部廳舍正門口。

多年來,此區荒蕪一片,行過臺北車站、北門一帶,不免好奇: 這裡的從前與過去... 而此刻,這裡不再破敗寥落,一反過往無人聞問與理解的落寞及神秘、重現它的昔日風華--這裡現名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距今一世紀前的1918年竣工時,名喚「鐵道部廳舍第一期」、隸屬於日治時期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即現今的臺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轄下。

raw-image


打從去年不知何時偶然路過這裡,就赫然發現一幢優雅而大器的紅磚建築躍然眼前,差點讓我忘記了此處從前的頹圮。費時整修、被還以當年面貌的鐵道部廳舍,建築物裡面到底又是甚麼樣子呢... 還未對外開放時每每路過它、總想著有朝一日要踏進去,今天趁著國慶連假得空、終於實現了這個想法...


與北門比間而站,隔著馬路遠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紅磚建築是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廳舍、左側後方連接廳舍的木造建築則是食堂。

與北門比間而站,隔著馬路遠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紅磚建築是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廳舍、左側後方連接廳舍的木造建築則是食堂。

raw-image


我雖然不是鐵道迷,更不是建築專業人士;但是,對於觀看與鐵道有關的史料或物件、以及探究昔日老建築在今日顯得特別的優美與細節,始終興味津津、樂此不疲。

踏入建築內部、還沒走到售票處買票前映入眼簾的第一幕,就是這座樓梯。木製扶把低調散發出優雅而溫潤的質感,雖然隔著遊客止步的線只能遠觀、不能直接摸著扶把拾級而上,也能用視覺感受老建築細膩耐看、無可取代的風韻。買票進場參觀前、或是參觀完步出出口後,建議在這樓梯前駐足、靜靜欣賞一會兒。

raw-image


一樓有數個小房間(展區)、分別展示不同的鐵道歷史相關珍貴史料、舊文物、老照片等等。不過,連假下午扶老攜幼親子同行的遊客眾多,想要逐一慢慢近近地細看,老實說是有點困難的。即使如此還是用新入手的相機捕捉了幾個很有味道的老物件,比如這只時鐘。


raw-image
raw-image

一樓所有展區讓我最有感的,其實是--莒光號車廂。沒想到在博物館裡走進了久違的莒光號車廂裡(真的太久沒搭臺鐵了啊)。莒光號,承載我遙遠卻依然深刻的返鄉記憶--打從讀專科時期起就從南部北漂到臺北謀生打拼的父親、在成家後的頭幾年尚未買車自駕,於是,逢年過節,在還沒有高鐵的那些年,買臺鐵火車票帶妻小返回臺南老家就是他回鄉的首選方式(真的搶不到理想時段的火車票時、就改搭野雞車在高速公路慢慢一路塞車回臺南)。所以童年被爸媽牽著搭過數不清記不得次數的莒光號,對車廂裡的藍色絨布座椅、鐵製茶水架、頭頂上擱行李的鐵架、車窗上方中央白底藍字的座位號碼標示,懷有難以言喻的印象與情感。這一展間直接搬來一截莒光號車廂、原汁原味的復刻重現,真是瞬間觸動我勾起成長歲月中、那段時常與家人搭火車南來北往的鐵道回憶。

以前的臺北車站(現已被拆除不復存)。

以前的臺北車站(現已被拆除不復存)。

二樓人氣最旺、最吸睛的莫過於一天中有多場定時動態表演的鐵道動態模型展區了。縮小但精緻重現70~90年代的臺北車站以及周邊,自然也包括北門、鐵道部廳舍、中華路與難忘的中華商場局部... 又是童年憶往被一股腦傾巢翻出的經典場景啊!那是鐵路尚未地下化、過某些馬路時需要在平交道柵欄前停看聽的年代,臺北車站後方地面上還有一條條鐵軌、一排排月台,新光三越那些高樓還沒蓋起來、好幾座天橋交錯圍繞著矮矮的臺北車站佇在街頭...

