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相對論」經典醫事散文——特別收錄:《小毛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生而為人,我只能往前,是無法重新來過了。但是,行到此時,我期待自己,以平靜的心迎接日常中不可避免的變化,對應它,容納它——或者,那是最適合的狀態也說不定。」——吳妮民
吳妮民以《小毛病》回歸她所廣為人知的醫事書寫,異於《私房藥》中初畢業於醫學院的青澀眼光,習醫、行醫、寫作十餘年的打磨,她探看診間的病老與生死,旁觀肉體的衰壞與不可逆;她反照女性書寫意識,溫柔展開與己身的對話。《小毛病》可說是「時間」之書:吳妮民沿著時間的軌道寫作,時間則碾壓過所有人:女性每月逐漸減少的卵子是時間,病房診間的回診次數是時間……時間能治癒,時間也毀滅,它滴滴答答,不讓步也不寬容;生命只能往前,與萬物微微變幻。
作者序

陰晴與圓缺

寫下這段文字的我,正處於二○二○年,秋分方過。此際,肆虐已逾九個月的COVID-19肺炎病毒仍在地球上蔓延,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剛剛發生了大爆炸,而美國西部森林野火焚天……待書付梓的二○二一年春天,這一切又將會如何?啊,輕輕嘆一口氣,未來之事,我無法知曉。唯一能夠確切知道的,是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動盪著,變化著。
便如同身體。
前一陣子,與大學同學聚餐,席間我問了身為眼科醫師的他,是不是我們現在開始已經可以感受到老花的徵象?他大笑起來,以一種促狹的語調,「喔,你也有了嗎?會這樣問就表示你有了。」同學說,三十世代的後半,已是老花萌芽的階段。同齡的精神科醫師則告訴我,三十幾歲,許多人好好睡一場覺愈來愈困難,包括他自己。我又何嘗不是呢,使用這副軀體數十年,經歷了他的茁長,豐潤,也正在經驗他的衰減和失去。
便也如同生命週期與書寫。
出版第一本散文《私房藥》(聯合文學,二○一二)後,我結束住院醫師訓練,並且由居住了十二年的臺南回到臺北;再三年,有關家族島內移民故事的《暮至臺北車停未》(有鹿文化,二○一五)付印。之後,我的生活因轉換工作場所、就讀研究所等,變得十分忙碌。本以為自己寫作將如第二本書那樣走上主題式書寫的道路,預作準備才下手,然而日子的高轉速,使得主題寫作被擱置了,我一直無暇去展開所謂新的、理想的書寫計畫。
但是,零星的寫,還是有的。《小毛病》的文章,就這樣,對應著各方短至數月、長至兩年左右的稿約,緩慢地、散生地,寫於二○一三到二○一八年間。寫著寫著,自己都忘了原來曾打磨過比印象中更多的字;也忽略了,原來生命本身就展現了它的關注與主題。直到打撈爬梳之時,我才怔忡,在這數萬字裡,看見了六年來的轉變,人生歷程的前推。寫作來到第二個十年,那是一點傷感,一點諒解,而我已不再是當年那個眼光飽含天真的學生了。
《小毛病》能夠呈現在讀者眼前,要特別感謝有鹿文化出版社社長、詩人許悔之先生,前《幼獅文藝》主編、小說家吳鈞堯先生,以及身兼醫師、少年時期以來的文友、也是散文家的黃信恩先生。若不是悔之大哥鼓勵我整理幾年來的舊作,這些散文,可能還散布沉落電腦資料夾中,不曾被收編,也無法表現出如此意象風貌;鈞堯大哥則在二○一四至二○一五年間,邀我於《幼獅文藝》撰寫專欄,並替單元起了名字「小毛病」,這暱稱我們都甚為喜歡,因此,本冊作品集結時,便援以為名。信恩與我在二○一六年尾,承蒙《聯合報》副刊編輯、散文家王盛弘先生相邀對談,寫作「文學相對論」專欄四期,我仍記得,那兩個月利用下班後的夜晚,來來回回努力對寫的時光,如今終於能收錄書中,做為紀念。《小毛病》有幸得到他們諸位的心力灌注,在此,誠摯地向他們致上謝意。
散文家李欣倫小姐的閱讀、詮釋,並特為推薦作序,是我莫大的幸運與驚喜。
也感謝本書辛苦的主編施彥如小姐,文學路上亦師長、亦教練的各位編輯前輩。更要謝謝平時我感覺不到,但默默地守候著,甚至給予我回饋的讀者們。希望這些文字擁有存在的意義與力量,或許某一時刻,它們將穿越時空,支撐起某一顆心靈。
有個傍晚,我經過市街,下意識抬頭,看見一弧細細向上鉤起的銀白月牙,推算了時間,是上弦月,月的初始和新生。我知道,它會走向豐盈,繼而逐漸消隱,以月的曆法,不斷地重新來過。
生而為人,我只能往前,是無法重新來過了。但是,行到此時,我期待自己,以平靜的心迎接日常中不可避免的變化,對應它,容納它——或者,那是最適合的狀態也說不定。在那之中,我的生命與文字,有好有壞地,將如同這世上消長的萬事萬物般,一起持續微微、微微地變幻著。

