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畢設週記04】案例分析(二)

叮叮咚咚,根據目前所列出的空間需求,我預計從療養設施與火葬場(含殯葬)做為主要分析方向,所以這是我第二篇可能也是最後一篇的案例分析。
  • About Crematorium
Crematorium Siesegem / KAAN Architecten
資料來源:Diego Hernández, 2018, 《Crematorium Siesegem / KAAN Architecten》, 於《ArchDaily》(accessed on 2021/9/1)
資料來源:Diego Hernández, 2018, 《Crematorium Siesegem / KAAN Architecten》, 於《ArchDaily》 (accessed on 2021/9/1)
Architects:KAAN Architecten 建築面積:5000 m² 完成時間:2018
Story: 比利時的火葬場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傳統而言,又多了些其他機能。他同時兼具了人們相約會合、共同聚餐,以及與其他親朋好友重新連繫的場所。所以,在空間中的體驗以及在其中所產生的對話會是設計上的關鍵。
Location: 位於比利時阿爾斯特的西南角,西環路旁,坐落都市與郊區的邊界,東側即為當地醫院,東北邊則是有一座殯儀館,可以說是該有的都在附近了。
底圖擷取自Google Earth
資料來源:Diego Hernández, 2018, 《Crematorium Siesegem / KAAN Architecten》, 於《ArchDaily》 (accessed on 2021/9/1)
Space: 在創造空間體驗的同時,為了減少路標的出現,KAAN將動線及空間標示性的部分設計的清晰易辨,讓建築本身成為空間的嚮導,避免使用者迷失方向。 序列上,作為空間及情緒上的轉換,會先進入一方戶外的庭院,才進入到真正的室內,而用餐空間經由入口大廳右側一條較為不起眼的通道即可抵達,左轉接待大廳,接續著的大小儀式/禮拜空間旁則皆設有家庭室與哀悼室,並從中穿插庭院綠意,以平緩使用者的心情。而火葬空間則是不同以往對火葬場的認知,選擇將火化過程公開,而非避而不談的將其隱藏,在機能與空間的沉寂之間達到一種微妙的和諧感。
機能與空間的序列。資料來源:Diego Hernández, 2018, 《Crematorium Siesegem / KAAN Architecten》, 於《ArchDaily》 (accessed on 2021/9/1)
底圖擷取自:Diego Hernández, 2018, 《Crematorium Siesegem / KAAN Architecten》, 於《ArchDaily》 (accessed on 2021/9/1)
右邊那個鵝黃色的就是火化設備喔。 資料來源:Diego Hernández, 2018, 《Crematorium Siesegem / KAAN Architecten》, 於《ArchDaily》 (accessed on 2021/9/1)
在尋找案例時,我心中冒出的一個問題是:死亡這件事,到底要以謹慎莊嚴的態度去面對,還是要當作日常所發生的必然事件,平常心看待? 這個案例告訴我的是,這兩者是可以並存的,畢竟真的很難將死亡視作理所當然(就算真的是理所當然),但又不應該因為害怕而將死亡過於神性化或妖魔化。對死亡的哀悼致意、對死亡的坦然直視,以及藉此機會相聚,敘舊用餐的倖存者們,各種不同的情緒都可以在這個空間流動,這樣的狀態同時好像也在教育仍抱有生命的人們,該以何種態度去面對以及了解死亡。
資料來源:Diego Hernández, 2018, 《Crematorium Siesegem / KAAN Architecten》, 於《ArchDaily》 (accessed on 2021/9/1)
資料來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