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盤點5本日本編輯書,體驗編集者の魂!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編輯就像捕手。不過,沒有棒球選手那種豪氣,說是整理場地的人還比較貼切。」
「編輯就好比沒有 道具的魔術師,要將人的思想與意識製作成商品」
「編輯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所以必須隨時都在思考「讀者想知道什麼?」
熱愛編輯的編輯,無不以各式各樣的比喻來闡述自己的理念與志業。
我們能透過這些形容中得知,編輯職務之繁雜、面向之多元、產業之百態,(編輯的職務分類就有好幾種,文字編輯、美術編輯、排版、採訪、校稿、行銷……等更不用說那些包辦一切責任、經驗豐富的老編,一定難以一言道深廣。)除此之外,光看日本這五本一樣名為「編輯」的書,卻闡述著完全不同取向的「編輯經」,就能讓人有感於編輯之強大(千手觀音)。我想透過此篇去整理、分享(推坑)近幾年在台灣出版的五本編輯書之間的差異與閱讀心得,發揚編輯魂~~一緒に来る!
2018 
《圈外編輯》都築響一|臉譜出版
《昭和微醺:門外不傳的老派編輯術》重金敦之|柳橋出版
2019
《除了死,都只是擦傷:一個狂熱編輯的革命工作哲學》箕輪厚介|方智出版
《編輯這種病:記那些折磨過我的大牌作家們》見城徹|時報出版
2021
《編輯這一行:日本實用書傳奇編輯,從40年經歷剖析暢銷書背後,編輯應有的技藝、思 維與靈魂 》片山一行|臉譜
(隨著年代副標越來越長……)
在整理書籍資訊時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這類書籍通常都是被歸類在「社會科學」,
但他們在博客來卻有不同的分類:
編輯這一行是「商業理財/管理與領導」
除了死,都只是擦傷是「商業理財/工作哲學」
圈外編輯則是「藝術設計/設計師傳記
昭和微醺、編輯這種病都是「社會科學」

雖說本來就不能完全藉由分類去界定書籍,但其實我覺得博客來的分法不無失準。
《除了死,都只是擦傷:一個狂熱編輯的革命工作哲學》《死ぬこと以外かすり傷》
這本書其實比較像是工作哲學的勵志書,是從渾渾噩噩上班族轉變為暢銷書編輯的故事,作者箕輪厚介曾在雙葉社廣告部,做業配、商品開發、活動企畫等工作。後轉任幻冬舍編輯部,2017經營日本最大的網路沙龍「箕輪編輯室」,同時成立NewsPicks Book,擔任總編,提供商業 x 文化為主題的學術講座和活動,(不過在2020爆發性騷擾事件後辭去)。

看書名就能感受到編輯的熱血,但裡面有太多類佈道大會的精神喊話,所以讀起來沒太多感觸。掠過激勵熱血的標語,我覺得日本在建立網路沙龍、社群經營這塊的成功是很值得觀察與學習的。不太推薦給想了解編輯實務作業的讀者,不過如果是做廣告企劃,想學習撰寫一秒吸睛的商業文案、想了解製作暢銷書背後的意念,或是對於「經營副業」有興趣的,這本是值得參考的。
看完了幻冬社天才編輯箕輪厚介,若想更了解這個締造日本出版界傳奇、年年打造暢銷書的幻冬社,可以讀號稱日本暢銷書之神一幻冬社社長–見城徹的著作。
《編輯這種病:記那些折磨過我的大牌作家們》
這本書其實在2012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就有翻譯出版了,不過我讀的是時報出版《編輯這種病:記那些折磨過我的大牌作家們》比對一下目錄發現編排方式和內容不太一樣,所以蠻好奇原書《編集者という病い》的版本是甚麼樣子。我覺得時報這本十周年紀念版編得蠻好的,裡面集結了見城徹在《Free & Easy》與日本各家月刊書籍雜誌上刊登的文章、對談,編列成Soul of AUTHOR、 EDITOR、PUBLISHER三個章節,不過這樣的編排方式有小小的缺點,就是不可避免會有幾篇重複的故事內容。不過,瑕不掩瑜,這本書除了可以了解幻冬社傳奇的創業過程、他與各暢銷作家生活上的互動與扶持、編輯者的內心的澎湃與痛苦,也能透過此書瞭解日本出版與台灣的不同。

