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群像】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書名本身就是不得了的標題!)

2024/03/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三月份計劃看一點圍繞女子的書,剛好看到戲劇出身的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


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沒有人表示關注、理解和支持,也沒有人提供相應的輔導和幫助,只能靠新媽媽在身心交困、四面圍城之中完成這第一年的蛻變。我不覺得這沒問題。我身在其中,有那麼幾個剎那我覺得自己非常有問題。


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在育兒之路自問甚為孤獨,雖然丈夫大部份時間也有當好隊友的工作,但這條路的先鋒依然是我,這個不喜歡當領頭羊的自己,硬著頭皮抱著孩子邊走邊摸索,經常碰釘、緊張過、問過很蠢的問題、不懂時大都看書,然後發現大部份育兒寶鑑更像一本參考教科書,養孩子這事卻每天都是實戰現場,孩子也不可能依著教科書裡所說一板一樣長大,每個狀況可能有十個方法解決,也可變成十種災難。這些未知曾把我推進不同境界,也慶幸上天還是眷顧的,驚途駭浪沒有把自己打翻,回頭看這些歲月,我還是能按自己節奏前行。


喜歡蘇美寫「媽媽的一座城」,談自己成長的地方,那些移居的變化,跟家人之間的羈絆以至對孩子的心裡話。她坦誠自己的疑問,那些年的變化、沮喪、克服、反抗、妥協或領悟。

作為一個人,我自己經歷的不算多也不算少,但就這點僅有的經驗,也曾讓我下一輩子寧可當一棵樹或者一頭河馬。可是孩子來了,他給我一個拋棄一己之見、和生活達成諒解的可能…你未能記起的自己的嬰幼兒時期,你在父母處體會到的缺失的愛和傷害,都在他身上有了彌補的機會。那些埋在潛意識裡的壓抑和創傷浮出來,供你重新認識:哪些是誤解,哪些是父母的無知無意造成的傷害,而哪些是真正的問題。


在「兩個媽媽的七年裡」她寫到

我們從吃喝玩樂逛夜市的姑娘到一下班就趕著回家的超人媽媽,只用了七年時間。七年前,我憤世嫉俗一身黑衣,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我看哲學書,寫虛構的小說,不事稼穡。而現在,我六點起十點睡,家裡貼滿了卡通圖案,單手提二十二斤的孩子,自己就能改電路…改變我們的是時間,我們經歷過的孤獨、傷痛、焦慮、不安,都被悠長的時光一一治癒,我們所期待的將來,也都會在時間中慢慢出現或者不出現...但那都不要緊


所有的悲劇在遠觀時都是喜劇來的。

這書的負能量爆燈,但真誠指數同樣高,我看到雞湯書反面的魅力(幸好我不曾喜歡雞湯書),因為我們也曾身處那負能量之海,也只有曾在其中之人,才能幽自己一默,笑看崩潰爆炸的前事,這感悟來自切身體驗,文青經常被灌上不切實際的惡名,也許沒錯,但想不通現實的人又何只文青,放下生活的濾境,洞察圍繞身邊的新秩序,你看蘇美多通透明白:

我被人愛上了。這種愛我無法拒絕,無法轉嫁,無法出讓,也無法逃避。...我的孩子別無選擇地完全仰賴於我。值得恭喜的是,我日日夜夜念茲在茲的無條件的愛,終於到來了,在這種異常親密無間的愛裡,我體驗到的價值感和窒息感、幸福和焦慮、想付出和想消失
一個孩子不會改變你的任何事。是的,他會改變你的作息、習慣、知識面和詞彙庫,會改變你的體型、樣貌、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甚至會改變你的人際關係、職業前景或是命運。但上述這些東西捏合在一起,卻依然並不是你。你是超越在這之外的,唯有在絕對的孤獨中才能定義的那個人,他的命運不是給你帶來陪伴,不是毫無條件地愛你或被你愛,不是維繫你的主流生活軌跡,不是給你希望,而是開始他自己的生命之旅。這裡面你的戲份並不多,而且會越來越少。這是一種大自由。


讀到最後這段我都哭了,不騙人。

有了孩子,我依然是孤獨的。這讓我措手不及。在日子被他分割又填滿之後,我曾片刻有一種溫情的錯覺,即孤獨人世有人做伴。但並不是這樣。尋求被人理解、有人做伴的人生依然是一種恥辱。我的路上只有我一個人。這是對的。本該如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