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0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美國曝光新疆飛彈「發射井」,傳遞什麼對台訊號

7月26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發佈衛星空照圖,直指中國正在西部新疆哈密附近的沙漠地帶,興建飛彈發射井,數量高達110座。如此數量與7月1日《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曝光的甘肅玉門119個「發射井」相加,共多達近230座。
《紐約時報》同時援引「美國科學家聯盟」(FAS)核武訊息項目主任克里斯騰森(Hans M. Kristensen)和助理研究員哥達(Matt Korda)的相關分析,認為「玉門和哈密的發射井工程,構成中國曆來最顯著的核武擴張」,打破了1967年首次核試爆成功後,中國持續數10年的「最低核嚇阻」政策。
兩人進一步指出,過去中國維持運作的發射井約有20餘座,內部主要儲放東風-5型洲際彈道飛彈(DF-5);而新增的近230座「發射井」至今功能未明,或將部分裝載飛彈、部分空置以魚目混珠。如若全數裝載飛彈,中國洲際彈道飛彈數或將從185個上升至415個;若裝載了多彈頭的東風-41(DF-41),中國的洲際彈道飛彈或將能攜帶超過875個彈頭。
《紐約時報》進而推測,中國之所以在習近平任內改變核武戰略,主要有三種可能,一是欲建設符合超級大國地位的核實力;二是面對美國飛彈防禦體系與印度核武,中國有意提高嚇阻力道;三是擔憂陸基飛彈遭受攻擊,故大規模新建「發射井」以分散位置,使外界難以掌握飛彈蹤跡。
而上述三大考慮,亦可衍伸出另一功能,即將「發射井」當作對美談判籌碼。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那蘭(Vipin Narang)便對《紐約時報》表示,北京「有很多選項可用」,既能借「發射井」擴大武力,也能迷惑外界,調動美國的戰略意志。
「發射井」的真面目
平心而論,《紐約時報》的報導看似有理有據,也引述不少專家意見,卻與《華盛頓郵報》7月1日的報導犯了相同錯誤:手握幾張模稜兩可的衛星影象,便煞有介事漫天渲染,憑空推測北京意圖與考慮,再輔以學者與機構的發言背書,將中國打成即將毀天滅地的核武狂魔,而美國則是終止災難的正義救星。一切情節推演宛如電影,熱血浪漫、正氣凜然,卻終究經不起現實考驗。
以7月1日《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為例,在其發佈衛星影象時,圖片本身右側便附有一行小字說明,明確寫著「甘肅玉門風力發電場」(YUMEN GANSU WINDFARM),但記者與學者專家似乎刻意無視;許多民眾亦通過地圖軟體搜尋其經緯度座標,發現《華盛頓郵報》所謂的「飛彈發射井」,實是風力發電工程所在地。上述消息於7月6日見報中國官媒,《華盛頓郵報》卻對此毫無響應與表態,彷佛過去報導是發生在另一平行世界般。
而此次新疆哈密「發射井」曝光,衛星圖雖未附「風力發電廠」等相關說明,卻同樣缺乏可信度。一來,報導判定相關建物為「發射井」的證據,便是將其與玉門風力發電站相較,認為兩者極度相似,進而得出結論,實乃無形之中自證荒謬。
二來,以地下發射井部署飛彈乃是冷戰時期作法,現今諸如東風-41皆強調機動性,置於匿蹤列車中乃是較理想方案,且眼下美俄皆有許多棄置不用的冷戰發射井,中國何需從頭走過、步其後塵?況且在一區域內集中建設百餘座飛彈發射井,無疑會降低隱蔽性,形同召喚外界關注,本就是極度不現實的規劃。
美國意欲何為
但如此顯而易見的思路,美國便彷佛眼瞎心盲般,無視隨處可見的紕漏,執意在炒作發射井的口水仗上來回打轉。究其緣由,若非仰賴的核科技團隊太過業餘,便是以輿論戰打擊中國心切,以至理由雖無比荒唐,卻依舊屢試不爽。
回顧過往,西方看衛星圖說故事的紀錄班班可考。早在1960年代,美國便曾將福建的客家土樓識別為飛彈發射井,鬧了國際笑話;2020年9月24日,接受美國資金贊助的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則聲稱根據衛星影象定位,發現了新疆380多處「集中營」,但根據澳洲迪肯大學的國際關係副教授潘成鑫考證,所謂「集中營」實是退伍軍人事務局、工商訊息局、高階中學等建築。
換言之,澳洲智庫光憑几張「有圍牆的建物照」,便虛構了一大套天方夜譚,西方媒體更是全面配合散播,即便遭戳穿仍毫無愧色,正如其將玉門風力發電場工程誇大為「發射井」慘遭打臉後,依舊能在哈密炮製相同說詞般。
平心而論,美國持續製造這般缺乏常識的輿論議程,終會在某個未來,掉入「狼來了」的信任困境。但其經緯國際關係多年,應當明瞭此理,之所以不惜信用破產、仍要發動輿論攻勢,關鍵原因有二,一是中國的實力增長超出其想象,使其出於焦慮驅使,在圍堵中國的力道上迭加層層籌碼,並認為只要輿論壓力足夠龐大,中國將會被迫戰略收縮;二是美國本有意動員跨大西洋夥伴、印太同盟等,共築對中國的實質圍堵,卻因各國不願全然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而難有實質成效,故其眼下更需「野心勃勃」的中國形象,好讓自己的動員「師出有名」,足以號召更多盟友參與。
而台灣輿論場向來跟風西方傳媒,從所謂新疆「集中營」到飛彈「發射井」,民間並非全無質疑,卻總因聲勢過小而翻不起大水花。從某個角度而言,台灣與美國心態類似,雙方看似關心中國,卻皆不在乎真相,一方是想主導輿論議程,打擊潛在對手;一方則是在陣陣風聲中集體高潮,認為找到了高於中國的「文明優越感」,同時營造台灣與西方一體的虛假自信。
然而台灣真正該看見、卻始終視而不見的,則是美國在一波波輿論戰後的慌亂無措、黔驢技窮。當人權政治逐漸式微,新疆輿論戰的力道已不如過往強烈,美國於此時改打核武輿論戰,正如對威而鋼的依賴心態,卻還未必能收效,畢竟在當今世界,中國已高度融入國際金融體系,更是多國的最大貿易伙伴,西方陣營本就難如過往反蘇般齊心。如台灣這般自棄戰略主體、無限扈從美國的反中案例,可謂少之又少。
然而這般「忠誠」,並不會讓美國更加重視台灣,反倒只會招致戰略輕慢。在西方無法共同圍堵中國的前提下,美國或許會不斷更換籌碼,卻不會在一處賭上全部資本,新疆如此、台海亦然。台灣與其為美輿論戰加油吶喊,不如冷靜思索,如何在中美實力差距減小的未來,求取兩岸和平的新解方。

原文發表於2021/7/29《多維新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