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拜登的「台海猛藥」,會否阻斷中國崛起的洪流

經歷疫情震盪後,七大工業國集團(G7)於6月11日在英舉行峰會,包含拜登(Joe Biden)在內的歐美各國領導皆出席與會。這既是G7領袖自2019年8月以來的首次線下會談,也是拜登於2021年1月就任後的首次出訪。
然而早在峰會未辦前,《日本經濟新聞》便已於6月7日的報導中釋出風向,表示此次會談後,G7各國領袖將於聯合聲明中首度提及台海議題。如此舉措,顯然意在延續今年5月的G7外長會議公報風向,欲將台海議題生吞活剝、物盡其用:對內要求盟友共同表態,展現「美歐同盟」氛圍;對外則藉此消費台灣,大玩「集體抗中」的陳舊戲碼。
報導同時透露,台海議題將被包裹進一系列「中國相關問題」中討論,如同某種來自西方的「驚喜大禮包」般,裡面還裝了新疆、香港、安全、經濟、新冠疫情、氣候變遷等議題。此外報導亦指出,南韓、澳洲原非G7成員國,卻同在獲邀出席之列,應是美國有意要其繳納「投名狀」,並借這場「聯合抗中大戲」來確認彼此的「合作空間」。
如此報導既涉台灣,又標舉反中,自會是台媒最愛,「首度提及台海」亦被包裝成了某種驚世偉業。在台灣看來,美國將歐洲納入抗中戰略「意義重大」,原因有二,一是歐洲距離中國較遠,對中經貿互賴又逐年加深,故其較難感知「中國威脅」;二是台灣為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若臺海一夕生變,結局將是全球供應鏈大混亂,歐洲應會在此脈絡下,轉向抗中。
鎖不住的忠誠
台媒如此「懷抱希望」,乃是因為在其視野中,歐洲始終是那「沉睡不醒」的童話美人,有待美國隊長一吻啟用。但跳脫幻想、回顧現實世界,德法等歐洲國家更像駭浪中的水手,冷靜觀察風浪走勢;反倒是掌舵的美國隊長,不僅逃避眼前現實,還強拉眾人在「台海議題」上齊呼口號。
綜觀拜登此次出訪,參與G7領袖峰會不過是開場秀,其後更有北約峰會、美歐峰會,以及在日內瓦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會面,可謂節目不斷、高潮迭起。而一切劇目雖說形式有異,卻都訴說著同一敘事:為下一場「新冷戰」招募盟友,以圍堵「中國崛起」。
然而如此議程設定,看似佈下天羅地網、十面埋伏,實則與拜登利用各種國際場合消費台海議題類似:口誅筆伐劍指中國,卻解不了美國的結盟焦慮。早在台海之前,新疆議題便曾被美歐玩弄於股掌多年,直至6月4日拜登出訪前夕,英國獨立團體「維吾爾特別法庭」仍於倫敦舉行聽證會,找來無數「證人」,在庭上泣訴各式駭人聽聞的「悲慘遭遇」,並預計在12月公佈「眾所周知」的審判結果。但與此同時,中國與歐盟的合作正不斷加深。
自2014年「一帶一路」倡議推動起,中歐之間的商貿互賴與鐵路貨運量便大幅成長,截至2017年的資料顯示,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貨運班列數增長近12倍;中國亦在2020年首度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雙方更於同年年底洽定中歐投資協議。即便2021年5月,在新疆制裁爭議、歐盟內部政治、美國壓力等因素擾動下,歐盟宣佈「暫停」認可中歐投資協議的程序,中歐緊密的經貿往來依舊持續進行。
「新疆牌」的虛有其表,暴露了美歐間的各自盤算,拜登雖打算加大「台海牌」的力道,以此鎖住歐洲的忠誠,同時圍堵中國崛起,卻顯然進行得不如預期順利。而之所以會有這般現象,美國的戰略邏輯堪為關鍵。
嗑藥的美國隊長
自高唱單邊主義的川普(Donald Trump)卸任起,拜登便逐步調整美國的外交步伐,將價值外交、結盟外交兩面大旗重新請上戰場,為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印太戰略同盟兩大戰略支柱服務,既要獨掌國際秩序的主導權,也欲在地緣政治、經濟和外交等場域,全面圍堵中國崛起。
行至今日,中歐投資協議瞬間急凍、歐美續演「新疆牌」、G7與印太國家同被要求表態「台海議題」,圍堵的力道與規模可見一般;然若細究其成效,華而不實當為最貼切的形容。
在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上,歐盟顯然不願讓政治的洪水沖垮中歐經貿橋樑,故其雖在臺海安全上配合吶喊、持續窮追猛打新疆議題,卻始終缺乏關鍵一擊,最後僅有立陶宛退出了17+1合作機制、匈牙利爆發復旦大學建校爭議,到底都是剎那煙火、虛晃一招。中歐關係並未有實質損害,德國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至今仍為重啟中歐投資協議奔走遊說,所謂「共同關切台海」、「強力挺台加入世衛」等口號,彷佛成了某種「意識形態煙霧彈」,意在遮掩中歐的日漸緊密。
而在印太戰略同盟上,美國更是挫敗連連。眼下印度正苦於抗疫,自是無法大力配合美國;南韓雖受邀出席G7峰會,卻也在6月9日舉行中韓外長熱線,南韓外長鄭義溶特別表示,「南韓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充分認識到兩岸關係的敏感性」,顯然不願依照美式劇本出演。
即便是看似投入的日本,也屢屢反悔。其雖屈從美國要求,在英文版的美日聯合聲明中提及「關切台海議題」,卻又隨即在日文版中移除相關字句,並澄清「完全不考慮軍事介入台海」;首相菅義偉、外相茂木敏充等雖接連以「國家」稱呼台灣,卻又在中國外交部嚴正交涉後,於6月11日澄清自己「堅持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中的對台立場,與台灣為非政府層面的務實關係」,明顯是吃了豆腐後發現情勢不對,趕忙以「誤會一場」作結,就像是剛出殼又匆匆縮回的寄居蟹。
歸根結柢,美國這般意識形態至上的結盟邏輯,既成了自己的絆腳石、也阻礙各方的團結與發展。G7成立時,各國的GDP在世界佔比80%,時至今日僅餘40%,過往輝煌即便仍在閃耀,也早有落日餘輝之態。但美國仍沉迷霸權舊夢,不僅無意共創合作新模式,更一味召喚冷戰幽靈,以「民主對上獨裁」的話語區分敵我,以西方中心的視角煽動地緣之火,既讓盟友尷尬離心,也在各類議題上錯失中美合作、促進人類永續發展的黃金視窗。
眼下這劑台海表態藥帖,於各方意義不同。對美國的歐洲與印太盟友而言,乃是只可淺嘗、不可豪飲的藥酒;對台灣媒體與政客而言,則是吃多會傷身的威而鋼,但眼下似乎不吃便沒有信心;對美國來說,則是每每必嗑的強烈迷幻藥,雖說嗑多了容易脫離現實,卻至少可保盟友齊心、一統天下的幻夢。一陣恍惚縹緲下,美國於築起高牆的幻覺中原地踏步,中國的發展步伐則持續向前邁進。
原文發表於2021/6/12《多維新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