  • 書名:《小毛病》
  • 作者:吳妮民
  • 出版社:有鹿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3/05

作者簡介

吳妮民
家庭醫學專科醫師,寫作者,臺北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私房藥》(聯合文學,2012)、《暮至臺北車停未》(有鹿文化,2015),及《小毛病》(有鹿文化,2021)。作品散見各文字媒體,並獲選入《散文類》、《九歌年度散文選》、《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等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孤獨死到追憶生,從疾病到女性身體…… 時間滴滴答答,不讓步也不寬容; 生命只能往前,與萬物微微變幻。 推薦序—李欣倫(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小毛病充滿時間 每當看見中醫師父親為自己配藥時,腦海裡便浮現吳妮民第一本散文集《私房藥》的段落:醫生都為自己的突發或長期困擾的小毛病,私藏藥片藥丸,
自愛.自在.自由 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 痛或喜,人生最後只有你自己 深入靈魂的咒語—「倍萬自愛」 研究蘇東坡三十多年,亞洲一流蘇學女專家衣若芬教授最新作品《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書信未尾,你說「敬祝安康」,蘇東坡說「倍萬自愛」。 生命不夠愛你一萬年;人人都要愛自己一
邀集眾多有才有志之士,深耕臺灣藝術,共創產業美好光景, 為這個時代的藝術產業,如此果敢思惟並介入,望闊行遠! 是以步履所及,功不唐捐!
翻開介紹台灣老派小吃的書籍,有一種白底青花碗屢見不鮮,你也許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對它的形貌一定不陌生。「清輝窯」的生意碗市占率曾高達六成,卻在史冊中默默無名。碗盤商透過產業轉型華麗變身,在精密科技業另起江山,飛天遁地來到許多意想不到之處,甚至漫遊外太空。
這些年來,每天走在路上、坐在車裡,手機滑著,常常感覺得到文字如子彈一般穿過自己的腦袋,訊息在腦裡轟轟作響。人們在說話或書寫的時候,意念真的如實傳達給對方了嗎?
超會寫文案、說感動故事的盧建彰,其實也寫詩;始終散播歡樂散播愛的盧建彰,其實也想過死去。成為王牌文案、金獎導演之前,盧建彰寫詩;寫出動人句子、瘋傳文案之前,盧建彰讀大量的詩作。他說,「我是先寫詩,才寫文案的」
從孤獨死到追憶生,從疾病到女性身體…… 時間滴滴答答,不讓步也不寬容; 生命只能往前,與萬物微微變幻。 推薦序—李欣倫(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小毛病充滿時間 每當看見中醫師父親為自己配藥時,腦海裡便浮現吳妮民第一本散文集《私房藥》的段落:醫生都為自己的突發或長期困擾的小毛病,私藏藥片藥丸,
自愛.自在.自由 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 痛或喜,人生最後只有你自己 深入靈魂的咒語—「倍萬自愛」 研究蘇東坡三十多年,亞洲一流蘇學女專家衣若芬教授最新作品《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書信未尾,你說「敬祝安康」,蘇東坡說「倍萬自愛」。 生命不夠愛你一萬年;人人都要愛自己一
邀集眾多有才有志之士,深耕臺灣藝術,共創產業美好光景, 為這個時代的藝術產業,如此果敢思惟並介入,望闊行遠! 是以步履所及,功不唐捐!
翻開介紹台灣老派小吃的書籍,有一種白底青花碗屢見不鮮,你也許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對它的形貌一定不陌生。「清輝窯」的生意碗市占率曾高達六成,卻在史冊中默默無名。碗盤商透過產業轉型華麗變身,在精密科技業另起江山,飛天遁地來到許多意想不到之處,甚至漫遊外太空。
這些年來,每天走在路上、坐在車裡,手機滑著,常常感覺得到文字如子彈一般穿過自己的腦袋,訊息在腦裡轟轟作響。人們在說話或書寫的時候,意念真的如實傳達給對方了嗎?
超會寫文案、說感動故事的盧建彰,其實也寫詩;始終散播歡樂散播愛的盧建彰,其實也想過死去。成為王牌文案、金獎導演之前,盧建彰寫詩;寫出動人句子、瘋傳文案之前,盧建彰讀大量的詩作。他說,「我是先寫詩,才寫文案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今天去台中中山醫院掛身心科謝明鴻醫師 問診時間很短。 醫師: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國小三年級左右 醫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不知道欸,就一直有這個念頭跑出來 醫師:持續多久了? 我:小學、高中、出社會直到現在,都有 醫師:因為這樣的想法會讓你情緒低落嗎? 我:不會
Thumbnail
