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書評:下一場人類大瘟疫

    強者我朋友文字避風港推薦的書『下一場人類大瘟疫』,真的滿好看的。我覺得本書作者很會說故事,透過一個又一個故事串起他要講的脈絡。讓不是醫學或生物學本科的人也可以理解跨物種的傳染病是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
    如果人類沒有學會伐木開墾,沒有發展文明,或許我們跟很多動物身上的微生物、細菌、病毒不會有交集。木星短暫進入雙魚的今年,我們又開始面臨可怕的流行病大傳染。書中提到的傳染病感染率,不管是放在動物傳動物還是動物傳人,或是人傳人,都是可以互通的概念。例如:感染率受到四種因素影響,易受感染者、受感染者、康復者、易受感染群體的界線密度(頁148),公共衛生領域預防感染重要的措施,要完全做到把感染源隔離開來,亦即那種半套的隔離還是會暴露很大的風險,例如:穿著隔離衣在感染區活動,就直接跑到非隔離區。刷手的重要性!之前到醫院實習時,實際刷過手,真的超痛,但卻是避免感染非常必要的動作。就算不做到進入手術室那樣嚴格的刷手,洗手的動作也要確實。
    隨著疫情的蔓延,路上更常看到人們戴護目鏡、手套,全副武裝,本來只是在實驗室跟手術室會穿戴的物品,出現在馬路上,頓時覺得既荒謬又悲涼。
    這本書他傳達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是,當人類跑到熱帶雨林不管是開墾還是觀光,當人類把野生動物從森林裡抓來市場賣到餐廳變成人類的食物,它就變成一個疾病源跨物種的傳播鏈。本來細菌或病毒在動物身上活得好好的,它們跟動物(儲存宿主)彼此會形成一個生態平衡,是人類的自私破壞了原本的生態圈,把細菌或病毒帶到人類的世界。
    另外,本書從鸚鵡熱、羊流感、走訪中國的竹鼠養殖業,讓我們窺見養殖業之所以容易成為流行病傳播熱點的因素。養殖業,不管是養雞、養豬、養羊,很容易讓動物處在擁擠污穢的養殖環境,特別是政府完全不加以管制的狀態下,就會變成這些動物說不定也把糞便跟細菌和著飼料也吃進去,這種高壓的環境是病原體的最愛,也可以快速複製跟繁殖,然後再透過養殖業者販售行為傳播到人類身上。
    木雙魚才在1度。我們就已見識到各種傳播的威力。不只是人跟人的連結會形成病毒的傳播鏈。看完這本書,都有一種我們還是漸漸走向vegan好了的感覺。特別是養殖動物、養殖漁業供應人類食物的這塊,看了這本書會覺得,繼續這樣好嗎?是否人類就是得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流行病,才能習得教訓:細菌有細菌的生活,人類不要隨便打擾他們。這個概念在各個層面都是一樣的。這邊插一個小話題,之前因為養貓,還研究了一下動物保護法,其中第五條規定四主要提供安全乾淨的環境,要避免他們得傳染病,寵物繁殖、買賣跟寄養業在動保法的規定都是要主管機關許可的,但其實市場上還是有很多私人繁殖場,還有一些爭議的愛媽跟中途,實際上他們進行的行為就包含了寄養,然後再用各種認養版或網路方式把手上的貓狗送到認養人手裡,其中有的還會收取一些費用,這可能都可能涉及這樣算不算買賣行為的爭議了。(動保法第22條第一項規定,任何人原則上不得販售動物)而這些愛賣跟中途,政府其實並沒有真的去管他們的動物來源從哪裡來,實際上也不乏有些中途引進了貓,結果一整間貓全部得貓瘟的狀態。事實上,只要養的動物達到一定數量,又沒有足夠人手,很難維持這些動物的衛生,更遑論防範傳染病。
    這個議題,一直在心中思考,的確寵物很可愛。但是本來就生長在野外的貓咪,真的適合讓人類抓到室內,再以給他們找家為由,放在室內眷養嗎。會不會野貓、野生家貓(曾被眷養後來又野放了)他們更適合生存的地方是大自然,各種繁殖其實說穿了是為了像我這樣自私的人類,基於食慾、基於陪伴等個人目的。人類一方面不斷都市化,使得大自然空間越來越少,卻又還以救世主之姿,將這些動物圈養在一個範圍裡,會不會太自以為是了呢?
    人類的自作聰明,會不會才是各種流行病的肇因。
    我們都還在這場新冠肺炎的威脅下,對人類而言,要學習的或許是徹底地向大自然臣服。
    #木星雙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