二樓鐵道動態模型展區,切換成夜景很迷人。這一角是令我懷念特別多、童年常跟家人去逛的中華商場一帶。

二樓鐵道動態模型展區,切換成夜景很迷人。這一角是令我懷念特別多、童年常跟家人去逛的中華商場一帶。


雖然這一切現象景物,隨著鐵路逐步地下化、捷運的誕生而消逝,但唯妙唯肖的模型區,讓這一切在大家眼前活靈活現的復活了!而展區的「出車」表演更是讓現場的大小朋友們看得目不轉睛,特別是切換成華燈初上的夜景模式時,總惹得全場瞬間一陣驚呼,非常有趣。

夜景模式下,重現往日尚未地下化的、舊臺北車站月台。

夜景模式下,重現往日尚未地下化的、舊臺北車站月台。

趁無人的短短一瞬趕緊拍下的二樓展區一景。石膏雕花的建築裝飾細節,雍容華美。

趁無人的短短一瞬趕緊拍下的二樓展區一景。石膏雕花的建築裝飾細節,雍容華美。

raw-image

遺憾因為場內人潮不時洶湧、沒在現場仔細查找細究這建築裝飾細節極唯美耐看的展區,以前的用途為何...按這房間呈現出的氣勢與狀態來看,可能是大官的辦公室之類?在網路上一時也搜不到資訊,就...不多說明,且從照片去窺看這白色石膏雕飾與室內燈光、戶外自然光相互交映出的美好吧。

