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綠騎士的顛覆與慰藉

《綠騎士》(The Green Knight)的預告片第一次出現在我眼前時,我相當訝異;畢竟,誰會想要在這個奇幻電影幾乎成為票房毒藥的時期,拍一部亞瑟王傳奇(Arthurian legend)的故事呢?然而,作為一名奇幻迷、奇幻研究者,這並不會阻撓我對《綠騎士》產生興趣、充滿期待;這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這部電影根據《高文爵士與綠騎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改編而成。
這首敘事詩跟奇幻文學有著很深刻的淵源。從民間文學的角度來說,這則故事大約從十世紀開始流傳,並於十四世紀由已難以考據的作者寫成韻文敘事詩定本;現代英文的第一個版本由《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作者托爾金(J.R.R. Tolkien, 1892-1973)翻譯。經過這麼多年,此一故事已經出現大量改寫版本,我們並不需要去閱讀那如今看來或許過於晦澀的韻文詩,但仍然值得一提的,是整首詩在台灣的完整譯介,也要等到2016年楊牧老師翻譯的《甲溫與綠騎俠傳奇》為止。
根據史學家考證,亞瑟王傳奇中的人物若確實有所本,那應該發生在西元五世紀左右的英格蘭,而當時基督教還尚未傳入大不列顛;然而我們今日所見的亞瑟王傳奇,卻大抵設定於十二世紀的史地背景上,總是隱含著基督教的道德勸說,以及騎士精神的傳頌。這是因為,中世紀的歐洲,文字與紀錄的流傳主要是依靠教會、傳教士來達成,也因此在黑暗時代結束的文藝復興後,流傳下來的作品大多都被傳教士改寫過,以符合基督教的教義與精神。我們今天相當熟悉的,關於圓桌武士尋找聖杯的各個故事,也顯然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在亞瑟王傳奇中,《高文爵士與綠騎士》或許是最知名的一則故事,幾乎會出現在所有改寫版本中,據說也是台灣各大學外文系在教授英國文學時的必選文本之一。故事內容其實並不複雜:事情發生在亞瑟王已經統治英格蘭後,圓桌武士們經常出外冒險征戰,帶回各種英勇故事,唯獨高文爵士沒有值得傳頌的事蹟。一年的聖誕夜,當王與眾騎士齊聚一堂舉辦宴席時,一名身披綠甲、騎著綠馬的騎士闖入城堡,挑戰在場騎士,一斧還一斧;高文爵士挺身迎接挑戰,迅速砍下綠騎士的頭顱。然而,綠騎士不但沒死,還拎著自己的頭顱,告訴對方一年後前往自己的綠教堂回受他一斧。於是一年後,高文爵士前往尋找綠騎士的綠教堂,並在過程中接受考驗,帶回屬於自己的冒險故事。
《綠騎士》電影便是以此為基礎進行改編拍攝而成;而其改編的幅度之大,甚至可以說是顛覆、翻轉了原著的概念與精神。在原本的敘事詩中,高文已經是一名高貴、深富騎士精神的爵士。他在前往綠教堂的旅途中處處展現高貴的情操、彰顯騎士精神的五大美德,卻在最後一刻無法抵擋「存活」的誘惑,從他人手中獲取了一條保命的綠色腰帶而沒有歸還;這幾乎讓高文爵士在最後面對綠騎士時失去性命。但在電影中,高文反而是個終日無所事事、成日鬼混於酒館妓院的紈褲子弟;這其實解釋了為何高文至今還未有任何冒險事蹟——他好色、懦弱、無禮,還無法信守承諾;電影中的高文當然不是一無是處,他畢竟在一眾圓桌武士遲疑之際,挺身接受綠騎士的挑戰,即便流連妓院,卻只專情於其中一人。
觀眾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不會是那位在原著中英勇無畏的偉大騎士,而是一個與凡人無異的青年;而這,正是《綠騎士》值得一看的原因。我特別喜歡當高文終於來到綠教堂,準備接受綠騎士的一斧時,電影的改編。那不是一名英雄在旅途中產生污點的過程,而是一名英雄誕生的過程;那不是試圖教育閱聽者的古老故事,而是更符合現代精神的英雄之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用了很多暗示、隱喻的手法來呈現這個故事,很多畫面需要消化與思考才能瞭解其意義;電影中沒有史詩般的騎士對決、兩軍交戰,而是一名本該高貴的騎士骯髒、落魄、困窘的旅程。但在最後,我們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人,在經歷人生的最低潮之後,成為傳說中那名高貴、英勇、無懼的騎士。到了那時,我們才真正體會這個故事給予觀眾的慰藉。
或許因為疫情之故,《綠騎士》的上映檔期很尷尬地卡在了許多強片之間;但在看過《自殺突擊隊:集結》、《脫稿玩家》與《尚氣與十環傳奇》之後,等待《沙丘》上映之前,不妨先來看看這部發人深省、令我驚嘆的《綠騎士》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