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意地 第二(之一) P.1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感興趣的就是理性的認識論這些,而對於信仰⋯⋯我還是要根據理性的認識論,例如說某人欲信仰「無我」、「空性」,那麼他是不是要先知道個理性方法、依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這個「我」、認識這個「性」,才能掌握如何超越自性的方法,使之「空無」?
所以,是不是先去讀「地論」是正確的?然後其人才能夠依對自性、對自我客觀的認識去理解因緣、因果、輪迴,才不致於陷入主觀詮釋的盲點所造成的偏謬。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大概會主張,這一套理論系統任何人可以由任一部經典入門,當他閱讀至一個對系統概念產生疑惑而導致困頓的時機,願意找一個基礎重新做系統性的理解時,「地論」應該是最恰當的選擇。

  • 「增上」 在佛光大辞典中的解释:
梵语aupacayika, adhipati。即增胜上进之意,亦即加强力量以助长进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强大。据大毗婆沙论卷一载,若依增上心论道,是为素怛缆(经);若依增上戒论道,是为毗奈耶(律);若依增上慧论道,是为阿毗达磨(论)。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一载,增上慧者,谓趋证智慧。上记之说皆系就其势用之增胜进展而言。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显扬圣教论卷一等,列举三种增上:
  • (一)自增上,指自己之增上力,如不起恶业,故不堕恶趣。
  • (二)世增上,指世间之增上力,如善业引致世间之赞叹,恶业引致世间之讥毁。
  • (三)法增上,指正法之增上力,如为护持正法而不起恶业,且不令诸世间轻毁正法。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五,列举七种增上。同书卷十六次第解释之:
  • (一)取增上,谓眼、耳等根对于能取境界,有增上之力。
  • (二)生增上,谓男、女根对于生胎受孕,有增上之力。
  • (三)住增上,谓命根对于色身等长住,有增上之力。
  • (四)受用杂染增上,谓苦根、乐根、舍根等五受根对于得身不悦、心悦、身心非悦非不悦等所受用,有增上之力。又为贪嗔痴等所随眠之故,即谓乐为贪之所随眠,苦为嗔之所随眠,不苦不乐为痴之所随眠。
  • (五)清净增上,谓信、精进、念等五根及未知欲知、知、知已等三根对于世间、出世间之清净法,有增上之力。
  • (六)田增上,谓共业对于山、河等器世间之生起,有增上之力。
  • (七)执受增上,谓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对于色、香等诸所造色,有增上之力。上记即说明二十二根各对其所对于之法皆具有增上力。
此外
  • 增上缘 一切法各对自身以外其余诸法之生、住等不与障碍,或给与助力者。
  • 增上果 能作因所得之果。
  • 增上忍法 又爱乐谛理之圣欲。
  • 增上不善根 三不善根之增盛。
  • 见增上 ’见’之势用猛利;
  • 慧增上 慧之增上。
其他尚有智增上、悲增上、信增上、念增上、见增上道、修增上道等。[大毗婆沙论卷十八、卷五十四、卷六十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三、俱舍论卷二十、显扬圣教论卷十四]

依以上注釋,我們可以把「增上力」理解為「強化或增長種種能力的力量或方法」-使得渺小個人生命強大的種種方式⋯至於個人如何定義「強」或如何感受自身「變強」,智者與地痞惡棍所知所感必有不同⋯⋯故此你還是得強調「善」、強調所造作業的最終結果而非即時結果,這個最終之境中,變強是否真的幫助最初所欲圓滿達成。
在一個揍人不犯法的地方,為什麼對他人施暴逞強鬥勇之強不能增上呢?因為⋯⋯你不會永遠是最強的,今天你揍人,改天人揍你,然後你為了成為最強而練得更強再去揍人,如此往覆,成一輪迴,其人生命,實際上磨耗於揍人與防範被揍之間,至死方有定論,而這個定論,在死亡之前已失去意義-如果其人定義「強」就等於「生存善境」的話,這個善果,他爭鬥一生不能自證。
故而我們看他這段論述⋯⋯目的是什麼?承此一,目的應該是-依類型歸納,一一詮解人臨終時的意識狀態,包括認識面臨死亡時的意識狀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327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無記心」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未涉及主觀判斷的狀態
什麼是造成事物或狀態的死亡?因為壽量用盡而導致,這又區分為三:
是什麼促成人們產生擺脫欲望的意願?
「審慮所緣」這個智性狀態所能夠知見、審慮的因緣,除了依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之外,還包括其他三種依非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無記心」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未涉及主觀判斷的狀態
什麼是造成事物或狀態的死亡?因為壽量用盡而導致,這又區分為三:
是什麼促成人們產生擺脫欲望的意願?
「審慮所緣」這個智性狀態所能夠知見、審慮的因緣,除了依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之外,還包括其他三種依非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心想事成的出發點,是相信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存在,這個存在可以稱之為宇宙或存有或全我,以及其他自身信服的任何名稱。因為有著這個存在的無窮力量,所以任何事情都會達成的。正因為知道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才會想要更近一步的自我修煉,以期能發揮更多力量幫助他人。而且,知道越感到匱乏的話,就會進一步加深那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心想事成的出發點,是相信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存在,這個存在可以稱之為宇宙或存有或全我,以及其他自身信服的任何名稱。因為有著這個存在的無窮力量,所以任何事情都會達成的。正因為知道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才會想要更近一步的自我修煉,以期能發揮更多力量幫助他人。而且,知道越感到匱乏的話,就會進一步加深那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