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畢設週記-實體案例分析(二)

    雖然時間緊迫,帶還是來加碼兩案國會案例,同樣是為了完善計畫書的內容。 這次的兩個都具有開放的性質,期望可以從中尋找政府與民眾的溝通空間模式。
    國會案例
    • 巴西國會大廈(Congresso Nacional de Brasilia)
    • 威爾士國民議會(Senedd building)

    巴西國會大廈(1960)
    基地:巴西,巴西利亞 建築師:Oscar Niemeyer
    概述 平面有三個層次:半地下、地面層、屋頂平台。上方的兩個半球形分別代表參議院(碗朝下)與眾議院(碗朝上),後方的兩個塔樓是辦公室與研究室,剛好對應在都市的軸線上。
    平面圖(由上而下分別是半地下、地面層、屋頂平台) 圖片來源:Congresso Nacional : da documentação técnica à obra construída
    Program
    • 半地下層 多是辦公單元與貴賓室,雖然用半地下的方式增加了採光,但大面積的量體仍然造成許多暗房,好處是增加了很多車道服務面積與臨停區域,這個在底層柱廊間的停車手法「很薩瓦別墅」。
    • 地面層 用中央入口大廳服務兩端的議場,在後方也做了一個內廳增加公共空間的層次。值得注意的是議場的開口與動線,兩道曲牆的縫隙定義前後出入口,並且用環形坡道包圍議場一路連接到上方的觀眾席。
    • 屋頂平台 從圖面得知兩顆突出物其實是議場的觀眾席而非議事空間本體,大面積的屋頂平台彷彿是為抗議民眾準備的,從畫面看來現代主義建築還是要加入人們的情趣才顯得有趣。
    2013年民眾佔領議場抗議
    小結 非常現代主義的一個作品,多米諾系統、自由的內牆、從底層一路到頂層的斜坡都很到位。兩個議場在平面中的分量呈現了制度影響空間的狀態(參、眾議會),我特別喜歡斜坡與錯層的觀眾動線。

    威爾士國民議會
    觀看視角 圖片來源:https://www.archiweb.cz/en/b/budova-velsskeho-narodniho-shromazdeni
    基地:英國,威爾士 建築師:Richard Rogers 建築面積:5,308平方米
    概述 透明開放的建築體傳達了向民眾公開的理念,最突出的空間依然是議場,串連了三層樓的觀看、會議行為。空調的安排除了議場內有人工空調,開放區域都是自然通風。
    樓層軸測分析 圖片來源:https://www.archiweb.cz/en/b/budova-velsskeho-narodniho-shromazdeni
    Program
    • 地下層 地下層主要設置議場、會議室、媒體簡報室,是屬於政府官員的空間。議場位於整棟建築物的核心部位,一路挑空到屋頂層。
    • 地面層 由大廳及供民眾觀看的看台區組成地面層,這可以看出設計是開放給民眾觀看的意圖,入口是平緩的階梯,不用登高而是直接往下觀看議場的行為非常的舒適。
    • 二樓 主要是交誼廳設有販賣部,我認為是容納會議期間觀看人潮的空間,同時也可以約略的觀看議場內情況。
    二樓交誼廳 圖片來源:https://www.archiweb.cz/en/b/budova-velsskeho-narodniho-shromazdeni
    小結 這是我分析到現在民眾使用起來最舒適的議會建築了!輕結構與空間安排都對供眾非常友善。對民眾的開放空間與立委的空見將近1:1,不過我認為這裡面較缺乏的是委員的會議室、研究室,其他案通常會有一棟巨大方正的量體來滿足辦公單元的空間需求。

    結論
    我認為這兩案基本上是把廣場做進建築裡了,其中的開放空間與都有對應的週邊機能來定義用途,而不是把機能在基地內塞完「剩下的部分」。要在一套空間關係的架構下思考開放空間的具體方式,大概是這兩案帶給我最多的啟發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金大建築15歲 +3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