起心動念 這個月初娘水腫地像豬頭一樣,急診住院一星期。(在疫情高峰時,選擇住院是無可奈何的事)出院後,變成另外一種狀態。失語,昏睡,無法吞嚥。啊!走向失智的另外一階了。 倒數計時開始,我心裡暗自盤算著,作某些選擇很困難,內在也著實地掙扎好多天才接受事實,謝謝這陣子陪伴我的好朋友們,跟恩師 王輔天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仔細回想,這次生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好像是當我意識到,在工作上我沒做好 然後,健康就急轉直下 直到現在仍餘波蕩漾,想吃也不能吃,餓著肚子過每一天 《讓奇蹟發生的技術》其中一篇〈選擇「樂」的人生〉提到「生病教會我的事」 「原來內心紛亂會如此折磨,竟然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這麼嚴重的負面影
Thumbnail
一頁過文藝小說 -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在 2024 年5月 19日開始,所有醫院內再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這意味著 Covid-19 疫情告終。筆者特意創作了「疫後之舞」。
Thumbnail
忉利天一天,人間一百年。四天王天一天,人間五十年。活在人間的我們,跟天界壽命相比,甚為短暫,想想從清晨到夜幕低垂,常常就是一瞬間,一眨眼的時間。人生如此短暫,煩惱卻這樣多,這種生命品質就像黃昏農家燒稻草漫天空污,嗆得人生淚流不止。 有一個老婦,六十歲那一年在廚房料理中餐的時候突然倒下,送醫診斷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從大年初四,開始感覺身體怪怪的。病後對生命的不同感受與反思。文章描述美國故事《最後一片葉子》故事內容,並討論希望、挫折的轉化和創作。生命有限而想像與創作是無限的意義。
Thumbnail
出版了『那些年,在婦癌科病房發生的鳥事』一書以後,受邀到外演講過幾次。每每講到當年是如何因緣際會進入長庚護專讀書,也經歷過幾度放棄讀護理的關卡。無論如何,我撐過了那五年住校求學的時光並進入臨床工作。一晃眼,二十多年過去,從少女變成熟女,也從單身變成媽媽。近日和相處近三十年的專科同學相聚,講起那時候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今天去台中中山醫院掛身心科謝明鴻醫師 問診時間很短。 醫師: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國小三年級左右 醫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不知道欸,就一直有這個念頭跑出來 醫師:持續多久了? 我:小學、高中、出社會直到現在,都有 醫師:因為這樣的想法會讓你情緒低落嗎? 我:不會
Thumbnail
起心動念 這個月初娘水腫地像豬頭一樣,急診住院一星期。(在疫情高峰時,選擇住院是無可奈何的事)出院後,變成另外一種狀態。失語,昏睡,無法吞嚥。啊!走向失智的另外一階了。 倒數計時開始,我心裡暗自盤算著,作某些選擇很困難,內在也著實地掙扎好多天才接受事實,謝謝這陣子陪伴我的好朋友們,跟恩師 王輔天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仔細回想,這次生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好像是當我意識到,在工作上我沒做好 然後,健康就急轉直下 直到現在仍餘波蕩漾,想吃也不能吃,餓著肚子過每一天 《讓奇蹟發生的技術》其中一篇〈選擇「樂」的人生〉提到「生病教會我的事」 「原來內心紛亂會如此折磨,竟然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這麼嚴重的負面影
Thumbnail
一頁過文藝小說 -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在 2024 年5月 19日開始,所有醫院內再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這意味著 Covid-19 疫情告終。筆者特意創作了「疫後之舞」。
Thumbnail
忉利天一天,人間一百年。四天王天一天,人間五十年。活在人間的我們,跟天界壽命相比,甚為短暫,想想從清晨到夜幕低垂,常常就是一瞬間,一眨眼的時間。人生如此短暫,煩惱卻這樣多,這種生命品質就像黃昏農家燒稻草漫天空污,嗆得人生淚流不止。 有一個老婦,六十歲那一年在廚房料理中餐的時候突然倒下,送醫診斷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從大年初四,開始感覺身體怪怪的。病後對生命的不同感受與反思。文章描述美國故事《最後一片葉子》故事內容,並討論希望、挫折的轉化和創作。生命有限而想像與創作是無限的意義。
Thumbnail
出版了『那些年,在婦癌科病房發生的鳥事』一書以後,受邀到外演講過幾次。每每講到當年是如何因緣際會進入長庚護專讀書,也經歷過幾度放棄讀護理的關卡。無論如何,我撐過了那五年住校求學的時光並進入臨床工作。一晃眼,二十多年過去,從少女變成熟女,也從單身變成媽媽。近日和相處近三十年的專科同學相聚,講起那時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