以暢銷書的面向來看,銷售成績是最為重要的事,也因此導致許多出版社本末倒置花更大心力著墨在如何行銷的現象,內文中見城徹雖然有提到「數字是鐵證」但整本內容講述的都是他和作者們從認識到到成為信任彼此的夥伴,而非行銷技巧、談判手法。
「灰色是最豐富的顏色,白與黑激烈混和後產生的灰色地帶,才能孕育出暢銷書」
「讓兩種極端激烈震盪,才能無意識地激起讀者的情緒。」
「要是不徹頭徹尾地闖進灰色的世界,便無法看出極白與極黑的界線。」
憑藉著對好作品的熱情與堅持,接納作者的任性與極端,將自己投身在混沌之中,用人性而非商業的觀點去理解創作所必須經歷的痛苦、黑暗、扭曲,並給予困頓作家生活與精神上的扶持,這點讓人非常感動與欽佩。「唯一的生命線,就是與作家的強力連結。」也許打造暢銷書這件事,除了有獨到的市場嗅覺與品味鑑別之外,將時間成本投入在提供良好的寫作環境、觸發作家們寫作動力也是一種值得培養的編輯力。這本書除了編輯,也非常推薦給喜歡日本文學的人。
《編輯這一行:日本實用書傳奇編輯,從40年經歷剖析暢銷書背後,編輯應有的技藝、思維與靈魂 》
2021年橫掃各大社群版面,不知道大眾是對編輯的行業越來越有興趣?還是被其「商業特質」所吸引。一開門便表明此書是以商業書編輯立場所撰寫,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講述了編輯的工作、應有的態度、商業書的編列要點和一些自身打磨過所歸納的理論。如果是已經在業內打拼許久的編輯可能會覺得這些論點蠻平凡的,不過對新手來說,裡面提到許多可以著手訓練自己的參考,比較起來能算「實用」,而且有實際列舉出正反案例來做說明,可以讓讀者馬上感受到技巧使用上的差異與改進的方向。
我自己看完的心得是感覺想說得簡單好讀、試圖面面俱到,卻導致無法更深入的探討(也許是自己因媒體效應而對此書期望過高,例如書內反覆強調企劃力的重要,但有點可惜的是,其實讀完還是不太知道所以企劃到底該怎麼寫?怎麼討論?)對我來說,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看到「商業書」和其他書籍不同的編輯重點,例如:重視書名的吸引力、下標的關鍵字、一目了然的目錄,還有就是一定要平易近人、利用口語文字代替生硬的名詞和數字(重點不是精準而是讓讀者有概念)……等,這些感覺都是現今各大商業行銷的文案法則,讓知識普及化、讓大眾用更多元的方法了解不同的領域。這本書讓人感覺到比較有人味的地方就是反駁見城徹的言論,有趣的點不是業界八卦,而是都是做暢銷書的兩個編輯卻有完全不同的見解,由此可見證到的不只是不同環境造就的不同韌性,也代表著出版業的成熟發展和與時並進的重要性。

《昭和微醺:門外不傳的老派編輯術》
書名呈現了很棒的意境,在理性之下蘊含了深刻的人生感,在道路上橫衝直撞後回首,真的會有如夢似幻、輕飄飄的感覺啊,介於酒醉與清醒的鬆弛地帶,總能觸發平常不會涉及到真實。很喜歡這本書的筆調,明明是自己的經歷,卻像是旁觀者般細緻婉約的闡述對產業的觀察與感觸,沒有過多的批判與論述,反而能透明的呈現編輯與作家們的特性與理念,像海綿般吸收不同觀念,造就圓潤飽滿的經驗。這本書我非常推薦給對日本出版文化好奇與走在編輯路上的讀者,除了產業圈的生活交流、行事的禮節觀念,也能看到從昭和時期到至今,老派編輯術之傳承與創作產業的變遷。因為對歷史與產業文化非常有興趣,所以這本做了很多筆記(笑)
節錄一些我覺得紀錄的事:
//昭和31出版社為了與報社記者分庭抗衡,實施「採訪者」與「最終執筆者」分工制度,採訪者不屬於正式員工,最終執筆者便是將採訪者採訪資料寫成「商品」的寫手,而執筆者不會署名,許多後來都成為作家。//

//昭和初期時,有些作家認為插畫是小說的附屬品,主張人物都是作家創造的,有些則認為插畫是畫家的創作,應享有著作權。過去不會在插畫下標註畫家名字,後來便逐漸與作家名並列在封面(但字還是小一級)許多畫家不喜歡這種差別待遇,便不接插畫工作。也有一些純文學主義者認為有插畫的小說是膚淺的大眾文學。隨著印刷技術發達,專門繪製插圖的岩田專太郎聲名大噪,讓許多人立志成為插畫家,使用大膽的透視法也影響了手塚治虫,而後甚至谷崎、三島由紀夫等純文學作家都邀請他畫插圖。//
//戰後活躍於美術展的畫家紛紛進軍大眾媒體,報紙連載上能看到許多重量級畫家作品,創造了插圖界的黃金年代,插圖也不再是文字的附屬品//
