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

含有「葬禮」共 9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道士念的經完全聽不懂,但先去感謝後,靜下來可感受到用意。 一開始是在形容「死」這件事對亡靈的打擊。 好像在說,喔,這樣啊,氣喘不過來真是太難受了,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在同理亡靈。 也有安慰他,聽起來很像在說,不過,你看吼,之前全身酸痛,現在是不是都好了呢?也不錯吧。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玖伊氏
是的,儀式是讓生者有空間跟時間去沈澱悲傷或不知所措的心情,從母喪也得出如文中所論述的觀點。所以順著儀式走,是對的。
從臺中前往臺北參加喪禮的經驗分享,描述了交通、住宿和用餐等細節,以及作者在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挑戰和解決方法。文章著重於尋找殯儀館附近價格合理且方便的住宿,以及如何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和Ubike有效率地往返會場和車站。
Thumbnail
5/5臺北市懷愛館
有些時代,特別流行某種類型的小說。 是否曾想過,小說的類型(題材),到底是受到什麼因素影響呢? 是人?是事件? 最近有一個有趣的研究,討論影響小說題材選擇的因素。
Thumbnail
這邊提到的「科學」可能要稍微嚴格定義一下? 數學物理化學的基礎科學部分,每個山頭(學派)是滿常需要輸贏的。 但生物領域有滿多Niche讓每個理論各自安好,各自風光(屁話)五六年後,就算埋好了也常又被挖出來鹹魚翻身 XD
隔天早上故事的主角-鳶還是停止了呼吸, 本來抱著希望的親友都一臉難過看向鳶的遺體。 鳶的葬禮如期舉行,在葬禮上鳶最後的身影出現。 她平靜的看向鏡頭大約十秒後緩緩開口。 「你們好,我是鳶,當你們看到影片時我已經死了 我想了想我葬禮上有沒有我最愛的雞腳與梅子 沒有嗎?那下次要帶給我喔,還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在面對生命盡頭時的思考與選擇。主角在睡醒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並決定選擇樹葬作為自己的葬禮方式,希望未來的樹木能夠陪伴父母。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思考生命的意義及如何與死亡共處。
Thumbnail
曾寶儀與林明謙導演耗時四年製作的紀錄片《交換禮物》,以癌症患者的生命故事為核心,探討癌症與生命的關聯。影片透過多位患者(包括「寶媽」王美華)的抗癌經歷,展現他們面對疾病時的堅強、勇敢與韌性,並鼓勵觀眾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影片更獲得國片票房冠軍,引起廣大迴響。
Thumbnail
在盛行自然崇拜的日本古代,從風、河流、山脈等自然元素、祖靈,乃至傳統神話中的英雄皆被視為神祇。死亡不是終點,只是通往新生命的短暫瞬間,這種生死觀可回溯到日本繩紋時代,當時社會以狩獵採集為主,墓葬通常位於村落的核心地帶,這與歐洲墓地位於村莊偏遠地區截然不同;神道教(shintō)約在這一時期末期出現。
Thumbnail
從廁所出來之後,為了脫離激動的情緒,我去找B的男友,他在所有人群外圍抽菸,逆著風看著夕陽,問我知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戴著太陽眼鏡。
Thumbnail
土耳其當然是沒有做七的,我也漸漸由傷心變情緒化、由情緒化變平靜。也許突然發現再如何追憶也無何用、也許就是懶惰、也許所有的情緒都是想像、所有的難受都是做作。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