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說 bond dollars,它是目前辛巴威官方通行的貨幣,「帳面上」和美金是1:1,但實際上,如果透過黑市換匯,大概可以換到 1:1.4 的匯率,也就是說你拿 100美金出去可以拿回 140 塊 bond dollars,那當然要用 bond dollars付費啊!
當地所有商品上都會標價,而兩者均可用來付款。例如一杯咖啡是$1,那你可以掏出一塊美金結帳,也可以用一塊 bond dollars 付款,但用後者的話實際上你只付出 0.7 美元左右的幣值。搞懂這一點之後,我們二話不說連忙找人換匯。我在當地換了兩次錢,一次換到 1:1.35,一次則是 1:1.4,兩者相差不到一週,前一次是在城中的換匯小店(就是招牌上寫著 EXCHANGE,店黑黑小小又有個高大保全站在門口的那種),後來則是在離民宿不遠的一個公園,由民宿老闆的朋友帶著現金到現場跟我「面交」。別擔心,兩次換來的錢都是真鈔,只是讓我明顯地感受到 bond dollars 在當地人心中價值不高,每個人都恨不得趕快脫手換取美金(據說在美金稀少的地方還可以換到 1:1.7......天啊,快要兩倍耶!)
其實這也不能怪辛巴威人,他們被政府耍過幾次之後,對於國家央行發行的貨幣已經沒什麼信心了,就怕哪一天(當時還在任的)老總統會突然宣布 bond dollars 走入歷史。在貨幣環境相對穩定的台灣,實在很難想像那種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尷尬情況,像 bond dollars 這樣的過度貨幣,不知道是要多囤一點,還是要趕快給別人,因為政府的政策無法預期,又朝令夕改,搞得大家只好想辦法去換美金,這樣就算哪天辛巴威政府宣布破產,起碼手中還持有世界通用的貨幣。
Wikipedia 上面說歐元、印度幣和人民幣在當地也通行,我們倒是沒用過。不過人民幣可以交易我一點都不驚訝,辛巴威到處都是中國投資的建設,不管營利或非營利,都可以看到中國在非洲的野心,還有那隻伸得很深、看不見的手,正一點一滴在改變非洲的樣貌…。離題了,回到前面那個有點難懂得比喻,我們可以說辛巴威人把美金視為威秀電影票,因為信義威秀不能用還可以去京站威秀用,萬一京站不收也還可以拿去高雄威秀看星際大戰。而 bond dollars 則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倒的梅花戲院,雖然梅花播映的也是一輪片,座位也算舒適,但一次買個十張還是會有點擔心還沒看完它就掰掰了。
所以還是用Friday影音線上看電影吧!這樣就不用假日去信義威秀人擠人,也不用擔心電影院提早關門。這也是為什麼 Eco Cash 施行後很快得到民眾的愛戴。辛巴威人一窩蜂去當地最大的通訊商 Eco Net 和銀行 Eco Bank 開戶,為的就是能享受行動支付和電子錢包的便利。在 Eco Net 儲值 100 美金可換 170 EcoCash,一樣也是用高匯率來增加普及率。使用的時候只需要「傳簡訊」即可,手機不需上網就可以透過電信業者從虛擬帳戶中直接扣款。因此當地許多店家都有申請 Eco Cash 付費方式,並將付款代碼掛在櫃臺前,讓民眾自行輸入。假設我今天要買一個大pizza 要價 $13,而店家的代碼是 8888,那我只需要輸入 151# 加上我的密碼,就會收到簡訊詢問店家代碼和金額,輸入完 8888*13# 之後系統就會從我的帳戶(註冊時可以設定是預付帳戶或是連到我的銀行帳戶)扣款,同時店家也會收到扣款成功的簡訊,這場交易即完成。這個行動支付系統不用上網所以十分便利,還解決了辛巴威國內缺紙鈔的問題,如果大家都習慣從薪資戶頭扣款,那就可以大幅減少現金交易,政府就不用花錢去印算是過渡期間擋著用的 bond cash 紙鈔啦!
記得去越南的時候因為紙鈔面額很大,隨便買個包包就是十萬盾、二十萬盾的,掏出五百萬付款後還要費心計算店家該找我多少錢…...。據說辛巴威一度也是把觀光客搞得一個頭兩個大,現在所使用的 bond dollars 面額雖然小很多,然而貨幣政策一改再改,還是讓初來乍到的旅人搞不清楚 US dollar 和 bond dollars 之間的差別。我在維多利亞瀑布小鎮的買東西的時候,就親眼看到當我從前包裡掏出 bond dollars 時店家失望的表情。噢,而且我忘了說, bond dollars 只有 $2和 $5 這兩種面額,因此如果你要買 $100的東西,就要給店家幾十張紙鈔,更別說在錢包裡放厚厚一疊紙鈔了。但是捏,在下小妹我還是成功地在最後一天把 100 張紙鈔通通花光光,套句當地人說的:「趕快用掉,因為妳不知道下次來 bond dollars 還能不能用。」果然,回國後沒幾天老總統就下台了,隨著目前局勢發展,我想 bond dollars 應該很快會走入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