//2009年春季開始,各家雜誌無不再贈品附錄下功夫,競爭激烈。《少年俱樂部》贈送大型模型引起熱烈迴響,還有各種紙模型(以厚紙零件組裝成的模型),受到日本自古流傳的立板古童玩影響,也大受歡迎。過去雜誌倚賴鐵路運送,這幾年運輸主流從鐵路轉為公路,國鐵不再願意運送附錄,使出版業的附錄大戰稍微平息。值得一提的是,《Brand Mook》品牌書結合時尚報導與原創商品一起販售,銷售高達70萬,甚至有人付錢後只拿走附錄,消費者認為附錄比品牌書值錢。在此情況,責編的工作重點已經不是編輯,而是商品的企劃開發。//
//以前報紙字體的種類只有明體與黑體,受數位化影響,字體量暴增。不同地區對字體的喜好也不同,會將不同版本的地區誌交給當地設計師負責。//
//除了文學獎,日本大型書店都有「書店大獎」專區,宣傳標語是「全國書店店員票選最想賣的書」,由書店工作人員選出三本書並註明推薦理由,前十名作品入選第二輪,所有投票者必須讀完這十本書,再選出前三名完成第二輪投票。(我覺得這很棒,可以讓人看到不同角度的評價)//

《圈外編輯》
五本之中最喜歡的一本,可能因為當初自己也為了成為編輯,利用下班時間做了很多努力,所以看了非常有感觸。一開始看序會覺得作者的言論很狂妄,直白的批判一針見血,不斷的丟出自身的作品鏗鏘有力的常規並證明自己的論點,熱血的經歷讓人讀得很上癮,可能是因為我本身很喜歡反骨叛逆的東西,所以看完內心澎湃到炸,我認為這本書已經把編輯提升到一個藝術的境界了。
各大傳媒在報導高級旅館、豪華建築、奢侈大餐、設計衣物,將這些特別少數的不尋常之物設立成某種指標時,作者選擇報導貼近大眾真實、狹窄卻能展現日本風格的宿舍,為平反選擇自己可負擔、舒適、有自我風格的小窩並不代表低人一等,生活起來反而更快樂。引發了許多的共鳴。
作者認為出版品的重點在於「傳達甚麼」而非設計師的「作品」,而不為了常態的版面配置、統一感、適當文字量的基準而去刪減文字,辦展時甚至將解說板放大強調其內容。也認為不要去設定客群,並擅自認定他們所關心的事物。應該面對的是「一個個讀者」不是讀者群,才能做出有個性、而非品牌、讀者至上的雜誌。
還有我認為最酷的就是做「電郵雜誌」,不為了創造網站導流的點閱率與廣告收入、不在乎作品被盜版複印,認為越多人吸收到資訊便越有價值,而採用直接將報導寄到訂閱戶郵件的產地直送媒體,此種讀者與寫作者一對一近距離互動模式,讓他更能及時接收到讀者的回應與共鳴。
認為「編輯會議」和「同業交流」是浪費時間、不做別人報導與製作過的企劃、總是挑戰業界不敢或沒興趣作的題材……等反向教材,與其說作者在反抗體制,不如說是貫徹自己的理念,在激烈的競爭中突破重圍。自有其道的人看了可能會覺得這些反其道而行、打破常規的總總論點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但我認為作者想強調的並非他批判的種種行為,而是其推動的理念,不論結果如何,很多都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在一片追尋經驗和守則所創造的體制中,逆風者總是會引人注目。非常適合打算創業或卡在工作與人生瓶頸上的讀者,有時候就是需要有人推躊躇的自己一把,才能鼓起勇氣砍斷自我設限。

2021上半年我看了許多出版與編輯的相關書籍後,心中充滿澎湃與嚮往,不是對「編輯」這個職稱,而是被編輯的「刻苦也不放棄的性質」所感動。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使消費與學習方法的改變,出版產業越發困頓、書店倒閉潮,看到許多編輯仍不畏時艱,為了作品翻山越嶺、飛蛾撲火,便對「編輯」這角色深深著迷。
編輯是一個工作非常多元的職業,其實那些論點都不是重點,每個人在不同的立場與環境下,本來就會依循經驗去建構自己的法則,重要的是對理想的任性與實踐。總體來說,以上這五本書除了讓讀者可以更了解出版與編輯產業,對於編集者,無論在實務或精神上也提供了各種不同面向的學習參考。期許自己不管在什麼階段,都能保有熱忱,燃燒自己的編集魂!!!(查看作者資料時發現日本的維基百科有「編集担当」項目,列舉編輯所編之書,感覺好備受尊重阿!)