其實還有不少具備教育功能、以及能讓親子互動的寓教於樂展區,因為今天人多就沒擠過去看了...走出這幢建築,算是把它塵封多年的神秘面紗揭開了大半,過了穿越時空、時光倒流的回憶之癮,也能稱得上是一趟感觸不少、懷念特多的時空旅行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iane Yang的沙龍
100會員
149內容數
把親自走過、看過的藝文展覽收集起來。 把每一個展場上的感動與震撼記錄下來。
Diane Y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13
此刻我看到的西斯汀禮拜堂壁畫,跟以往在許多畫冊或網頁看到的圖片相比,鮮明有神不少。得償宿願,旅行以此畫下完美句點兼驚嘆號,至今仍感動不止、這趟義大利旅行的收穫,無法以更多的言語形容了。
Thumbnail
2024/12/13
此刻我看到的西斯汀禮拜堂壁畫,跟以往在許多畫冊或網頁看到的圖片相比,鮮明有神不少。得償宿願,旅行以此畫下完美句點兼驚嘆號,至今仍感動不止、這趟義大利旅行的收穫,無法以更多的言語形容了。
Thumbnail
2024/10/29
梵諦岡博物館: 全球參觀人次第二多的藝術博物館、歷任教宗珍藏讓人大開眼界 終於! 踏進來了--人生心願解鎖最重要的一個「鎖」、對我來說就是梵諦岡博物館--羅馬行、甚至這整趟義大利之旅的大重點,就劃在行程尾段、好酒沉甕底的梵諦岡博物館!!
Thumbnail
2024/10/29
梵諦岡博物館: 全球參觀人次第二多的藝術博物館、歷任教宗珍藏讓人大開眼界 終於! 踏進來了--人生心願解鎖最重要的一個「鎖」、對我來說就是梵諦岡博物館--羅馬行、甚至這整趟義大利之旅的大重點,就劃在行程尾段、好酒沉甕底的梵諦岡博物館!!
Thumbnail
2024/09/21
梵諦岡是全球信奉者直逼十億的天主教中心,國土雖只有0.44平方公里,卻吸引每年近700萬的觀光客。這篇來梳理梵諦岡歷史背景與聖彼得廣場、大教堂內外部的輝煌、也回顧它漫長又不易的建造設計過程。從文化、建築、藝術及宗教層面細看梵諦岡,無不被其深刻的精神力量所震撼。
Thumbnail
2024/09/21
梵諦岡是全球信奉者直逼十億的天主教中心,國土雖只有0.44平方公里,卻吸引每年近700萬的觀光客。這篇來梳理梵諦岡歷史背景與聖彼得廣場、大教堂內外部的輝煌、也回顧它漫長又不易的建造設計過程。從文化、建築、藝術及宗教層面細看梵諦岡,無不被其深刻的精神力量所震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於1935年10月30日落成為「台北鐵道工場」,二戰後更名為「臺北機廠」,曾經是臺灣鐵路車輛最具規模的維修基地。目前做為國定古蹟的鐵路相關設施,以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而保存著...
Thumbnail
於1935年10月30日落成為「台北鐵道工場」,二戰後更名為「臺北機廠」,曾經是臺灣鐵路車輛最具規模的維修基地。目前做為國定古蹟的鐵路相關設施,以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而保存著...
Thumbnail
「臺灣博物館鐵道部」清朝時期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日治時代稱為臺北兵器修理所,國民政府後稱臺北工場。
Thumbnail
「臺灣博物館鐵道部」清朝時期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日治時代稱為臺北兵器修理所,國民政府後稱臺北工場。
Thumbnail
日治時期建築與鐵路技術,經過修護後,被保留下來。
Thumbnail
日治時期建築與鐵路技術,經過修護後,被保留下來。
Thumbnail
台中小旅行,我們來到臺中市役所,從對街即看到高聳穹頂,米字窗框有著精緻華麗的勳章飾,每每遇見高大白色西洋古典建築總會讓Tang有種進入不同時空國境的感覺。
Thumbnail
台中小旅行,我們來到臺中市役所,從對街即看到高聳穹頂,米字窗框有著精緻華麗的勳章飾,每每遇見高大白色西洋古典建築總會讓Tang有種進入不同時空國境的感覺。
Thumbnail
經歷了80多年曾作為「臺灣航業公司」與「臺灣省公路局」的大樓建築,最後是以「交通部公路總局」之名,經認定為古蹟後經過27個月包括外觀復原與內部修復後,特別是還原了已被拆除的屋頂塔樓部分以「原貌復原」的主要策略,轉身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華麗轉身......
Thumbnail
經歷了80多年曾作為「臺灣航業公司」與「臺灣省公路局」的大樓建築,最後是以「交通部公路總局」之名,經認定為古蹟後經過27個月包括外觀復原與內部修復後,特別是還原了已被拆除的屋頂塔樓部分以「原貌復原」的主要策略,轉身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華麗轉身......
Thumbnail
在臺北求學的高中學子,應該對「北車」——臺北車站一詞不陌生。 今天想分享的,是臺北車站背後,我們也許未曾凝視過的城市風景。 臺北畫刊第582期 那些歷史 歷史課本曾經提及,臺灣的鐵路建設始自清朝劉銘傳擔任巡撫的時期,日治的1908年,臺灣也蓋了第一條縱貫鐵路。 然你可曾想過,眼前看到的臺北車站建築
Thumbnail
在臺北求學的高中學子,應該對「北車」——臺北車站一詞不陌生。 今天想分享的,是臺北車站背後,我們也許未曾凝視過的城市風景。 臺北畫刊第582期 那些歷史 歷史課本曾經提及,臺灣的鐵路建設始自清朝劉銘傳擔任巡撫的時期,日治的1908年,臺灣也蓋了第一條縱貫鐵路。 然你可曾想過,眼前看到的臺北車站建築
Thumbnail
經過多年整修,台灣博物館鐵道部終於開放參觀,跟風帶孩子來認識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文化 ( 清代時期的機器局、日治時期的砲兵工場、台北工場、民國後的台灣鐵路管理局 ) 。 進入館內,先直衝兒童展示區,可惜小火車有體重限制無法搭乘,孩子們就在蒸氣夢工廠玩互動遊戲跟知識解題。 接著參觀鐵道部廳舍、食堂、八
Thumbnail
經過多年整修,台灣博物館鐵道部終於開放參觀,跟風帶孩子來認識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文化 ( 清代時期的機器局、日治時期的砲兵工場、台北工場、民國後的台灣鐵路管理局 ) 。 進入館內,先直衝兒童展示區,可惜小火車有體重限制無法搭乘,孩子們就在蒸氣夢工廠玩互動遊戲跟知識解題。 接著參觀鐵道部廳舍、食堂、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