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志弘的淵源得追溯於身旁一個曾對我來說重要的對象(姑且稱他A好了),A在設計領域很有自己想法,也相當堅持於一身技藝的他,向我熱情地介紹了關於王志弘操刀的大大小小活動主視覺。那時,對設計沒有特別想法,也不認為所謂「好看」到底代表什麼意思時的我,對於王志弘的作品倒是明確地留下一種簡潔俐落的印象。然而細看咀嚼當中訊息,可進一步感受到設計者意圖埋藏於其中,精心安排過的訊息。原本一眼瞥過,最後卻不自主停留,烙印腦中,便是王志弘作品之魅力所在。
這本《Design by wangzhihong.com》收錄王志弘01-16年國內外的裝幀設計,也包含極少量海報設計。王志弘同時也是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成員,根據A說法,那是入會門檻極高,台灣地區也不過僅五人的國際俱樂部。較為白話的方式換句話說就是:要像聶永真這種等級才可以進去的難度。王志弘厲害的地方除了獎項價值其本身設計能力,再者則是讓出版社願意與設計師合作,開創一支專由設計師選書出版書系(如:臉譜的「Source書系」),我認為,這同時也證明裝幀設計在一本書的製作鏈中,除了被重視外,更有被重新轉譯成另一種試圖與其他潛在讀者對話跡象。而這豈不是另一種角度切入,豐沛出版方向的可能嗎?
我並不記得接觸到的第一本王志弘設計的書是哪本,但因為對他情有獨鍾,造就不僅之後只要在書店內光看書封,就可以馬上辨認這否為王設計的,甚至進而使我開始關注其他同樣很厲害設計師,舉凡:朱疋、徐睿紳、莊瑾銘、許晉維、蔡佳豪⋯⋯同樣對於願意跳脫模板封面,以視覺革新吸引更多讀者目光的嘗試,也是出版社很值得肯定的部分。堅持紙本書其一理由即在於此,紙質選用差異非得透過實體觸摸與肉眼觀察才能感受到設計師的細心,做一本書之於設計者而言,不僅是包裝,也是為了讓內容被以另一種形式重新詮釋,產生更多與讀者的共鳴。
一本定價新台幣3000元的作品集勢必讓不少人為之卻步,以要價不菲稱之顯然並不為過,然而,504頁、精裝、全彩印刷,就連紙質也是選用高規格,同為日本知名設計師原研哉愛用紙,進而顯現彩度上的微妙差異。這些精心規劃再搭配設計師本人根據歷年作品逐一說明設計理念,倘若是對王志弘深感敬佩,或是認同其創作風格的粉絲,多少或許可以理解,定價不全然代表一切,更勝那是集結一名創作者十六年的心血,成長軌跡的紀錄。
我想簡單介紹兩本手邊現有王志弘的書及其設計說明,應該能幫助更多人認識這位設計師:
《旅行與讀書》是詹宏志先生如其書名紀錄旅行經歷的一本散文集,該書根據王志弘說法,早在接下案子時他便預設要以作者照片為視覺主體,正好那時日本攝影師上田義彥正於日本辦展,得知此消息的王志弘基於純粹喜歡他的肖像作品,便由出版社居中溝通,由他、詹宏志、三名出版社人員遠赴日本進行拍攝。在王志弘的構思中,我推論他不認為塞入大量設計師個人想法之符號、排版,才算是一件完整品。重點應是想要強調的訊息是什麼?讀者是否能接收到?在《旅行與讀書》中反倒沒有那麼強烈的「王志弘風」(如果想感受何謂王志弘風我推薦可參考麥田出版的「幡」書系,大概就能懂我的意思了),是一本相當低調,低調到我當時買時對封面沒有特別感觸,也沒特別去翻到底是誰設計的,是讀了這本作品集後才知道竟也是出自王志弘之手。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將貧富不均視為資本主義其一特點,王志弘善用符號優勢,將當中的r=資本收益率與g=經濟增長率套用於經濟學討論範疇內的大小比較,以圖像簡略化為兩種紅藍色替代,金色圓球則代表財富。而這張圖明顯地若視作平衡木,顯然它會走向「動態的」傾斜才對。王志弘認為經濟演變成此,讀者可以從這本書內獲得的是「前因」,至於「後果」就留給讀者去觀察這個世界。同於小說,對我而言我並不是那麼排斥作者主動出面解釋他作品的書寫動機,或詳加闡述這本書的核心應是什麼。確實,交給讀者詮釋理解,是作為一本書其存在的意義,然而,若能藉由作者的視野去重新認識,並與自己所認知的訊息交叉比對,這不應失為一種解讀作品的方式。同樣地,我認為設計也是一樣的道理,特別這又是強調視覺,圖像化,更難以產生明確訊息的傳法手法,若非王志弘的介紹,我想我無法對此本書的封面掌握這麼多資訊量。
封面設計好,絕對無損這本書的銷售與曝光,至少手拿一本賞心悅目的書對我而言妥妥是一種享受。每當有新書出來,我總會多嘴地感嘆讚嘆為什麼一本書的封面會長這樣呢?在欣賞王的作品時,那種追求美而產生的悸動會讓我覺得設計事實上是可以影響一個人解讀這世界的眼光。當你深受什麼樣視覺風格吸引,你腦中所投射出的,自然是期待世界變成什麼模樣的那副光景。而王志弘的設計比較偏重在文字本身的拆解、符號重組與善用適當代表色。A曾說,這是日式設計很重要的特色,在盡可能維持乾淨版面,讓重點成為視覺唯一。雖然作品集只收集到16年,爾後王志弘的作品更是驚艷,我也很高興,無論是大型或獨立出版社,在包裝一本書有更為深遠的考量,還有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網站,更提供每季好書設計分享,讓裝幀這件事,變得更煞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