avatar-img
11會員
7內容數
堆書櫃存養分寫紀錄 #閱讀筆記 練習編輯十八般武藝 #書單分享 偏好#文學 、#社會學 、#哲學 有些#翻譯小說 、#散文 、#編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書格格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03年|作者Michael Korda|商周出版 此篇延續上篇,透過1930-1999年暢銷榜觀察之書摘,其中說明了以下幾個重點: 1.現今出版業銷售制度之來由(其導致往後以書養書之現象) 2.書籍分類與編務細緻分工化(書種擴增的脈絡) 3.因大戰崛起的平裝書取代精裝書之歷史(原來以前的口袋書是
看到書名「打造」或許會誤會是一本教學工具書,事實上,整本書沒有直接提供所謂的秘方,而是透過1900-1999年的暢銷排行,以十年為單位,細緻地分析這一百年間美國的書市發生的一切。可藉由名單上的書籍種類、出版業的起跌與策略,來窺探美國生活與文化的轉變。在敘事上,不會一味的吹捧上榜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理性
2009年7月|寶瓶文化出版 2009年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 201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年度之書」 以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到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引發之228事件為時間軸。鬼王、山林、象徵火車的大鐵獸魔幻開場。用奇妙且富有童趣的幻象描述山林鄉間發生的一切,主線為一個力大無邊的原住民少年(帕
2003年|作者Michael Korda|商周出版 此篇延續上篇,透過1930-1999年暢銷榜觀察之書摘,其中說明了以下幾個重點: 1.現今出版業銷售制度之來由(其導致往後以書養書之現象) 2.書籍分類與編務細緻分工化(書種擴增的脈絡) 3.因大戰崛起的平裝書取代精裝書之歷史(原來以前的口袋書是
看到書名「打造」或許會誤會是一本教學工具書,事實上,整本書沒有直接提供所謂的秘方,而是透過1900-1999年的暢銷排行,以十年為單位,細緻地分析這一百年間美國的書市發生的一切。可藉由名單上的書籍種類、出版業的起跌與策略,來窺探美國生活與文化的轉變。在敘事上,不會一味的吹捧上榜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理性
2009年7月|寶瓶文化出版 2009年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 201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年度之書」 以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到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引發之228事件為時間軸。鬼王、山林、象徵火車的大鐵獸魔幻開場。用奇妙且富有童趣的幻象描述山林鄉間發生的一切,主線為一個力大無邊的原住民少年(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改稿真的不是一件需要太多情緒的事,把錯的挑出來、改掉,就這麼簡單!很少有什麼「大錯」需要去爭執誰對誰錯。不過真的滿多時候鬼遮眼或是偶爾真的會發生某種「明明前一版是對的,這一版居然是錯的」的鬼故事,把問題找出來解決就好!
Thumbnail
  上次我邀請以前的責任編輯來節目和大家聊天。   這位編輯就是我在鬼島系列文章一開始提到的貴人編輯之一,他對我早期的小說概念和寫作有很大的影響。   遙想起以前我還是小萌新的時候,每次和他談話,我總是能學會很多新東西,無論是印刷的、小說相關的、台灣小說演變史等等,雖然也不可否認,我常常因為
Thumbnail
這本書深刻刻劃出出版業的殘酷與現實,我想對所有在這個業內的從業人員(包含作者們)都會很有感。
據我的觀察,一個有強烈企圖心又有組稿和撰稿能力的編輯,在離開出版社以後,他們多半會嚐試編纂或編譯工作,以此克服眼高手低的困境。與此同時,如果真能實現意到筆到如意所至的話,那麼這位編書高手其實力已不遜於普通的作家了。   毋需贅言,這種說法只是普通常識,不過,我知道好鬥和投機者仍要提出反駁的。文友
Thumbnail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1.想了解編輯這個職缺的人 2.對編輯只有「向漫畫家催稿」理解的人 3.想看點輕鬆的插圖書籍
Thumbnail
編輯,真的不是只要看得懂字就可以當滴!
