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1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本地分中 意地 第二(之一) P.2

所謂「意自性」中包涵的兩種意識特質或狀態顯然不同於我們通常用來指涉感性的「心」,在論者的觀察中是用來指涉意識運作原則的「屬性」,即為與意識於運作中展現的特質相關。所以很有趣,它的定義是一段陳述-「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這指的是那個經驗資料庫。
那麼,「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有何不同呢?這是附加了特質描述的資料庫-「一個運作原則十分明確的資料庫」。
「四大」中的「地」-理論系統的標準詮釋慣以「真」「假」二分為「真/假四大」。詳審其義,其實不如以「虛」「實」名之。在物質範圍內,「地」指涉的是觀察客體的性質;在抽象概念範圍內,「地」則以物性為根成為抽象特質的類比。所以個人覺得「五識身相應地」之中,「地」就不宜以空間概念為根引申詮釋為「境界」,而應被詮解為「關鍵表徵」或「基礎」、「下層建築」,這五識運作的共同原則、運作模式以及機能目的就是「與(⋯)相應」。
所以我認為,這不是科學喔,這是哲學本體論。認識對象是與物我關係之中的這個主體,這個主體既是「自主意識的認識主體」、也是「「自主意識的欲望主體」、又是「自主意識的道德主體」、還是「自主意識的審美主體」。初步將這個主體的意識活動二分,一為感官、一為意識,感官之下細分為五,意識之下細分為三,合為八識。這八識的綜合運用、援引,結構為主體由知覺、認識、思維、記憶、判斷、詮說至發展外延的常態智性運用系統。
所以理論中釋「意」,是總論;於「後三識」中釋「意」,是分別細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