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此 」指相對於「多曾習力最強者」的「其餘皆忘者」,無論自憶或他令憶者,最終的意識中只剩下這些他平時最眷戀的人事物
指前述其人臨終之際的意識狀態中,有二種增上力使其能面對自己的死亡……這樣理解就有點玄,因為有不少人於臨終之際,意識狀態是陷於無明的。故此,這裡能有二種增上力伴隨最後生命的意識狀態,應指「猶能意者」-即是仍能意識到自身身處的這個當下,面臨死亡的處境。
這兩種增上力,使他於面臨死亡的當下……這裡其實有點模糊,你怎麼詮釋「故而便命終」和在這當使個人生命意識增上的必需,然後才能詮釋這兩種增上力在當下的臨終者所能產生的作用。
其一,我覺得在意識澄明的狀態之下,承認這個處境需要客觀認知的智慧於勇氣,這就涉及心理學中被稱為「否定」的心理機轉。所以我的推論是,基於保護自體,下意識中的趨利避害的最高指導原則,如果這個機轉盲目地令他否定自己即將死亡的意識,那麼以上臨終的意識將被禁斷,他就失去回顧的動機。針對此一可能性,產生作用的也許是「樂著戲論增上力」,因為這種智性能力讓超越自身利害,立於一個比較廣泛的常理邏輯上去判斷、認知、進而如實面對自身面臨死亡的狀態。
其二,在經由自憶或他令憶,召喚回來這些跨越時空的經驗原則中,他於意識中檢視這些經驗原則時,要能保有判斷區分淨與不淨業的能力。這兩種增上力的運作原則及最終感受,都是受爾前造作之因所引導的結果。
例如,當他憶及未達之事而感到遺憾時,若歸疚於己,則生悔;歸疚於處境、遭遇或他者介入,則生怨。同一情事,感受差異兩端的判斷原則,是受其人一向以來的造作所引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