Thumbnail
老實說,寫這篇書評的時候有一點怕怕的,因為這本書完全就是在講我這種「以文字維生」的人。 這本書叫做《日本暢銷書點評手的超寫作術》,由日本暢銷書評家印南敦史撰寫。有些人可能對這個名字有印象,他的另外一本作品《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教大家如何在一年內讀遍 700 本書。 再次推出新作的他,不
Thumbnail
這次很開心能成功報名痞客邦全民大試用時代的活動,本次閱讀的書籍是《日本暢銷書點評手的超寫作術》。本文分享了選擇閱讀該書的原因,以及書籍的特色和讀後感。同時提供了書籍的連結供讀者參考。
我許久未翻讀出久根達郎(1944-)的小說了,這次讀完〈背広〉(《あったとき》文春文庫,1996年第3刷)這部2萬4千字左右的小說,有著特別的感受。其一,他是著名「芳雅堂」古書店老闆,直木獎得主的名作家,常年經手古舊書的買賣,自然比任何人都知悉這領域的生態。進一步說,他具有這麼多優勢,他來寫業界中的
Thumbnail
「有時候,人們會嘲笑我們國家竟有這麼多過剩的書籍。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有幹勁,我會選擇當編輯,從事出版事業。我們有責任讓智慧一直延續下去,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炒熱門,卻罔顧良心的工作,因為那些粗製濫造的新書對於世界文學的危害程度,可能要遠大過戰爭帶來的後患。」~赫曼.赫塞
Thumbnail
改稿真的不是一件需要太多情緒的事,把錯的挑出來、改掉,就這麼簡單!很少有什麼「大錯」需要去爭執誰對誰錯。不過真的滿多時候鬼遮眼或是偶爾真的會發生某種「明明前一版是對的,這一版居然是錯的」的鬼故事,把問題找出來解決就好!
Thumbnail
  上次我邀請以前的責任編輯來節目和大家聊天。   這位編輯就是我在鬼島系列文章一開始提到的貴人編輯之一,他對我早期的小說概念和寫作有很大的影響。   遙想起以前我還是小萌新的時候,每次和他談話,我總是能學會很多新東西,無論是印刷的、小說相關的、台灣小說演變史等等,雖然也不可否認,我常常因為
Thumbnail
這本書深刻刻劃出出版業的殘酷與現實,我想對所有在這個業內的從業人員(包含作者們)都會很有感。
據我的觀察,一個有強烈企圖心又有組稿和撰稿能力的編輯,在離開出版社以後,他們多半會嚐試編纂或編譯工作,以此克服眼高手低的困境。與此同時,如果真能實現意到筆到如意所至的話,那麼這位編書高手其實力已不遜於普通的作家了。   毋需贅言,這種說法只是普通常識,不過,我知道好鬥和投機者仍要提出反駁的。文友
Thumbnail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1.想了解編輯這個職缺的人 2.對編輯只有「向漫畫家催稿」理解的人 3.想看點輕鬆的插圖書籍
Thumbnail
編輯,真的不是只要看得懂字就可以當滴!
Thumbnail
老實說,寫這篇書評的時候有一點怕怕的,因為這本書完全就是在講我這種「以文字維生」的人。 這本書叫做《日本暢銷書點評手的超寫作術》,由日本暢銷書評家印南敦史撰寫。有些人可能對這個名字有印象,他的另外一本作品《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教大家如何在一年內讀遍 700 本書。 再次推出新作的他,不
Thumbnail
這次很開心能成功報名痞客邦全民大試用時代的活動,本次閱讀的書籍是《日本暢銷書點評手的超寫作術》。本文分享了選擇閱讀該書的原因,以及書籍的特色和讀後感。同時提供了書籍的連結供讀者參考。
我許久未翻讀出久根達郎(1944-)的小說了,這次讀完〈背広〉(《あったとき》文春文庫,1996年第3刷)這部2萬4千字左右的小說,有著特別的感受。其一,他是著名「芳雅堂」古書店老闆,直木獎得主的名作家,常年經手古舊書的買賣,自然比任何人都知悉這領域的生態。進一步說,他具有這麼多優勢,他來寫業界中的
Thumbnail
「有時候,人們會嘲笑我們國家竟有這麼多過剩的書籍。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有幹勁,我會選擇當編輯,從事出版事業。我們有責任讓智慧一直延續下去,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炒熱門,卻罔顧良心的工作,因為那些粗製濫造的新書對於世界文學的危害程度,可能要遠大過戰爭帶來的後患。」~赫曼.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